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荣昌生物最近三年连续亏损,2022年和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25.11亿元,若加上2024年亏损14.68亿元,公司科创板上市三年累计亏损将近40元。
荣昌生物日前发布2024年年报,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7.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54%,但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达14.68亿元。
荣昌生物最近三年连续亏损,2022年和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25.11亿元,若加上2024年亏损14.68亿元,公司科创板上市三年累计亏损将近40元。
荣昌生物2024年归母净利相比上年同比减亏2.84%,与营业收入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公司在年报中表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4.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15.0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仍为负数主要由于公司对在研项目研发投入仍然较大以及对商业化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推广力度的加大。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15.4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87%。研发费用增长主要由于公司在报告期内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研产品管线,快速推进现有临床项目的开展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为9.4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39%。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准入医院数量及覆盖药房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司商业化团队一线销售人员扩充以及商业化推广力度加大导致销售费用相应增长。
从历年来的数据来看,高额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一直是影响荣昌生物净利润的主要原因。2021年—2023年,荣昌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7.11亿元、9.82亿元、13.06亿元,占同期公司营收比重分别为49.85%、127.19%、120.62%;销售费用分别为2.63亿元、4.41亿元、7.75亿元,其中2023年,营销费用占据了公司超七成营收。
荣昌生物在年报中表示,公司核心产品在各适应症领域的市场规模虽存在良好的增长预期,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容量受限情况,但部分细分领域已有同类竞品上市且部分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如果公司相关药物及候选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后销售情况不及预期或未来未能顺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或未来产品的定价策略存在偏差或成本控制不理想,则会对公司未来收益带来一定影响。
荣昌生物表示,公司致力于创新疗法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公司积极布局覆盖多项疾病治疗领域的在研产品管线,未来仍将维持相应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在研产品进行临床前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临床试验以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药物开发工作。同时,公司新药上市申请等注册工作、上市后的市场推广等方面亦将带来高额费用,均可能导致短期内公司亏损进一步扩大,从而对公司日常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荣昌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首席战略官何如意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辞去荣昌生物第二届董事会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及首席战略官的职务,并不再担任荣昌生物核心技术人员,也不再担任荣昌生物的任何职务。
据悉,何如意已加盟扬子江药业。在何离职之前,公司前总裁傅道田于2023年5月离职,傅道田负责新药临床前研发及生产运营管理。
这意味着,荣昌生物此前仰仗的3大骨干技术人才,如今仅剩下公司CEO房健民一人。
荣昌生物曾是创新药药企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自2008年成立以来,荣昌生物一直专注于ADC(抗体偶联药物)、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领域,是国产ADC行业中第一家产品实现上市商业化的企业。
荣昌生物于2020年、2022年先后登陆港股、科创板,两次IPO的募资金额约为63亿元。其中,2020年11月登陆港股之时,荣昌生物共募资约5.9亿美元,创下当年全球生物医药IPO募资最高纪录。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