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类世俗人的眼中,总觉得穿上僧服剃个光头,去寺院里住着,美其名曰出家,这就有很大的利益。难道说这个出家的利益,就是在寺院里面住着不交房租,不上班不工作不用烧饭,便能白吃白喝白白接受信众的供养,不在养育自己的父母身边好好尽孝道,难道这就是利益吗?
在一类世俗人的眼中,总觉得穿上僧服剃个光头,去寺院里住着,美其名曰出家,这就有很大的利益。难道说这个出家的利益,就是在寺院里面住着不交房租,不上班不工作不用烧饭,便能白吃白喝白白接受信众的供养,不在养育自己的父母身边好好尽孝道,难道这就是利益吗?
恐怕这样的表面出家,不仅没有利益,还有极大的罪过!正如明朝时期云栖莲池大师在《竹窗三笔-出家利益》中说到:“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之为利益乎?’
古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又云:‘他日阎王老子与你打算饭钱,看你将何抵对?’此则出家乃大患所伏,而况利益乎?
所谓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烦恼、断无明,得无生忍,出生死苦,是则天上人间之最胜,而父母宗族被其泽也。不然则虽富积千箱,贵师七帝,何利益之有?吾实大忧大惧,而并以告夫同业者。”
读明朝莲池老人的文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谓的出家利益,是你出家之后好好修学,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这才是利益。若是你靠自力无力断烦恼得解脱,那就老老实实称念西方大圣人名号,求于西方大圣人国土,待临命终时蒙西方三大圣人接引,彻底解脱生死苦海,如此才是得到了真正的出家利益。
因为在家人修学,要养家糊口,会有儿有女,难免诸多牵挂羁绊,以致障碍修学。而出家人落得清闲,无有妻子儿女在旁,没有这些羁绊牵挂,正好用力修学志在解脱。所谓出家人的利益,贵在用功修学,志在解脱生死。如果不能用心修学解脱生死,那就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世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对此,唐朝赵州大师的《语录》中也说到:“教中云:‘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汝等诸人担囊负钵,拨草瞻风,向孤峰顶上鏊三打七,朝参暮究,还了道也未?”
圣人的教中说到,施主供养给出家僧人的一粒米,大到犹如须弥山一样,出家的僧人若是此生不能解脱生死,那来生就得披毛戴角沦为畜生偿还。出家为僧的意义,绝对不是,剃个光头穿件僧服就好了。如果你的出家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如果你对释迦圣人的教诲,没有真正的信心和愿力,那这个出家就毫无意义了。
明朝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便说到:“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出家剃个光头穿件僧服那是很容易的,但要守住戒律却是困难的,修学的信心愿力若都没有,那出家为僧总是没有用的。圣人所制定的戒律不去持,而想要修学解脱那就是空费力气,即使剃度出家为僧这也是徒劳的。
要知道修学之道,贵在亲近明师,而不是剃个光头穿件僧服,就能得到利益的。对此,明朝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也说到:“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如果出家为僧,又不能真为生死好好修学,那不如还俗为好!而一些无知之人,每每劝那些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能力还好吃懒做的人,到寺院去白吃白喝白住,做经忏赚钱,赚到钱之后,穿着僧服便抽烟,还开着豪车到外面去吃喝玩乐。这样的出家人,真是令释迦大圣人的教法扫地,令世人对释门僧众难生信心。
为什么释迦圣人教法,对出家人的戒律相当注重呢?因为出家僧人,一旦穿上这个僧服,就代表了释门圣教的形象。他穿着僧服不注重威仪,那他的一言一行,无非都是在破坏释门圣教的形象。他不穿僧服,他在外面抽烟,在外面开豪车,在外面吃喝玩乐,那对于释迦圣人的教法没有任何影响。但一旦穿上僧服了,他还在外面乱七八糟,那就会严重伤害释门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对于有一些惭愧心,还能知道一点廉耻的出家人而言,如果你自己德行威仪不够,那你出门在外,或者去一些并不合适出家僧人去的场所,你就不要穿上这件僧服了。你不穿僧服,世人就没有闲言碎语,就能让世人不造口业,不破坏释门圣人教法的形象。
就像我过去认识的出家僧人,穿着僧服到洗浴中心去洗澡,穿着僧服去网吧打游戏,穿着僧服到肯德基去吃东西,穿着僧服在大街上叼着烟,穿着僧服去饭店点鱼点肉吃,这样合适吗?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些出家僧人,为了维护释门的形象,能够选择在某些场合不穿僧衣,我觉得也是一种善良!应该值得赞叹!
当然对于那些担心自己出家为僧信施难消,而选择还俗的修学人,更是为圣人之所赞叹。因为他们是有道心的人,他们是相信因果的人,他们是知廉耻,且又惭愧的人。
正如,《法苑珠林》中言:“又《迦叶经》云:时五百比丘云:‘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供养,请乞归俗。’文殊师利菩萨赞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若有修禅解脱者,我听彼人受信施食。’”
试问,此生不愿好好修学,志在解脱生死的僧人,何必要现出家僧相呢?
来源:本幻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