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日子,凤阳人请关注一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8:30 1

摘要:“慈”是心怀仁爱,“善”是付诸行动。慈善可以是一次衣物的捐赠、一次技能技巧的分享,也可以是一次生活中耐心的倾听--善行无需惊天动地,无需追求宏大形式,举手之劳也能传递温暖。让我们了解慈善知识,参与慈善,让善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普及慈善知识

让善意更有力量

“慈”是心怀仁爱,“善”是付诸行动。慈善可以是一次衣物的捐赠、一次技能技巧的分享,也可以是一次生活中耐心的倾听--善行无需惊天动地,无需追求宏大形式,举手之劳也能传递温暖。让我们了解慈善知识,参与慈善,让善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中华慈善日是哪一天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该法将每年9月5日定为“中华慈善日”。慈善法规定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是和“国际慈善日”进行接轨。2025年9月5日将迎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这一节日旨在凝聚全民向善力量,推动慈善文化深入人心。

“中华慈善日”的标志

2019年,民政部确定了“中华慈善日”标志。

“中华慈善日”标志采用党旗国旗的红色,寓意我国慈善事业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采用象征和谐美好的圆形,寓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字9和5,组成一盏明灯,慈善之光传向八方、照亮世界;红心,既寓意无私奉献的慈爱之心,也寓意慈善事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为民之心。

这些慈善知识要知道

1.什么是慈善活动?慈善活动的具体范围是哪些?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条明确,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一)扶贫、济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六)符合慈善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2.个人能否开展公开募捐?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

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合作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自行开展公开募捐。

第三十三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

综上,个人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但可以依法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3.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公开募捐地域范围有哪些规定?

答:开展公开募捐的方式有:(一)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二)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四)其他公开募捐方式。

慈善组织采取第(一)和第(二)项的方式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管辖区域内进行,确有必要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管辖区域外进行的,应当报其开展募捐活动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进行,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进行。

4.公开承诺捐赠后还能反悔吗?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捐赠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公开承诺捐赠的,违反捐赠协议逾期未交付捐赠财产,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赠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组织和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起诉讼。

捐赠人公开承诺捐赠或者签订书面捐赠协议后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经向公开承诺捐赠地或者书面捐赠协议签订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赠义务。

5.骗取捐款,将受到什么惩处?

答: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国家鼓励公众、媒体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对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以及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对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的慈善正在变得日常化、年轻化:

开启“环保点餐”:点外卖时选择“无需餐具”,用环保行动响应公益;

践行“绿色购物”:自备环保袋买菜、优先选择简包装商品,日常消费也能助力环保;

参与“爱心捐赠”:随手捐赠“一元”,为贫困学子读书、孤寡老人安享晚年、患病家庭渡难关……

微光成炬,向善而行。慈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传递希望的火种。当您参与一次环保行动、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甚至只是随手捐赠一元,都在书写这个时代的“善的循环”。

看完转发本文

编辑:潘雨婷(见习)

责编:郑孝荣

主编:张树虎 投稿邮箱:fyxww@163.com

转发分享 点右下角

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风雪之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