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想吞并加拿大?1812年的这场战争,打了建国以来最痛的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20:05 3

摘要:18 至 19 世纪的美加关系,始终笼罩在 “冲突与试探” 的阴影中。彼时的加拿大尚属英国殖民地,在美国独立战争与 1812 年战争期间,始终被美国视为 “英国威胁的延伸”。为了扩张领土、削弱英国在北美大陆的势力,美国曾多次试图入侵加拿大,却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屡

18 至 19 世纪的美加关系,始终笼罩在 “冲突与试探” 的阴影中。彼时的加拿大尚属英国殖民地,在美国独立战争与 1812 年战争期间,始终被美国视为 “英国威胁的延伸”。为了扩张领土、削弱英国在北美大陆的势力,美国曾多次试图入侵加拿大,却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屡屡碰壁,留下了一段充满挫败的历史。

对刚独立不久的美国而言,1812 年战争堪称 “立国以来最惨痛的耻辱”。美国大陆军满怀信心地北上,企图夺取加拿大领土、驱逐英军,却一次次陷入被动;彼时的美国,既想摆脱昔日殖民统治者(英国)的牵制,又渴望通过军事胜利向世界证明 “独立国家的实力”,可现实却给了它沉重一击。

这场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此前,英国为争夺国际贸易霸权,频繁非法扣押美国商船与货物;同时,英法在欧洲、非洲等地深陷拿破仑战争(1803-1815),美国虽试图保持中立,却始终被英法两国的争端裹挟,最终在 1812 年选择对英宣战 —— 这也是美国建国后首次对他国正式宣战。

1812 年 6 月宣战之后,美军迅速制定了入侵加拿大的计划。7 月,美国将军威廉・赫尔(William Hull)率领部队越过底特律河,进入 “上加拿大”(英国殖民地时期的行政区划,涵盖今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顺利占领了桑威奇镇(现加拿大温莎市的一部分)。

为了争取加拿大居民的支持,赫尔在 7 月 12 日发表了一份充满 “诱惑力” 的公告:“我军已踏上贵地,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此刻正飘扬在加拿大的土地上。” 他试图以 “自由与和平” 为诱饵,说服当地人倒向美国:

“对那些安分守己、不愿卷入纷争的居民,这面旗帜不会带来危险,更不会造成伤害。我来此是为了对抗敌人,而非侵扰百姓;是为了保护你们,而非伤害你们…… 美国向你们敞开怀抱,给予和平、自由与安全。你们的选择很简单:是拥抱和平与自由,还是陷入战争、奴役与毁灭?请明智抉择;愿洞悉正义、掌控各国命运的造物主,指引你们走向符合自身权利与利益的未来。”

在赫尔看来,成为美国公民远比效忠英国更有利,且这次入侵能轻松压制原住民群体的反抗。可他完全低估了加拿大居民对英国的认同感,也错判了原住民对土地的守护决心。

很快,英国将军伊萨克・布罗克(Isaac Brock)便针对赫尔的公告作出回应。他在向加拿大居民的演说中强调:“英国将永远是你们的后盾,切勿忘记对君主的效忠誓言。” 同时,他向原住民群体承诺 “将全力保护你们的土地与权益”—— 这番表态迅速凝聚了加拿大居民与原住民的力量,为后续对抗美军奠定了基础。

赫尔的 “拉拢计划” 很快宣告破产。他发现,加拿大居民不仅没有 “欢迎美军”,反而对入侵者充满敌意;更糟糕的是,他的部队装备简陋、士气低迷,根本无法应对当地的反抗浪潮。此前公告中,他还曾威胁称 “若原住民敢参与战斗,这场战争将沦为灭绝之战”—— 这番言论彻底激化了矛盾:对加拿大居民而言,与原住民结盟抗美成了 “保卫家园的唯一选择”;对英军来说,既然已获得原住民支持,便更无退缩的理由。

屋漏偏逢连夜雨。1812 年 8 月初,赫尔收到了两则致命坏消息:一是驻守 “麦基诺堡”(原文 “密其拉马克因克堡” 为音译错误,标准名称为 Fort Mackinac)的中尉波特・汉克斯(Porter Hanks)已向英军投降;二是美军前往底特律的补给车队遭伏击,物资被劫。接连的打击迫使赫尔不得不率部撤回底特律河对岸的美国领土,并躲进底特律堡(Fort Detroit)固守。

几天后,布罗克率领英军兵临城下,并向赫尔发出劝降信。信中,布罗克刻意戳中赫尔对原住民的恐惧:“我手中的兵力足以让我要求你立即交出底特律堡。我无意发起灭绝之战,但你必须清楚 —— 一旦开战,追随我军的原住民战士,恐怕不会完全听从我的控制。”

这番话彻底击垮了赫尔的心理防线。尽管他起初试图抵抗,但最终还是在 1812 年 8 月 16 日选择投降,将底特律堡拱手交给英军。这场仅持续一个多月的战役,以美军惨败告终,也成了 1812 年战争中美国早期最耻辱的一页。

底特律堡失守后,美国并未放弃入侵加拿大的计划。1812 年 10 月,美军在尼亚加拉堡(Fort Niagara,位于美加边境,属美国纽约州)集结重兵,准备再次北上。得知消息后,伊萨克・布罗克立即率军向东驰援,在纽约与加拿大边境的 “女王镇高地”(原文 “魁斯通” 为音译错误,标准名称为 Queenston Heights,今属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防。

10 月 13 日,美国将军斯蒂芬・范・伦塞勒(Stephen Van Rensselaer)率领约 6000 名士兵,试图横渡尼亚加拉河进攻女王镇高地。可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充满 “挫败感”:

战前策划阶段,范・伦塞勒犹豫不决,且未能保守军事机密 ——10 月 12 日,英军提议交换战俘时,美军答复 “需等到后天(10 月 13 日)”,直接暴露了进攻时间;战役打响后,多艘美军渡船未能成功靠岸,少数登陆的士兵在向高地推进时,又遭遇英军顽强抵抗;尽管英军一度陷入被动,甚至布罗克将军在战斗中不幸阵亡,但美军并未抓住机会 —— 美国纽约州的民兵因惧怕原住民参战,拒绝听从温菲尔德・斯科特(Winfield Scott)将军的指挥,导致美军失去关键支援。

孤立无援的斯科特及其部下最终无力抵抗,只能向英军投降。女王镇高地战役的失败,再次让美军的入侵计划陷入停滞。

女王镇高地战役后,美军在美加边境发起过多次小规模进攻,却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1813 年 4 月的约克战役(Battle of York)中,美军终于迎来一场 “小胜”:他们攻占了约克堡(Fort York),将英军赶出了 “上加拿大” 的首府约克(今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

可这场胜利却伴随着野蛮的掠夺。美军在约克仅停留了不到一周,却大肆洗劫城镇:市政厅的窗户被砸、物品被抢,政府大楼、碉堡等建筑被付之一炬。当时约克镇一家酒馆老板伊利・普莱特(Eli Platt)在日记中写道:“整座城镇一片狼藉,炮弹痕迹随处可见,弹药库爆炸后的残骸遍地都是。美国士兵忙着搬运公共物资,仿佛这里是他们的战利品仓库。” 更过分的是,1813 年 7 月美军再次入侵约克时,又将剩余建筑彻底夷为平地 —— 这番暴行不仅没能震慑加拿大居民,反而进一步坚定了他们 “抵抗美军” 的决心。

此后,美军的入侵之路愈发艰难:1813 年,他们曾短暂占领乔治堡(Fort George,今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内),却因 “难以维持驻军” 被迫放弃;同年,美军多次试图攻占蒙特利尔,均被英军与加拿大民兵击退;1814 年,美军再次北上,却连伊利堡(Fort Erie,美加边境重要要塞)这样的战略要地都无法守住。

归根结底,美军的失败源于 “民心向背”—— 加拿大居民从始至终都不愿成为美国的一部分,他们与英军、原住民联手,一次次将入侵者赶出家园。1814 年 11 月 5 日,美军最后一次撤离伊利堡,并在撤退时将这座要塞炸毁 —— 这一行为,标志着美国 “征服加拿大” 的所有努力彻底宣告破产。

这场持续数年的入侵尝试,不仅没能让美国扩张领土,反而让美加关系陷入长期紧张;而加拿大则在抵抗美军的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民族认同感,为后来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来源:世界史大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