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称他是铁腕统治者,用军事和压迫维系着国家的稳定;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开明的改革者,试图通过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调整,带领朝鲜走向现代化。
金正恩,这位朝鲜的年轻领导人,一直以来都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下。
自2011年金正日去世后,他迅速接管了国家,但他的真实面貌却鲜少为外界所知。
有人称他是铁腕统治者,用军事和压迫维系着国家的稳定;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开明的改革者,试图通过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调整,带领朝鲜走向现代化。
在强硬与改革之间,金正恩究竟是在寻找一个全新的朝鲜,还是在以新的面貌继续延续旧有的统治?
2010年9月,金正日签署了一份编号为0051的命令,正式将当时担任朝鲜人民军大将的金正恩推向了权力核心。
早在2009年,朝鲜国内就已经开始为他的接班做足了功课。
那一年,朝鲜的小学突然停课,学生们被要求放下课本,转而学习一首名为《金正恩将军之歌》的歌曲。
与此同时,在平壤的各大工厂里,接班集会接连召开,工人们被召集起来听取关于金正恩即将承担重任的讲话。
这些集会往往伴随着口号和标语,厂房墙壁上贴满了宣传画,上面写着诸如“拥护金正恩将军”的字样。
到了2012年,朝鲜官方通过一部纪录片向外界揭开了更多关于金正恩的细节。
镜头中,他身着军装,跟随父亲出现在军事视察现场,有时甚至站在部队前列,亲自对士兵下达指令。
比如有一段画面显示,他在某次演习中站在指挥台上,手持对讲机,神情严肃地调度部队,身边的军官们则迅速记录他的命令。
这些场景清晰地表明,金正恩早在接班前就已经在军队中积累了实战经验。
这部纪录片的播出,也是对外界释放信号:这位接班人已经准备好了。
同年,他的形象还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那张照片里,他身穿一件深色皮夹克,双手插兜,目光直视前方,显得年轻却不失威严。
金正恩在2010年正式被推向权力核心后,平壤的街头逐渐展现出一些新的景象。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发生在2012年,那座在平壤市中心矗立了20多年却始终未完工的柳京大厦,终于迎来了新的进展。
这座105层的大厦曾在1987年动工,但由于资金和技术问题停滞了数十年,直到金正恩上台后,工程才重新启动。
与此同时,平壤的普通江畔区域也出现了变化,当地的肉类水产商店开始摆满商品,货架上堆满了鱼虾和肉类,甚至还有一些冷冻产品,这些在过去可是难得一见的景象。
国营百货商店的门口也变得热闹起来,人流不断,市民们拎着袋子进进出出,似乎都在享受着这突如其来的“丰盛”。
这些画面并没有被局限在朝鲜国内,而是通过美联社平壤分社的镜头传到了世界各地。
2012年,美联社获准在平壤设立分社,记者们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场景,让外界对朝鲜物资匮乏的印象有所松动。
就在同一年,金正恩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出了“吃米饭、喝肉汤”的口号。
那次讲话是在平壤的一个大会上说的,台下坐满了来自各地的代表,现场还播放了宣传短片,展示丰收的田野和堆满粮食的仓库。
这些变化并非没有争议。柳京大厦虽然披上了玻璃外衣,但它的内部究竟完成了多少,外界始终不得而知。
有人通过卫星图像注意到,大厦的灯光只集中在少数楼层,整体使用情况成谜。
同样,那些摆满商品的商店也引发了外界的疑问。
美联社的报道中提到,这些商店的货架确实琳琅满目,但商品的来源和持续供应能力却没有明确说明。
有分析指出,这些可能是特意为镜头准备的“样板间”,旨在展示一个繁荣的假象。
金正恩的统治方式在2012年就已经初露端倪,那一年,他在板门店的视察。板门店位于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附近,是南北对峙的前沿。
金正恩身穿一件卡其色风衣,站在分界线前的哨所旁,身后是荷枪实弹的士兵。
他在这次视察中对部队喊出了“让敌人签署投降书”的口号,这句话后来被朝鲜媒体反复引用,登上了报纸头条。
那次视察的画面也被拍摄下来,电视上反复播放,镜头中他指着对面的南韩哨所,语气坚定,士兵们则齐声回应,场面充满了紧张感。
同一年,他也在经济领域迈出了截然不同的步伐。
朝鲜修订了《合资法》,这一法律旨在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吸引外国企业进入朝鲜市场。
这次修订由金正恩亲自推动,他在一次会议上批准了草案,文件随后被分发到各个部门执行。
修订后的法律允许外国公司在朝鲜设立合资企业,甚至在某些领域享有税收优惠,这在金正日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到了2018年,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达到了一个高潮。那一年,金正恩在平壤主持了朝鲜首次全国农业积极分子会议。
会场设在人民文化宫,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产农场主被请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工作服,胸前别着徽章。
金正恩亲自为其中几位颁发了“劳动英雄”称号,奖章是金色的,上面刻着国徽图案。
他在讲话中承诺“明年丰收后再见”,这句话被现场的扩音器传遍会场,还被印在了次日的《劳动新闻》上。
会议期间,朝鲜电视台播放了丰收的画面,镜头扫过一望无际的稻田和堆成小山的粮食,营造出一种农业繁荣的氛围。
另一条新闻却让国际社会为之震动。西海卫星发射场传出了消息,朝鲜成功进行了一次导弹发动机试验。
美国和日本的侦察卫星也捕捉到了发射场的活动,证实了试验的规模。
金正恩在这两件事上的角色都很突出,他在农业会议上的亲民姿态与导弹试验的强硬态度几乎同时上演。
金正恩在科技领域的布局从他上台之初就逐步展开,而到了2024年,这一领域的成果开始集中显现。
那一年,朝鲜宣布成功试验了一款6.56马赫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一消息迅速登上了朝鲜中央通讯社的头条。
试验是在1月的一天进行的,地点位于朝鲜北部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飞行器在发射后以超过音速6倍的速度飞行了数百公里,最终精准命中目标。
朝鲜官方随后发布了一份声明,宣称这项技术让“一小时环球不是梦”成为可能,这句话被反复引用,甚至印在了宣传海报上。
表面上看,军事科技与民生改善是两条毫不相干的路线,但细究朝鲜的经济策略,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隐秘关联。
早在2010年代中期,朝鲜就开始通过军贸拓展国际市场,其中一个例子是向纳米比亚出口运-9E运输机。这款运输机是朝鲜基于中国技术改进的型号,具备一定的军民两用功能。
2016年,纳米比亚与朝鲜签署了一份合同,购买了两架运-9E,用于本国的物流运输,总价值约数千万美元。
这笔交易的资金后来被朝鲜用于支持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平壤街头商店的物资补充和部分农业设备的更新。
通过这种方式,军工出口的收入被间接投入到民生领域,形成了一种“以军带民”的模式。
金正恩对意识形态的掌控从他上台之初就体现在文化领域,2012年的一个变化尤其引人注目。
那一年,朝鲜中央电视台突然启用了一位20多岁的年轻女主播,名叫李京姬。
她首次亮相是在7月的一档晚间新闻节目中,身穿一件粉红色的上衣,语调温和而平稳,与过去那种慷慨激昂的播报风格完全不同。
此前几十年,朝鲜电视新闻的主角一直是“人民播音员”李春姬,她以高亢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语调著称,几乎成了朝鲜宣传的标志性符号。
李春姬的最后一次正式播报是在2012年初,她宣布了金正日去世的消息,随后逐渐淡出荧屏。
新主播的上任被外界视为一种信号,朝鲜似乎在尝试用更柔和的方式传递信息。
李京姬在之后的播报中多次出现在重大新闻中,比如报道金正恩视察工厂或农业项目的画面,她的粉红上衣也成了一个辨识度极高的元素。
朝鲜媒体甚至特意为她制作了宣传短片,介绍她是如何被选拔出来的:从数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经过层层训练,最终站上主播台。
这次调整迅速传到国外,美联社和其他媒体纷纷报道,认为这是金正恩在文化上释放开放姿态的体现。
这种变化并非没有边界。到了2024年,平壤举办了一场大型音乐会,名为“主体音乐节”,吸引了数千名观众到场。
音乐会上,一首名为《我的楼兰》的歌曲被特别安排在节目单中。
这首歌创作于2010年代,歌词讲述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表面上是一首抒情曲,但朝鲜官方曾解释,它隐喻了国家在强敌环伺下的坚守。
这次演出由平壤音乐学院的合唱团演唱,伴奏乐队使用了传统乐器和电子设备,曲目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朝鲜文化部门在活动结束后发布的公告中提到,这些歌曲是“主体思想的艺术体现”,必须保留和传承。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金正恩通过保留带有战略隐喻的歌曲,又确保所有变化都在主体思想的框架内进行。
参考资料:[1]徐玉兰.金正恩执政后朝鲜媒体的政治传播学分析[J].东疆学刊,2017,34(1):77-83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