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伙儿发现没?以前村里人见面就问"买车没?城里买房没?",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前两天回老家吃席,七大姑八大姨围着我聊的,净是些新鲜事儿——老王家大学生儿子带着无人机种地,村东头李叔家三个孙子满地跑,还有隔壁张婶逢人就显摆"我家可没欠银行一分钱"。
要说现在农村最让人眼红的,还真不是开宝马住别墅的主儿。我特意打听了一圈,发现下面这三类人才是真正的"村里顶流":
您可别小瞧"农民"这俩字,现在得叫"新型职业农民"。前阵子河南小麦遭灾,邻村的小赵愣是靠手机APP提前预警,带着乡亲们抢收保住八成收成。这小子农大毕业回村,去年还拿了省里的"新农人标兵"奖。
现在村里年轻人搞农业可有一套:无人机打药半小时搞定二十亩地,直播间卖草莓日销五千单,连浇地都用手机远程控制。听说去年全国新增了12万这类"技术流农民",好些人年收入比城里白领还高。隔壁王婶总念叨:"要是我家小子能像小赵那样,给个公务员都不换!"
您别看现在满村小轿车,十个有八个是贷款买的。我发小阿强在县城买房背了60万房贷,天天馒头就咸菜,三十出头头发白了一半。反观村头老刘家,开个五菱宏光,住着老宅翻新的平房,但人家存款折上明晃晃写着6位数。
现在农村年轻人人均负债8.4万(2023年央行数据),那些不欠债的反而成了香饽饽。我二姑逢人就夸女婿:"别看人家骑电动车,彩礼一分没借,结婚三年就攒出个小超市。"现在村里说亲事的,先问"有贷款没",再问"工资多少",这世道真是变了。
去年春节回村,村主任家门口停着三辆外地牌照车——俩儿子带媳妇孩子全回来了,院里支了两桌麻将都坐不下。对比隔壁老陈家,三层小楼就俩老人在家,大年三十冷清得能听见回声。
现在农村流行新标准:儿子多不如孙子多,楼房高不如笑声大。我三叔家四个孙子,过年收压岁钱都能收出个月工资。反观那些儿女不婚不育的,家里老人都抬不起头。隔壁村去年还搞了个"五好家庭"评选,人丁兴旺的老李家全票当选,奖了台双开门冰箱。
要我说啊,这种变化透着股人间清醒。过去比车比房,说白了是刚吃饱饭那会儿的虚荣心。现在日子好了,大伙儿开始算明白账了:背着贷款住豪宅,不如存款傍身睡得香;儿女在外挣面子,不如儿孙绕膝享天伦。
您瞅现在国家政策也跟得上,乡村振兴搞培训、推技术,新农人个个混得风生水起。加上这两年经济波动,老百姓更懂得"现金为王"的道理。最让我感慨的是,村里老人现在教育孩子都说:"别学你二叔在城里当房奴,要学就学你赵哥,带着乡亲们致富。"
说到底,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正是咱中国农村从"生存"转向"生活"的最好证明。您老家现在最羡慕啥样的人家?是院里停着无人机的技术大拿,还是天天逗孙子的热闹家庭?欢迎在评论区唠唠,指不定您家就是下一个"全村羡慕对象"!
来源:老邓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