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卫星之父”孙家栋执意要拆毛主席徽章,周恩来:让他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23:21 1

摘要:1967年冬天的北京南苑里,我国著名导弹学家钱学森正迈着急促的步伐破开积雪来到孙家栋办公室的门前,刚进门的钱学森迫切的传达着主席的期盼“苏联卫星都在天上飞了十年了,我们不能再等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成为了百姓拥护的人民领袖,但为何孙家栋却执意要摘掉主席徽章?周总理面对这种荒谬的要求又为何会同意?事情还要从这时候说起

1967年冬天的北京南苑里,我国著名导弹学家钱学森正迈着急促的步伐破开积雪来到孙家栋办公室的门前,刚进门的钱学森迫切的传达着主席的期盼“苏联卫星都在天上飞了十年了,我们不能再等了。”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美苏太空竞赛的夹缝中,1958年,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拍案说道“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但奈何新中国刚成立,技术上的不足以及工业基础的落后,让这个开创历史的计划举步维艰。1965年,“东方红一号”正式立项时,全国钢铁厂竟找不出一家能符合铝合金蒙皮标准的工厂,科研人员不得不将铝锅融化重铸。

东方红一号

而这位中国“航天之父”孙家栋更是焦急,他整天饭不思夜不眠,对着卫星设计图纸改了又改。在钱学森推门进来的这时候,他正盯着图纸上复杂的科学探测模块苦思冥想,忽然钱学森的话语似乎让他下定了决心,他抓起桌上的红笔把图纸划掉大半“这些都不要!卫星只要能上天,能被看见,能在天上播放《东方红》,就是胜利。”

1969年秋天,酒泉装配车间里的一位技术工人在核对了三次数据后瘫坐在了椅子上:“173公斤,整整超了13公斤呐。”众人闻言,目光都一致聚焦到卫星的外壳上,此时380枚铜质的毛主席徽章在灯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就如同从这银色球体上渗出的鲜血,让众人很是难受。

孙家栋

“必须拆除!”孙家栋扯起嗓子说到。

“我不同意!当年为了保护这些徽章,我差点被车床切掉半条命”王师傅扯开衣服露出胸口那碗口大的疤痕反对到。

两人的争执引起了车间的骚动,钱学森见状赶忙拉着孙家栋气得发抖的手腕“给总理写报告,我陪你担这个责。”

那天晚上,实验室的灯一直亮到了早上,孙家栋用卡尺一枚一枚的测量着每个徽章的尺寸,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的数字触目惊心:平均每一枚徽章有3.5克,总计有1.33公斤。更致命的是,铜制徽章会影响卫星的热控系统正常运行,极有可能会导致电子元件在太空极端的温差下失效,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孙家栋

十天后的人民大会堂中,周总理坐于江苏厅,听着孙家栋的汇报,当其汇报到超重的原因时,总理突然起身指向一旁光洁的墙面——那里没有悬挂任何的领袖徽章,但是它却见证过关乎无数国家命运的决策。转身时总理手中的茶汤洒在卫星图纸上,氤氲的水汽中说道“我同意,拆除徽章,并将其珍藏在未来的航天博物馆中。”

周总理

这场只有5分钟的会议内容为中国航天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历史档案显示,总理在报告空白处批注:"科学需要纯粹,如同真理不需要装饰。"

1970年4月24日凌晨,酒泉发射场的探照率先打破了长夜的黑暗。那位险些为保护徽章失去生命的老工人用扳手轻轻撬下最后一枚毛主席的徽章,金属分离的"咔嗒"声在寂静的车间格外清晰。技术员捧着装满像章的保险箱泣不成声,随后把它们交到孙家栋手中,他将其郑重锁进档案室的铁柜里,并承诺这些象征时代记忆的金属片终将获得更崇高的归宿。

东方红一号升空

五小时后,长征一号火箭喷射的橙色火焰照亮了整个戈壁。在测控中心内,钱学森握着怀表的手微微颤抖——卫星正以68.44度轨道倾角完美入轨,近地点距离地球439公里。门外七十岁的炊事员突然跪倒在地,怀里偷藏的徽章烫得他胸口发疼,恍如当年在朝鲜战场揣着战友的遗物。

此时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毛主席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到了最大。《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的瞬间,秘书注意到主席正在擦拭《实践论》封面的手指骤然收紧,书页间夹着那份关于拆除徽章的请示报告复印件。

毛主席

2016年航天博物馆揭幕仪式上,94岁的孙家栋在徽章展示柜面前足足驻足了半小时。面对记者的追问,他指向相邻展柜里焦黑的火箭残骸——那是某次失败试验的遗骸。"如果当年没拆徽章,现在这里摆着的就是卫星碎片。"他的声音平静却让人感觉充满了力量。

2023年,"天宫"空间站内的3D打印机缓缓吐出一枚复刻版主席徽章。当这枚特殊的徽章与"东方红一号"模型在失重环境中悬浮时,地面控制中心响起掌声。此刻,象征政治信仰的金属与代表科学精神的卫星,终于实现了真正的"重量平衡"。

天宫空间站

正如钱学森回忆录里面写的那样,那个年代最珍贵的遗产并非送入太空的卫星,而是中国人学会在仰望星空时,先将双脚扎进现实的土壤。孙家栋的团队拆除的那1.33公斤徽章,实则为中国航天卸下了形式主义的枷锁。从北斗组网到嫦娥探月,工程师们始终铭记:科学容不得半点虚浮。

(本文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党史博采》等文献,及钱学森、孙家栋回忆录内容撰写,部分内容由小编个人整理,如有偏差欢迎指正。)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