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名单,西交利物浦大学“数智化赋能多模态翻译教学创新虚拟实验室”成功入选,成为该领域的示范性项目之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名单,西交利物浦大学“数智化赋能多模态翻译教学创新虚拟实验室”成功入选,成为该领域的示范性项目之一。
该实验室紧跟《新文科建设宣言》与人工智能时代对翻译人才的新要求,整合校内同声传译、笔译及视听翻译实体实验室资源,依托西浦学习超市(Learning Mall)虚拟平台,构建“技术—教学—研究—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维度、跨学科的沉浸式实践环境。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拟会议、商务洽谈、医疗问诊等仿真场景,学生能够在高仿真环境中完成跨文化商务沟通、法律文书精准转译、金融术语规范处理以及医疗翻译伦理判断等实践任务。
该模块侧重培养科研能力,借助语料库分析、机器翻译与人工译后编辑对比等训练,推动学生掌握数据驱动的翻译研究方法。目前,该模块已依托YiCAT在线翻译管理云平台和学习超市平台,开展多轮教学实践。
针对当下翻译行业的多样化需求,本模块重点训练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要素的综合转换与文化适配。项目负责人、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系主任胡婉博士表示:“翻译早已超越文字对文字的局限,我们通过新闻影音翻译、影视字幕制作、视频配音等课程,结合AI语音识别和机器预译,提升学生在数字新闻、短视频译制、游戏本地化等领域的综合能力。”
目前,实验室已联合西浦学习超市推出5门数智化翻译课程,覆盖翻译及英语专业,教学时长约150学时,满足从基础到高阶的多层次需求。
这一国家级平台并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度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在项目组成员、翻译专业教师杜松晏博士的多模态视听翻译课程中,学生自选视频进行创新配音秀,现场完成翻译实践,作品涵盖《哪吒之魔童闹海》《西游记》《甄嬛传》《蜡笔小新》等经典影视,在趣味体验中掌握音画同步与文化适配的核心技能。学生还通过OOONA参与字幕翻译项目,直接接轨国际先进云平台,体验真实的字幕制作流程。
在数字新闻课程中,学生以进博会、苏州园林及中国基建“出海”等新闻视频为案例开展译制实践,既接触时事热点,又紧跟国际传播动态,积累宝贵的行业经验。
“数智化赋能多模态翻译教学创新实验室的获批,为西浦数字化建设再添一块基石,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项目组核心成员、西浦学习超市技术研究与发展经理朱喆斐对实验室项目的前景表示期待。
谈及未来,胡婉博士表示:“在学校《教育+AI战略框架2025-2028》愿景的指导下,依托人文社科学院的有力支持,我们将持续优化高阶教学体验,推动教学成果向行业转化,计划与更多企业共建产教学研融合基地,为翻译与语言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支持。同时,实验室还将联合学习超市,推出微证书课程,面向更广泛的学习群体,搭建连接学界、产业与社会的创新生态。”
通讯员 顾已一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