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日起,“安徽司法”开设“奋发有为往前赶”典型人物事迹展播专栏,宣传展播全省司法行政各行业各领域典型人物事迹,持续讲述法治为民好故事,不断传播安徽法治建设好声音,充分展示司法行政机关良好形象。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省司法厅组织开展了“奋发有为往前赶”安徽司法行政典型人物事迹展播活动。
即日起,“安徽司法”开设“奋发有为往前赶”典型人物事迹展播专栏,宣传展播全省司法行政各行业各领域典型人物事迹,持续讲述法治为民好故事,不断传播安徽法治建设好声音,充分展示司法行政机关良好形象。
01 徐作兵:
初心如磐护公正 法援为民显担当
人物简介
徐作兵,淮南市八公山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立足本职,充分履行法援职责
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以来,徐作兵立足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精准服务辖区残疾、低保、老幼等特殊人群,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法律援助需求。“徐主任,感谢你到我家来为我父亲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家住八公山区建西村的刘某某,近九十岁高龄,因脑梗瘫痪在床七年,无生活自理能力,为了更好地照顾刘某某,履行监护人职责,刘某某子女欲申请法院对刘某某进行无民事行为能力认定。因经济困难,想要申请法律援助,希望律师帮助办理案件。鉴于受援人刘某某年近九旬、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徐作兵践行“便民服务”原则,亲自上门受理并办理了其法律援助申请,高效解决了老人的法律需求。案件办结后,刘某某子女向法援中心送来锦旗感谢。
服务于民,践行法援为民宗旨
十年来,徐作兵为300多名群众提供了诉讼辩护代理、法律文书代书等法律援助服务,承办了各类法律案件200余起,解答群众来电来访法律咨询近万人次,为当事人挽回各类经济损失800余万元,赢得了受援人的认可和点赞。“徐律师,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温暖。”2025年3月19日下午,受援人李某和母亲从徐作兵手中接过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后激动不已,困扰她们多时的难题终于圆满解决。二人再三向徐作兵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李某是一名家庭妇女,因常年劳作而患有严重疾病。其丈夫魏某不但不关爱守护李某,与其共渡难关,而且在得知李某患病后立即向法院提出了离婚诉讼。李某因生活困难,不得已来到法援中心寻求帮助,徐作兵被指派为其法援律师。案件审理时,徐作兵考虑到李某治病急需用钱,积极促成调解。经多次协商,双方当庭达成协议:双方离婚,魏某分期给付李某20万元经济帮助金。
勇挑重担,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群众来访时,徐作兵总是热情相迎,耐心倾听诉求。他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将矛盾化解在初期,及时疏导纠纷,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2023年3月,八公山蔡岗村的三位村民来到八公山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法律帮助,反映他们的责任地因地势低洼导致积水、被相邻地鱼塘主朱某某侵占的问题。徐作兵作为援助律师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诉讼过程中,由于三位村民在庭审中未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据原件,导致案件败诉。庭审后,考虑到双方矛盾依然存在,为彻底解决纠纷,徐作兵积极引导双方进入人民调解程序。经过数次耐心沟通与协调,最终成功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签署了和解协议。侵权人朱某某给予三位村民经济补偿,双方矛盾就此化解。
02 周立顺:
心系群众 依法办事促和谐
人物简介
周立顺,蚌埠市禹会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专职人民调解员
爱岗敬业,做群众的贴心人
周立顺常说的一句话:“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做不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在调处纠纷的过程中,他坚持做到以真心和宽容,以耐心和细致开展工作。2022年,央视《社会与法》栏目组跟踪拍摄了周立顺现场调处村民高某家庭纠纷的全过程,并在中央12套社会与法频道播出。高某、杨某因家庭土地房产问题,多年来婆媳矛盾不断,亲戚朋友和邻居都不愿登门,基层村委会和辖区派出所也多次处理未果。周立顺不气馁,不放弃,连续三天坚持不懈地做双方工作。先是同儿子儿媳谈父母的养育之恩,谈父母的生活不易,后又与老人谈儿子儿媳操持养猪场的辛苦,从心底里让双方得到感知与认同。先家庭化的个别谈,后请到村委会议室一家人敞开谈,不避哭诉,不避争吵,把多年来的积怨和纠结的问题一股脑地讲开。经过周立顺的不懈努力,婆媳之间十几年的仇怨得到了化解。周立顺就是凭着一股韧劲,一种对老百姓高度负责的精神,攻克了一起又一起疑难纠纷。他经手调处的纠纷,几乎件件成功。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辖区群众都称誉他为“调解能手”。
无私奉献,积极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
周立顺积极参与各类矛盾纠纷化解,他参与处理过较有影响的西朱村失地农民要求补办保险、涂园新村群体性闹访等事件;以及“黄山大道拓宽改造”、许庄村和老贯徐村城中村改造等项目中的矛盾纠纷,为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2024年10月,他又推动创建禹会区矛盾纠纷调处“特训班”每月一期,学员覆盖村(居)一线,他还多次应邀在市、县(区)政法干部培训班上交流授课。
以一颗炽热的心,撑起一片蓝天
周立顺扎根在基层政法战线上默默耕耘,能够正确处理名与利,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并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踏实工作,勤勉干事,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他热心基层维稳工作,多次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表彰。他履职尽责,情系基层维稳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维护辖区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周立顺司法行政工作室”,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率先创立,并取得很好的成绩。2022年9月,经他创建的“长青乡矛盾纠纷调处直通车”,接受安徽电视台《法治时空》栏目组专访。
03 张琼:
步履不停,只为“良法善治”
人物简介
张琼,阜阳市司法局立法科科长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地方立法工作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她刻苦钻研、勇探新路,让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她深入群众、听取意见,让基层的“金点子”搭上国家立法“直通车”。5年来,她高质量完成13件地方性法规和市政府规章的立法审查,推动全市政府系统规范性文件清理和备案审查提质增效。
她就是阜阳市司法局立法科科长张琼,用专业与担当,在立法一线书写着为民初心。
情系民生,让法条承载温度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要让群众感受到温暖。”这是张琼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审查《阜阳市养犬管理条例》时,一条看似“便民”的动物诊疗机构“一站式”办理养犬登记证的规定,引起她的注意。经实地了解办证流程,她发现该规定会增加群众的办证负担。经与起草部门多次坦诚沟通,最终改为直接向主管部门申请登记,为群众省下“真金白银”。
无独有偶。电动自行车充电难,曾是阜阳多个小区的“老大难”。在《阜阳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审查中,张琼走访了多个老旧小区,看到居民私拉电线充电、电动车上楼充电等现象,也听到了“找地方充电比找车位还难”的抱怨。结合现实情况,她在草案中新增新建小区建设单位的“全链条”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以及政府推动老旧小区增设场所设施的硬任务,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开门立法,倾听民声聚共识
立法不是闭门造车,要让大家都有发言权。在《阜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时,一位业主的话让她记忆犹新:“物业不让装充电桩,买了新能源汽车却成了‘摆设’,这能管管吗?”张琼立刻带队去小区实地查看,并深入研究判例和有关文件,最终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配合业主安装充电桩的义务和操作路径,从根本上定分止争。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需要畅通各方参与立法的渠道。张琼推动制定的市政府规章立项、起草、审查、立法后评估等4项制度,在各个阶段充分保障公众参与立法的权利,并入选“安徽省2022年度行政立法十件大事”;探索通过网络问卷方式了解群众立法需求,为制定《阜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提供了重要参考;承办召开阜阳首场立法听证会,就《阜阳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规定》深入听取餐饮服务提供者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建议。
心怀大局,建言献策出良方
立法工作要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近年来,育儿焦虑在社会蔓延,“托不起、无处托、不放心托”的困境消磨着生育意愿。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经深入调研,起草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婴幼儿托育服务法〉的议案》,被全国人大代表带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领衔提出,先后被纳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张琼的办公桌上,总堆着厚厚的上位法文本和调研笔记。5年来,她办理上级立法征求意见百余件,多条建议被采纳。
一条条法律规定,浸透了她青灯黄卷的心血;一次次基层走访,刻印了她丈量民情的足迹。如今,立法一线的张琼,仍在朝着立良法、促善治的目标,步履不停。
策 划
安徽省司法厅宣传教育处
安徽省法治宣传和研究中心
编辑:钱若琪
校对:黄阳阳
审核:徐春节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欢迎投稿到邮箱sft7000@163.com
看完记得点个“
赞”“
来源:安徽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