摘要:1。DH DLBCL侵袭性强,对多种化疗药物耐药,常规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疗效有限,患者生存期短,易进展为复发/难治性(R/R)疾病
一般情况
患者,女,55岁。
现病史:2024-6患者因腰腿部疼痛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腰大肌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示:淋巴组织弥漫增生,以中等大小B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淋巴瘤不能除外。免疫组化:PCK(-),CD3(-),CD20+(+),Ki67(+),CD79a(-),CD21(-),CD23(-),BCL-2(+),BCL-6(散在+),CD10(+),MUM-1(-),CD5(-),Cyclin D1(-),CD43(-),CD45(+),TdT(-),C-Myc(70%+),PAX-5(+),原位EBER(-)。外院病理会诊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19(+),CD79a(+),C-Myc(+,80%),CD38(+),LMO2(+),P53(弱+,80%);FISH检测:C-MYC基因、BCL-2基因易位检测结果为阳性,BCL-6基因、C-Myc/IgH基因融合结果为阴性,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外院的治疗过程详见表1。2025-2患者因疾病进展再次入院治疗。
既往史:既往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病史,其余无特殊。
查体:左侧上臂可触及包块约2.5cm×8.0cm。
表1 患者的外院治疗过程
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E: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依托泊苷;R-Gemox: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Pola-R-Gemox: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Pola-R: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4.05×109/L,中性粒细胞 2.75×109/L,淋巴细胞0.35×109/L,单核细胞0.85×109/L,血红蛋白111g/L,血小板 291×109/L。血生化:LDH 766U/L,CRP 32.8mg/L。
影像学检查
PET-CT(2025-2-5):左侧肱三头肌、左侧竖脊肌、左侧腰大肌、左侧髂肌-髂腰肌及右侧半膜肌局灶性增厚并代谢增高(SUVmax 11.4);T10-11椎左旁、左后腹壁及左侧盆壁软组织密度增厚并代谢增高(SUVmax 11.1);右侧胸膜(SUVmax 8.3)及右肾后方腹膜(SUVmax 5.7)局部增厚并代谢增高;右侧内乳区数个增大并代谢增高淋巴结(SUVmax 8.7);腹腔、腹膜后及骶前团絮状增厚影,腹腔及腹膜后结节灶代谢增高(SUVmax 12.2);以上结合临床,考虑为淋巴瘤浸润灶(5-PS评分:5分)。
病理检查
骨髓细胞学、骨髓流式免疫分型、骨髓活检+免疫组化、脑脊液流式免疫分型:均未见明显异常。
疾病诊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VB期,IPI评分4分,结外侵犯,双打击,复发难治)
治疗历程
本次治疗经过
2025-2-2患者行T细胞采集;同时,鉴于其在泽布替尼治疗期间出现疾病进展,将口服BTKi调整为奥布替尼。2025-2-4起行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脂质体+地塞米松方案减瘤治疗,并予地塞米松+阿糖胞苷+甲氨蝶呤鞘内注射2次。
2025-2-18患者开始行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预处理,共计3天,同步将奥布替尼减量为50mg qd,分别于2025-2-24(d0)和2025-2-25回输CD20 CAR-T细胞和CD22 CAR-T细胞,回输d2-d6期间出现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随后患者左侧上臂包块逐步缩小,体温正常,于3月9日回输CD19 CAR-T细胞,回输后2天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
因患者感染风险较大,于2025-4-13开始将奥布替尼更换为匹妥布替尼100mg qd维持治疗,同时予伏立康唑预防感染。每月行信迪利单抗200mg治疗一次。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自觉左侧上臂肿块逐渐消失至无法触及,截至2025-06-16末次随访结束,患者病情稳定,CAR-T治疗后3个月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图1本次治疗前后患者的PET-CT表现
专家点评
肖毅教授
DH DLBCL具有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快,诊断时通常为晚期,整体预后较差,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即使采用强化治疗方案,患者的疗效仍不理想,生存获益有限1近年来,CAR-T疗法在R/R DLBCL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已成为挽救性治疗的重要选择3。然而,单用CAR-T治疗仍存在缓解不持久、靶点逃逸及T细胞耗竭等问题。研究表明,BTKi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T细胞功能、抑制“Tonic信号”介导的耗竭,提高CAR-T细胞的扩增能力与持久性4。一项I/II期研究显示,与CAR-T治疗前未接受匹妥布替尼的患者相比,匹妥布替尼桥接治疗的患者CAR-T细胞的多功能性和细胞功能强度有升高趋势,提示匹妥布替尼治疗可以改善CAR-T细胞质量和功能5。另有一项小样本研究报道,6例R/R DLBCL患者在CAR-T回输后接受BTKi维持治疗,6个月内所有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且安全性良好,未见毒性增加6。以上证据支持BTKi作为CAR-T细胞回输前的桥接治疗和CAR-T细胞回输后的维持治疗方案。本例患者的成功实践为BTKi与CAR-T联合治疗高危DLBCL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例证,也为进一步探索该策略的应用潜力与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密教授
本例DLBCL患者为结外侵犯和双打击的高危患者,在接受1个周期R-CHOP方案和6个周期R-CHOPE方案化疗后,在治疗结束的当月内迅速复发,提示患者为早期复发患者,对化疗治疗不敏感。随后换用了包括维泊妥珠单抗在内的不同免疫化疗方案,并结合放疗、BTKi泽布替尼治疗,疾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疗难度大。本次经多靶点CAR-T序贯输注(CD20、CD22、CD19),并联合匹妥布替尼维持治疗,在回输3个月后评估为PR,影像学显示病灶显著缩小、代谢活性下降,且外周血中仍可检测到CAR-T细胞拷贝数,提示仍需要体内的CAR-T细胞继续发挥功能,有望实现后期的CR。该案例充分体现了BTKi在CAR-T治疗全周期中的协同价值:桥接阶段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肿瘤负荷;维持阶段进一步增强CAR-T功能、延缓复发。综上,BTKi与CAR-T联合应用为复发难治性DH DLBCL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未来仍需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该策略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专家介绍
肖毅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高教专业技术三级岗位,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同济天佑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
德国汉堡大学骨髓移植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全国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移植与血浆置换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诊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初保会血液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湖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亚太生物医学免疫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细胞因子调控分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移植及细胞治疗学组副组长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委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血液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ESMI)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治专家组常务理事
湖北省住培师资教学技能大赛工作委员会专家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保基金监督专家组常任监督专家
湖北省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评审专家
武汉市医学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武汉市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美国血液学会注册会员,欧洲血液学会注册会员
目前主要从事血液系统各类疾病诊治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在专业领域发表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10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主编专著5部。获得37项授权专利,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主持及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省、市级课题12项;获中国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及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两次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Blood中文版青年编委会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周密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血液内科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湖北省联合基金一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research,Oncogenesis,Cancer Biol Ther,Exp Cell Res等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参考文献:
1. 陈欣楠,高贝贝.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4,16(09):39-47.
2.Wu CH, et al. Diagnostics (Basel). 2022 Apr 28;12(5):1106.
3.Xu J, et al. Cancer Treat Res Commun. 2025;43:100902.
4.Luo W, et al. Cytotherapy. 2023 Jul;25(7):739-749.
5.Fateeha Furqan et al. JCO 42, 7043-7043(2024).
6.Wang L, et al. Blood. 2023;142:4841.
编辑:Jaden
审校:Moon
排版:Nicole
执行:Nicol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