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最近对“千禾0添加酱油”这事有点印象,那恭喜你,已经踏进了这个时代最大的消费陷阱之一:商标的文字游戏。
文|Tess
01
如果你最近对“千禾0添加酱油”这事有点印象,那恭喜你,已经踏进了这个时代最大的消费陷阱之一:商标的文字游戏。
从“千禾0添加酱油”到“120W充电器”、从“一号土猪”到“山里来的土鸡蛋”,一整个“商标诈骗宇宙”正悄然成型。
他们不生产产品,他们只生产误解。
他们不贩卖价值,他们只贩卖信息错位。
今天这篇文章会把套路的真相拆开,希望大家以后别再被商家的文字游戏骗了。
你以为你买的是“零添加”的高端高价酱油,然而,有人送检后发现,它含有镉等重金属,虽然在标准范围内,但公众炸锅了。
理由很简单:你说你“0添加”,结果被查出有问题成分?
后来才知道,“千禾0”是商标名,不是“0添加”的意思。真正的成分信息,藏在小字标签里,消费者根本看不清。
再比如:
“一号土猪”——你以为是本地土猪肉?不,是“一号土”品牌下的猪。
“山里来的土鸡蛋”——不是山里的,也不一定是土鸡蛋,“山里来的土”是品牌名。
“120W充电器”——你以为是快充?不,它最大功率只有12W,“120W”只是印在外壳上的商标。
“断码清仓”——不是在打折甩卖,而是商标叫“断码”、“清仓”、“安踏断码”。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自己以前被“套路”过,却毫无察觉?
没错,这些商家玩的就是心理学。
他们的目标不是让你明白,而是让你误会得刚刚好。
02
这些商家,到底坏在哪?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全部企业,而是想告诉大家,有些商家的“起心动念”,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不怀好意的。
他们不是走错路,而是精心设计了一条“套路之路”:
他们精通包装,却对产品毫无敬畏。
他们擅长设计看上去很高级”的词,但从不在乎产品本身是不是货真价实。
他们会说:“法律没有规定我不能用这个名字。”
看明白了吗?
他们懂法律,却无视常识。他们就像那个故意冤枉你的人一样,比任何人都知道你是清白的,但仍然不妨碍他们去向你泼脏水。
他们不是想做品牌,他们只是想“做一个像品牌的东西”。
他们不尊重消费者的认知,而是利用它。
这些套路的本质,是利用消费者“视觉阅读”的习惯:
普通消费者习惯性认为,大字=产品名,小字=品牌或附属信息。
“聪明的”无良商家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于是,他们把商标放大当卖点,把成分信息藏进角落。从而达到让你误以为“这就是产品功能”,做出“错误的理性决策”。
这种设计,不是“营销”,是“认知操控”,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欺诈。
最后,他们不怕被发现,因为他们知道——你投诉没用。
更可怕的是,这些商家之所以越来越放肆,是因为他们发现:
消费者大多吃哑巴亏。投诉流程复杂,维权成本高。平台对“合法注册商标”无能为力。他们靠的不是用户口碑,而是用户“认命”。
03
你可能会问:
既然这么多误导,为什么商标局能让它们注册成功?
这个问题不展开说太多,说多了会被封号。
但我只说一点:任何制度都不可能预判所有人的“坏”。
现在的审查机制重视的是“是否违反明文法律条款”,而不是“是否存在潜在误导”。
在不违反显性规则的前提下,太多“模糊地带”成了商家眼中的淘金地。
我们不能指望制度一夜之间完美,只能靠我们自己更聪明、更清醒。
我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只要知道套路在哪,它就不再可怕。
这里给你几个避雷建议:
看到商品包装上有“大字”的,请再翻过来看小字成分。凡是“太诱人”的词汇,如“0添加”、“断码”、“原矿”,都要多留个心眼。搜索产品名称+“商标”两个字,看看是否是被注册的商标名。在电商页面,别只看主图和标题,认真读详情页和用户评价。你可能不能阻止这些套路出现,但你可以做到不当他们的目标用户。
写在最后
有人说,这些商标是“创意”,是“品牌策略”。
可我更愿意说:
真正厉害的品牌,是靠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而不是靠“误会”赢得订单。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骂谁,而是提醒你:
请在被消费的时代,守住自己的判断力。
别再被骗,也别再忍。
你值得更真实的世界。
来源:Tess外贸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