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河南永城县主簿张麒宅中,十三岁的女儿张氏接到改变命运的圣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河南永城县主簿张麒宅中,十三岁的女儿张氏接到改变命运的圣旨。
《明史·后妃传》明确记载:"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父麒以女贵,追封彭城伯。"
这位以"端静恭俭"闻名的闺秀,在礼部尚书郑沂主持下,与燕王世子朱高炽完婚。
据《明太宗实录》载,张麒虽仅为正九品主簿,但其家族"世居永城,耕读传家"。
值得注意的是,《永城县志》披露其叔父张麟"以侄女贵,横行乡里",虽未酿成大祸,却为日后外戚监管留下隐患。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世子妃张氏与丈夫朱高炽留守北平。
《明史纪事本末》详述危局:"南将李景隆帅师五十万围北平,城中兵不及万人。"
张氏展现惊人胆略,"亲率将校妻女被甲登城,投瓦石击敌"(《国榷》卷十一)。
当朱棣夜袭郑村坝时,她更组织民妇"执炬列城头,夜如白昼"(《明宣宗实录》卷三),为燕军传递信号。
张氏虽然出身一般耕读之家,但显然不同于一般妇人,是个敢作敢为之人。
但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质疑:"妇人登城投石之说,不见于《太宗实录》",暗示此事或有后世夸饰成分。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立为太子,张氏随迁南京。
面对汉王朱高煦屡次构陷,《明仁宗实录》记载:"东宫屡遭谗间,妃曲为调护,凡宫闱细务皆亲裁。"
永乐十五年(1417年)宦官黄俨诬告太子"擅赦罪囚",张氏当机立断,"夜携太孙(朱瞻基)驰赴行在"(《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
朱棣见长孙大喜:"此他日太平天子也!"太子之位遂安。
然《明史·邹济传》揭示另一面:太子赞善邹济因牵连下狱时,"妃知其冤而不敢言",显见其在政治漩涡中的妥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继位,张氏入主中宫。
《明史》称其"中外政事,莫不周知",这在严禁后妃干政的明初堪称特例。
一方面因为张氏在朱高炽整个政治生活中参与度已经很高,另一方面朱高炽本身身体条件不太好也给了张氏机会。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仁宗病重,《国榷》载其临终嘱托:"凡中外章奏,悉令皇后处分"。
张氏开创"司礼监-内阁"双轨制,玩起了内外朝的权力平衡。
命杨士奇等草拟批答,司礼监掌印太监王瑾复核用印。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尖锐指出:"司礼监得预机务,实肇端于诚孝",这一制度经其子朱瞻基延续,为后世宦官如王振擅权埋下伏笔。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反叛。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张太后召内阁三杨泣告:"新天子年少,卿等宜同心辅政"。
她力主宣宗亲征,同时命驸马都尉袁容"领五军断后,卫留都"(《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叶盛《水东日记》载:"宣庙每决大政,必白太后,宫中皆称'女中尧舜'"。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驾崩,九岁英宗继位。
《明英宗实录》详载,张氏荣升为太皇太后以后,召见辅臣的场景:"御便殿,上西向立,三杨、蹇义、夏原吉、张辅等东向"。
她废除洪武遗制,《明史·后妃传》记其政令:"罢宫妃殉葬,此诚千古盛德事"。
但《大明会典》载正统三年仍有"民妇殉夫请旌"案例,显示改革未及民间。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笃,《明实录》载其召三杨、张辅至榻前:"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
杨士奇奏请早定殉葬禁令,遂颁《宫中遗令》。
临终前执英宗手嘱:"毋纵外戚,毋恃宦官"(《国榷》卷二十五)。
然《明史·王振传》揭示:晚年的太后因健康衰退,"振渐盗威福",去世前两年已难遏制宦官结交外廷。
谈迁评价其执政:"后妃预政而不专,制外戚而不绝,明初第一人",却也不讳言"暮岁精力衰颓,禁网渐疏"。
她死之后,王振这一类的权宦基本上就无人可以有效制衡了。
张太后逝后,《明会典》载其陵制:"明楼宝城如长陵而杀三之一",实为明代后陵首设明楼。
直至成化年间,首辅商辂仍奏称:"诚孝旧制,实为万世法"(《明宪宗实录》卷六十一),但已无人能复制其平衡之术。
但钱谦益在《国初群雄事略》中提出反思:张太后过度倚重文官集团,导致"三杨内阁权势日盛,六部渐成附庸",打破洪武朝部院制衡格局。
人都是复杂的,处在权力顶峰的人就更为复杂。张太后的执政生涯,也就犹如精雕的多棱镜一样,每一面看过去都不一样。
她终结人殉却难移民间陋俗,抑制外戚却默许家族特权,制衡宦官却强化司礼监地位,倚重文官却打破权力平衡。
李贽在《续藏书》中的评价最为中肯:"诚孝之政,如精瓷美玉,细观必有微瑕"。
来源:巴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