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科生毕业即失业?”“顶尖大学带头砍专业,文科真的凉透了?”2025年3月,复旦大学一则通知让全网炸了锅:文科招生比例从40%腰斩至20%,工科创新学院从0到6个。消息一出,某乎热榜瞬间涌入3万条讨论,有网友哀嚎“连复旦都不要文科了”,也有人嘲讽“早该砍了,
当复旦文科沦为“二等公民”,我们失去了什么?
“裁掉文科”成全球潮流!30年后谁来守护人类文明?
张雪峰预言正在应验!但我们可能误解了他的警告
哈佛撤销30门课VS复旦砍半招生:精英教育的集体迷失
“文科生毕业即失业?”“顶尖大学带头砍专业,文科真的凉透了?”
2025年3月,复旦大学一则通知让全网炸了锅:文科招生比例从40%腰斩至20%,工科创新学院从0到6个。消息一出,某乎热榜瞬间涌入3万条讨论,有网友哀嚎“连复旦都不要文科了”,也有人嘲讽“早该砍了,哲学能造芯片吗?”但这场风暴的中心,复旦大学自己却显得很淡定。校长金力在采访里打了个比方:“文科是复旦的老根,但老根也要发新枝。”翻译过来就四个字——“砍掉边缘,保住核心”。
全球文科“大逃杀”:从哈佛到复旦,谁在杀死思想?
这场改革并非孤例。哈佛大学砍掉了“购物中心的马克思”课程,英国肯特大学解散了哲学系,日本早稻田大学停招了社会学专业。而在中国,2024年安徽高校就业报告显示,教育学、传播学霸榜失业率TOP5,计算机毕业生平均月薪1.2万,是历史学专业的2.3倍。难怪有家长吐槽:“供孩子读四年汉语言文学,不如送他去蓝翔学挖掘机——至少包分配。”
但顶尖大学砍文科,真像网友说的那么理直气壮?翻翻历史就知道,1952年院系大调整时,清华把文学院整个打包送人,结果40年后又花重金重建。这剧情像极了现在某些人骂完“文科无用”,转头把孩子塞进国际学校学莎士比亚。更讽刺的是,硅谷巨头们正在疯狂抢夺文科生——特斯拉UX团队40%成员是心理学背景,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大学读的是工艺美术。就连ChatGPT的伦理委员会,坐镇的也是哲学教授。当机器能替代代码时,理解人性的能力反而成了稀缺品。
文科生的“冰火两重天”:精英保送VS底层断崖
复旦的改革看似一刀切,实则暗藏玄机。外语系新增“翻译+计算机”双学位,法学院开设“AI法律分析”课程,文史哲专业推行“经典阅读+数据科学”培养模式。这些“杂交专业”毕业生起薪直接飙升40%,但门槛也高得吓人——南大数字经济专业要求掌握Stata数据分析工具,中科大科技考古课程包含“分子人类学”“遥感探矿技术”等硬核理科内容。
这种“精英化文科”的背后,是残酷的阶级分化。清华、北大文科生城乡比例高达9:1,城市学生从小接触AI实验室、编程夏令营,农村孩子却连电脑课都靠蹭网吧。复旦缩招后,文科赛道进一步收窄:2025年上海文科招生仅150人,而人工智能专业扩招超100%。一位安徽农村家长在采访中苦笑:“以前娃考不上理科还能读个师范,现在连这条路都快堵死了。”
被误伤的“无用之用”:当AI写申论时,人类还剩什么?
张雪峰三年前那句“报新闻学就打断腿”还被群嘲,如今却成了预言。但比专业撤销更值得警惕的,是全网蔓延的“文科无用论”——有人把《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贬成“鸡汤写手”,把哲学讨论简化成“能赚几个钱”。然而吊诡的是,牛津大学教授卡尔·弗雷推演发现:到2050年,AI将取代65%的技术岗位,但文化、伦理、创意领域需求暴涨120%。
历史总爱开倒车。80年代全民下海经商,没人看得起搞核物理的;90年代金融热席卷高校,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教做人。如今全球高校砍文科的样子,像极了当年砸锅炼钢的荒诞剧。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用40年时间钩沉补遗出版《唐五代诗全篇》,被校长金力称为“用最聪明的头脑下最笨的功夫”。这种“笨功夫”恰恰是AI无法复制的——当算法能一键生成论文时,人类对文明的敬畏、对价值的追问,才是最后的护城河。
留一盏灯,照见人类的灵魂
看着哈佛图书馆里被撤下的《全球资本主义史》课表,忽然想起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大师?”或许答案就藏在另一个问题里:当我们砍光所有“不赚钱”的专业,还剩下什么土壤来孕育思想?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