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老师也不推辞,直接开口分析道:“这是口旁边一个未,还没吃到嘴里的东西,所以味其实是一点想象,加一点大脑的反馈。”
真不愧是受大家喜欢的董宇辉老师,随时随地都在激发我们的探索欲、求知欲。
本是一个科普茶叶的节目,硬是让他激发了我们对汉字的学习乐趣。
前脚我还在吐槽《第一口春味》节目太短没看过瘾,后脚就发现董宇辉老师又更新了续集。
续集里有一个拆文解字的小游戏,深受大家喜爱,网友喊着让董老师出专题栏目呢!
当时茶艺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茶”可以拆解为:人在草木间。
接下来,他拿出准备好的第一个字“味”,让几位老师作答。
倪萍老师用手一指董宇辉老师说:“来,有学问的人在这儿。”
董老师也不推辞,直接开口分析道:“这是口旁边一个未,还没吃到嘴里的东西,所以味其实是一点想象,加一点大脑的反馈。”
倪萍老师在旁边补充说:“还有盼望。”
董老师总结说:“对,可能最后一个东西味道最好的时候,不是吃到嘴里那一刻,是觉得就要吃到的那一刻。”
一直在旁聆听的张晓龙老师眼神一亮,叹道:“他说的好棒啊!”
这就是我们喜欢的董宇辉老师,他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说出让人心动感觉眼前一亮的语言。
看到他拆解“味”字的总结语,相信不少朋友还记得他说过一段类似的话:“真正幸福的不是拥有,而是期待,是觉得自己就要拥有了。”
第二个让董老师拆解的字是“春”,他几乎不用思考,脱口而出:“你看上面是3个人,三个人在有太阳的时候喝茶就叫春。”
张晓龙老师感叹:“我怎么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可能对汉字有研究的朋友会有更多的拆解方式,但在此时此刻,董老师的这个拆解刚好暗合了他和倪萍、张晓龙老师三人在春日的阳光下喝茶的情景,不可谓不绝。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就在于同一字在不同的情景下能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习时要结合语境、上下文甚至作者的写作背景去理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到一个字词的运用的绝妙和精彩。
春字拆解完的时候,倪萍老师显然和我们一样有点听上瘾了,说道:“你让他再猜一个。”
董老师拆解的第三字是“观”,他说:“又见,我们往往都说细致观察,只有反复研究仔细琢磨,长时间的关注可能才能理解。
真正的观点,就像茶一样,第一口有可能喝的不准,或者你第一次判断一个人,容易产生误判一样。”
第一次见面判断不准,所以要又见面观察,这样一解读,我们不仅对“观”字的意思理解了,脑子里甚至出现了画面。
董老师第四个拆解的字是“思”,他说:“心有所思,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心里有一块田。
你看我们今天聊的全都是故乡那些朴素的生活,几乎所有中国文人最终的精神归宿都是陶渊明的诗歌田园,找一块地采菊东篱下。
到现在快2000年了,大家一直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那是一种思念或者一种自己的想法。”
哎呀!你就说绝不绝吧?既能有新意,又有深意,乍一听觉得耳目一新,细一品觉得余味悠长。
董宇辉老师的汉字拆解艺术,真真把“文字游戏”玩出了哲学高度!
他的解读既跳脱文字学框架,又不失文化根脉,像一场穿越千年的诗意对话。
你说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是怎么做到的?时而如孩童般天真烂漫,时而又有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
难怪咱们评论区有朋友觉得他脖子上的痣是行走的扫描仪,脑门上的伏羲骨是CPU。
拆字小游戏经宇辉这么一玩,咱们评论区的朋友就有新需求了:
请求专门设置一个这样的小栏目,让宇辉对我们的文字逐一解读,这也是宣传中国文化一个很好的方式。
我当然举双手赞成,就是怕咱们董老师太忙,太累。
其实,常看宇辉直播的朋友们都知道:所谓行走的扫描仪,行走的百科全书,是他读过的一本本书,熬过的一个个夜组合出的最强大脑。
他多次在多种场合分享过,让大家多读书,读各个种类的图书,因为挑书就像挑食一样会让大脑营养不良。
以前总觉得读书破万卷是句鸡汤,现在瞅见他在字缝里掏出整个春天的模样,才咂摸出点味儿来——原来每个字都是活生生的,蹲在纸上等你用生活去浇灌。
下次再写“春”字的时候,说不定笔尖真能沾上三分茶香,七分太阳晒化的泥土味儿呢。
期待董宇辉老师下一次带来的惊喜,与辉同行,我们一直在!
来源:那些在家带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