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拿下王熙凤选角,蒋欣输在 “太像”?郑晓龙一句话戳破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2:38 1

摘要:最近影视圈最大的瓜,莫过于新版《红楼梦》王熙凤的选角 —— 孙俪最终拿下这个角色,蒋欣遗憾落选。消息一出来,微博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人翻出蒋欣当年演华妃的片段,弹幕里刷满 "这气场不就是活脱脱的王熙凤吗";另一边,孙俪的粉丝则甩出她演芈月时的眼神杀,力证 "娘

最近影视圈最大的瓜,莫过于新版《红楼梦》王熙凤的选角 —— 孙俪最终拿下这个角色,蒋欣遗憾落选。消息一出来,微博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人翻出蒋欣当年演华妃的片段,弹幕里刷满 "这气场不就是活脱脱的王熙凤吗";另一边,孙俪的粉丝则甩出她演芈月时的眼神杀,力证 "娘娘能 hold 住凤辣子的狠"。

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论吵到最后,连红学家都下场了。有位研究《红楼梦》三十年的教授在直播里说:"你们争的哪是演员,是自己心里那个王熙凤。" 这话倒是点醒了不少人 —— 从 1987 版邓婕的经典演绎,到后来各种改编剧里的版本,每个王熙凤都带着时代的影子。这次选角风波,说白了就是一场关于 "经典该怎么被重新讲述" 的大讨论。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为什么蒋欣的 "神似" 反而成了短板?孙俪又凭什么能让郑晓龙导演押宝?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评价一个角色 "像不像" 时,到底在执念些什么?

要聊蒋欣落选,得先说说她身上那股子绕不开的 "华妃气质"。当年《甄嬛传》里,她一句 "贱人就是矫情" 火遍全网,那挑眉的弧度、说话时尾音的上扬、连带着指尖敲桌面的力度,都透着股子 "恃宠而骄却又精明过人" 的劲儿。不少观众看完都觉得,这和书里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的王熙凤简直是无缝衔接。

甚至有网友做了对比图 —— 蒋欣的丹凤眼和邓婕在 87 版里的眼型几乎重合,连嘴角那抹似笑非笑的弧度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加上她在《欢乐颂》里演的樊胜美,把那种 "好强却又藏着脆弱" 的复杂感演得入木三分,更让人觉得她演王熙凤是 "天选"。

可郑晓龙导演在采访里一句话戳破了关键:"蒋欣不是不像,是太像了。" 这话听着矛盾,细想却有道理。87 版《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邓婕把王熙凤的 "辣" 和 "灵" 揉得恰到好处 —— 她能在老太太面前撒娇时眼波流转,转头对下人发威时眼神能淬出冰来。这种层次丰富的表演,让观众心里从此有了一个 "标准答案"。

蒋欣的问题就在于,她过往的角色太容易让人联想到 "强势女性" 的固定模板。你看她演华妃,狠是够狠,但少了王熙凤那种 "狠里带俏" 的机灵;演樊胜美,委屈是真委屈,可缺了凤辣子 "把委屈咽下去再笑着算计" 的韧性。如果让她来演,观众很容易跳戏到 "华妃穿越到荣国府",这恰恰是翻拍最忌讳的 —— 不是演不好,是观众的先入为主会盖过角色本身。

还有个被大家忽略的细节:书里的王熙凤出场时才十七八岁,死的时候也不到三十。蒋欣今年 40 岁,虽然保养得不错,但眼神里难免带了岁月的沉淀。有影视造型师在网上说,"磨皮能遮皱纹,可眼神里的沧桑藏不住"。这不是说年龄大就演不了少女,而是王熙凤的 "辣" 里得有股子 "未经世事磋磨的锐劲儿",就像刚开刃的刀,亮得晃眼,也利得伤人。

蒋欣的台词功底确实没话说。她在《甄嬛传》里的原声台词,高低起伏拿捏得比配音还出彩。但王熙凤的语言风格是 "绵里藏针",比如骂刘姥姥时说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笑着就把人损了;哄贾母开心时又能说 "老祖宗疼我,我才敢放肆",把谄媚藏在俏皮里。这种 "笑着捅刀子" 的劲儿,蒋欣过往的角色里少见,更多是 "明着来的火爆",这大概也是导演犹豫的原因之一。

孙俪拿下角色那天,她工作室发了张她读《红楼梦》的照片,书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眼尖的网友认出,她标注的重点大多是王熙凤的小动作 ——"初见黛玉时,用帕子捂嘴笑"、"协理宁国府时,手里总转着佛珠"、"骂贾瑞时,指甲掐着炕沿"。这些细节,恰恰暴露了她准备走一条 "反套路" 的路。

很多人觉得孙俪演不好王熙凤,是因为她身上 "正剧感" 太重。从《玉观音》里的安心,到《甄嬛传》里的甄嬛,再到《安家》里的房似锦,她演的角色大多是 "从隐忍到爆发" 的成长型,自带一股 "苦尽甘来" 的韧劲儿。而王熙凤是 "出场即巅峰",一亮相就带着 "我是荣国府二奶奶" 的霸气,这两种气质看起来确实不搭。

但郑晓龙导演偏就看中了这股 "不搭"。他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说:"我要的不是另一个邓婕,是孙俪眼里的王熙凤。" 这话背后,藏着翻拍剧选角的新思路 —— 经典角色不是复刻品,得有演员自己的理解在里面。就像当年陈晓旭演林黛玉,很多人觉得她太瘦、太愁,但正是这份 "不符合传统审美" 的脆弱感,让角色有了新的生命力。

孙俪为这个角色做的准备,确实够拼。她专门请了昆曲老师学身段,每天练三个小时的水袖功,就是为了找到古代大家闺秀那种 "走路带风却又不晃" 的仪态。有剧组人员爆料,她把《红楼梦》里所有提到王熙凤的章节都抄了一遍,还在旁边写满了 "此刻她在想什么" 的批注。比如 "弄权铁槛寺" 那段,她写 "表面是帮人,实则是赌一口气 —— 你们越觉得我是女人办不成事,我越要做成"。

这种解读其实挺新鲜的。以往的王熙凤,大多被塑造成 "纯粹的利己主义者",而孙俪似乎想挖出她 "狠" 背后的无奈。就像她在采访里说的:"一个二十岁的姑娘,要管着几百号人的大家族,不厉害点怎么活?她的泼辣里,说不定藏着怕被欺负的胆小。" 这种视角,倒和现在年轻观众喜欢的 "复杂人设" 不谋而合 —— 谁规定反派不能有让人共情的地方?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孙俪的外形其实很适合诠释王熙凤的 "反差感"。她的眼睛不算特别大,但眼神够亮,笑起来的时候眼尾会上扬,带点狡黠;真生气的时候,眼皮一垂,又能瞬间冷下来。这种 "一秒切换" 的能力,刚好能演出王熙凤 "上头笑着底下使绊子" 的精髓。有造型师透露,这次的服装会故意往 "素净" 里靠,用简单的颜色反衬角色内心的复杂,这和孙俪本身 "清淡外形藏锋芒" 的气质也很搭。

不过争议也不是没有。有网友翻出她早年演喜剧的片段,吐槽她 "太正经,演不出王熙凤的活泛"。但换个角度想,这种 "正经" 说不定是优势 —— 王熙凤的 "笑" 很多时候是装出来的,孙俪那种 "努力挤出笑容却藏不住算计" 的样子,反而可能更贴近角色的真实状态。就像演惯了大侠的演员突然演反派,那种 "不自然" 里往往藏着惊喜。

这场选角风波,其实戳中了影视圈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翻拍经典,到底该怎么选角?是找 "长得像" 的演员求稳,还是找 "有反差" 的演员求新?

往前数几年,大部分剧组更倾向于 "求稳"。比如 2010 版《红楼梦》,选角时特意找了和 87 版演员外形相似的新人,结果反而被吐槽 "像山寨版"。后来的《西游记》翻拍,聂远演的唐僧虽然口碑不错,但一开始也因为 "没有徐少华的温润" 被骂惨。观众好像总有种执念:经典角色就得是 "我记忆里的样子",但凡有一点不一样,就是 "毁经典"。

但最近几年,风向悄悄变了。《庆余年》里的陈道明演庆帝,和原著里 "威严帝王" 的描述相去甚远,他偏偏演出了 "表面懒散实则掌控一切" 的松弛感,反而成了全剧最大亮点。《射雕英雄传》里李一桐演的黄蓉,一开始被骂 "太甜不像刁蛮丫头",最后却用灵气圈了一大波粉。这些案例好像都在证明:观众嘴上说着 "要像",心里其实更期待 "不一样的惊喜"。

影视圈有个说法,叫 "80% 的爆款剧选角都在反套路"。意思是,真正能火的角色,往往不是最贴合原著描述的那个。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观众看翻拍剧,不是为了重温旧梦,而是想看看 "新的讲述方式"。就像吃回锅肉,要是每次都一个味道,再好吃也会腻;加点新调料,哪怕味道变了,至少有新鲜感。

王熙凤这个角色,其实早就被各种改编 "玩出花" 了。有粤剧里侧重 "悲情" 的版本,把她的结局演得赚足眼泪;有话剧里突出 "喜剧" 的版本,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放大她的狡黠;甚至还有现代改编剧,把她变成职场里的 "霸道总监"。这些改编之所以能被接受,就是因为抓住了角色的 "魂"—— 精明、好强、藏着脆弱 —— 而不是死守着 "丹凤眼、柳叶眉" 的外形。

郑晓龙导演其实很懂这个道理。他拍《甄嬛传》时,选孙俪演甄嬛就备受争议,因为原著里的甄嬛是 "惊为天人的美",而孙俪的长相更偏 "清秀"。但他坚持认为,"甄嬛的核心是智慧,不是美貌",最后果然拍出了现象级爆款。这次选孙俪演王熙凤,大概也是同一个思路 —— 比起 "像不像",他更在乎演员能不能让角色 "立得住"。

当然,求新也不是瞎创新。去年有部古装剧,把李清照演成了 "江湖侠女",还让她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被观众骂到下架。这说明,改编得守住 "基本盘"—— 你可以给王熙凤加新的心理戏,但不能把她改成 "善良小白花";你可以让她的语言更现代,但不能丢了她 "字字带刺" 的说话方式。就像做菜,调料可以换,主料不能变。

红学家周汝昌说过,《红楼梦》最厉害的地方,是 "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到自己"。王熙凤这个角色尤其如此 —— 职场人看到她的 "管理手腕",宝妈看到她的 "生存压力",年轻人看到她的 "敢爱敢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凤辣子。

87 版邓婕的王熙凤,带着那个年代的审美 —— 利落、泼辣,像一把出鞘的刀,锋芒毕露。那是因为 80 年代的观众,刚从压抑的环境里走出来,渴望看到 "敢作敢为" 的生命力。而现在的观众,见多了 "人设崩塌",更想看角色的 "多面性"—— 她可以狠,但得有狠的原因;她可以坏,但不能坏得没道理。这大概也是孙俪想诠释的方向。

蒋欣的 "太像",其实是太像我们记忆里的 "经典款王熙凤"。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它不可超越,而是因为它能启发后人不断解读。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四百年来被改编了无数次,有的版本侧重复仇,有的版本侧重爱情,有的甚至改成了现代故事,但都不妨碍它还是《哈姆雷特》。

现在的年轻观众,其实挺吃 "反差感" 这一套。他们看《西游记》,会为 "孙悟空其实是个叛逆少年" 的解读点赞;看《三国演义》,会为 "曹操其实很懂浪漫" 的分析转发。这种对经典的 "再创作",不是不尊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和过去对话。孙俪的王熙凤,说不定就是给这代观众的 "专属版本"—— 她的狠里带点迷茫,她的笑里藏点疲惫,更像一个活在当下的 "职场女性"。

还有个角度挺有意思,王熙凤的年龄其实是个被忽略的关键点。书里她出场时不到二十岁,放到现在就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却要管理一个几百人的 "家族企业"。这种 "年轻却要故作成熟" 的矛盾感,其实和现在很多 "996" 的年轻人很像 —— 表面上 "我能行",背地里偷偷掉眼泪。孙俪自己就说,她想演出这种 "二十岁的壳,四十岁的心" 的错位感,这大概也是导演看中的共鸣点。

当然,也有人觉得 "没必要折腾经典",觉得安安静静看老版就好。但影视艺术不就是这样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就像老歌会被翻唱,老画会被临摹,老故事也该有新的讲法。只要骨子里的东西没变,多几个版本的王熙凤,不是挺好吗?

距离新版《红楼梦》开机还有一个月,孙俪已经进组开始围读剧本了。有网友拍到她和化妆师讨论造型的照片,她指着镜子里的自己说:"眼线别太挑,稍微往下压一点,显得沉得住气。" 这个细节,倒是让人有点期待 —— 她好像真的不想复制谁,只想演自己理解的王熙凤。

蒋欣虽然落选了,但她在直播里说的话挺大气:"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缘分,孙俪能演,说明她和这个角色更投缘。" 这种心态其实挺难得 —— 在娱乐圈,能坦然接受 "不是所有好角色都适合自己",比争输赢更重要。

说到底,观众纠结 "谁演王熙凤",不如纠结 "怎么看这个角色"。如果带着 "必须和邓婕一样" 的执念,那不管谁演都会失望;但如果愿意打开心扉,看看新的诠释里有没有自己没发现的细节,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就像吃惯了甜粽子的人,偶尔尝尝咸粽子,未必不会觉得好吃。

影视圈有句老话:"没有不好的角色,只有不合适的演员。" 孙俪和蒋欣都是好演员,只是这次孙俪更贴合导演想要的 "新解"。至于最后演出来效果如何,现在下结论还太早。毕竟,当年邓婕演王熙凤时,也没人想到她会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

咱们不如少点争吵,多点期待。等剧播出的时候,泡杯茶,坐下来看看 —— 孙俪的王熙凤,到底是会让我们惊呼 "原来还能这样",还是会让我们想念 "当年的邓婕"。不管结果如何,这场关于经典的讨论,本身就挺有意义的。

毕竟,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王熙凤,多一个又何妨?

来源:大神侃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