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肉孜节临近,随着日历一天一天“倒数”,心中总涌动着难以抑制的回家过节的冲动。然而,时间和距离往往成为我们“说服”自己不回去的理由。
周末假期余额仅剩一天,明天起床,又要开始学习还有打工日常,打开手机日历…
明天是3月31日,是我们最期待的肉孜节!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
每当肉孜节临近,随着日历一天一天“倒数”,心中总涌动着难以抑制的回家过节的冲动。然而,时间和距离往往成为我们“说服”自己不回去的理由。
夜深人静之时,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会安静地倾诉着对回新疆过节的渴望,让自己慢慢回想起那些埋在心底的、独属于节日的记忆。
当还是一个稚嫩的小孩时,我记得……
当第一缕晨曦如同轻柔的纱幔,悄然洒落在天山脚下宁静的村落,肉孜节便在我们满心的期待中,缓缓走进我们的世界。
小时候,节日前夕,我们一定会小心翼翼地把新衣服的褶皱抚平,平整地放在床边,期待着节日当天穿着新衣服成为小巷里最靓的仔。
节日当天,穿上新衣,站在镜子前,我们雀跃地转着圈,衣服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衣角翩翩起舞,那是属于我们童年的仪式感。
巴扎,是小时候最欢乐的殿堂,空气中弥漫着糖果的馥郁甜香。
我喜欢拿着零花钱去买,或者在拜访亲朋好友时收集那些色彩绚烂的糖果。
红包与小巧礼物,是对乖巧小孩礼貌节日祝福的嘉奖。
我们小手攥着爸妈的衣角,一一向长辈们送上祝福,到了晚上,便和好朋友们聚在一起,比较着彼此的红包和收集的糖果谁的多。
当时,或许我们还不能完全领会节日的深邃内涵,但会学着大人的模样,虔诚地聆听那些古老而动人的传说。
现在想想,这些故事如同一粒粒饱含生机的种子,种在我们心里,随着长大,慢慢地长成了参天大树。
现在,我已成为在外拼搏的“大人”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我们也开始褪去稚嫩,努力成为大人,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
从此,肉孜节不仅是节日,更是一张通往记忆的返程票!
在异乡陌生的土地上,我们看时间时,心里总会默默对应着新疆时间,试图在那微小的屏幕里,捕捉家乡的每一寸光影,每一丝气息。
在东六区与北京时间的交错更迭中,思绪总会跨越天山飘回故乡。
仿佛看到父亲宰羊熬汤时,那袅袅升腾、萦绕不去的炊烟;母亲炸馓子时,油锅里欢快跳跃、噼里啪啦的声响。
那是家的独特味道,是血脉深处根的深情呼唤。
每当记忆如汹涌潮水般奔涌而来,我偶尔会有些手足无措。甚至开始怀念内高班时期的节日聚餐,那在记忆深处闪烁着温暖光芒的时光。
节日里,学校一定会准备一盘饱含家乡风味的抓饭,以及力所能及为我们准备的特色美食。当然,一定少不了一曲热烈奔放的麦西来甫,老师们会和我们一起庆祝我们的节日!
上了大学,甚至工作之后,好像能一起过节的朋友越来越少。节日,也成了手机中互送的祝福和亲朋好友视频时的几句寒暄。更多时候,我们习惯了一个人过节,但心里总是在想念亲人欢聚的时刻。
爸爸妈妈在等着我欢聚
家中,父母为节日默默筹备的身影,满载着对远方孩子的无声牵挂。妈妈依旧会以她特有的“强迫症”式方式筹备,无处不透露着细腻入微的爱意。
小时候,妈妈会提前三天开始大扫除,擦玻璃擦得能照出人影,连窗帘的褶皱都要熨得整整齐齐;
炸馓子的油香飘满整栋楼,邻居阿姨们互相串门,比拼着手艺,而我偷吃半盘馓子后,总会被妈妈抓包:“丫头子,留点给客人!”
肉孜节的餐桌是新疆妈妈的“艺术展”。茶几上摆满了玛仁糖、巴哈力、薄皮馓子,干果盘里葡萄干和杏干堆得满满的,多到能玩“找核桃”游戏。
直到我们放假回家,把茶几上的美食吃个够,这场“艺术展”才会暂时闭幕,直到下个节日或者家里重大聚会时再重新开展。
父亲沉默寡言,但他的爱深沉而内敛。凌晨宰羊时,他低声的念叨,是饱含牵挂的深情呢喃;视频通话里,他那句看似云淡风轻的“忙就别回来了”,实则是饱含理解与成全的爱的抉择。
虽然爸爸妈妈还是会和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过节,但我们不在身边,他们也少了很多节日的乐趣,更多的是对我们的牵挂,担心我们有没有吃好,有没有想家。他们心里总想着,如果孩子们在身边就好了……
我真的好想回新疆过肉孜节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想回新疆?
我想说是因为那里有馓子凉透前必须赶到的团圆,因为家乡的风会卷走所有的疲倦,因为这片土地教会我们,节日是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才算过节!
也许今天,我们依然挤在地铁里刷着家乡的节日视频,用工作餐假装吃了粉汤配油香。但你知道吗?我们相信,所有咽下的乡愁,都会变成未来的归期!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不管你身在何处,又和谁在一起,都希望你能在忙碌的日子里停下来喘口气,抛开往日的烦恼,让自己快乐起来。
最后,祝大家肉孜节快乐!不仅节日快乐,希望今后的每一天都快乐!更希望明年可以在新疆过肉孜节!
明天,你在哪里过肉孜节?留在评论区吧,我们一起云过节!-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来源:我从新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