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丨黄河之水到底从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10:04 1

摘要:古代早期文献中的昆仑山,通常被想象成“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的神山,它和上天是相通的,泛指我国西部纵横的山脉。古代社会对“河出昆仑”的想象,也寄托了山水相连的文化情怀。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之涣吟诵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源头引得古人遐思无限,多少文人墨客,纵目西望,对黄河之源展开过大胆的想象。

古往今来,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对她的源头一直进行着执着的追寻。

▲黄河在四川若尔盖县唐克镇与白河汇合,形成了壮美的“黄河 九曲第一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一)对黄河源头的早期猜测

中国古代最早关于黄河源头的记载,散见在各种古籍中。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说法: 河出昆仑、导河积石和重源伏流

“河出昆仑”的说法来自《洛书》“河自昆仑,出于重野”。《禹本纪》《山海经》也有类似记载。

古代早期文献中的昆仑山,通常被想象成“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的神山,它和上天是相通的,泛指我国西部纵横的山脉。古代社会对“河出昆仑”的想象,也寄托了 山水相连的文化情怀。

▲昆仑山脉。(图片来源:中新社 樊永涛 摄)

“导河积石”来自“大禹治水”的传说。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记载,大禹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据史学家研究,所谓“积石”,很可能就是指位于青海和甘肃交界处的积石山,“河”则指黄河。

这大概已经是当时人们地理探索的极限。但事实上, “积石”只是大禹“治河工程”的起点,将其视为黄河的河源并不合理。

▲积石山风光。(图片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重源伏流”是综合《山海经》的记载:敦薨之山(今新疆天山东段)有敦薨之水(今新疆开都河)流出来,注入泑泽(今罗布泊),此后潜行地下千余里,从积石山下石门处“冒以西流”。

这一说法得到了 张骞的支持。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从西域返回的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他的见闻:于阗以东,有水东流注入盐泽(罗布泊),此后潜行地下,又从南面冒出来。

▲莫高窟第323窟局部——张骞拜别皇帝出使西域图。画中帝王骑着高头大马,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张骞。据中间榜题所书内容判断,画中所绘应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随着人们往返西域更加频繁,其带回的报告也进一步强化了 “河源出于阗”的认识。此时昆仑山尚无确指,而“河出昆仑”说又根深蒂固,既然从西域回来的人们说河源出自于阗,汉武帝便查索古图书,将 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

后来,《汉书·西域传》对“重源伏流”说又有发展,其中提到黄河有两源,一是叶尔羌河(葱岭河),一是和田河(于阗河)。

于是 《汉书》明确了黄河在西域的两个源头,堪称“重源伏流”说的集大成者

这是由于当时的人们活动范围狭小,与黄河源头附近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较少,只好依据猜测和传闻来认定河源。

(二)实地探索黄河的历史

唐朝时,随着中原与吐蕃的交往交流日益频繁,黄河源区又是唐代入蕃大道,亲历河源的记载逐渐增多。

唐贞观九年(635年),吐谷浑犯境,唐军击败吐谷浑,唐将侯君集、李道宗率军追至柏海。

《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次 星宿川(今星宿海),达 柏海(今扎陵湖、鄂陵湖)上,望 积石山(今阿尼玛卿山),观览河源”。可见在唐朝时,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已经很接近于事实了。

▲星宿海。(图片来源:青海文旅)

贞观十五年(641年), 文成公主一行离开长安向雪域高原进发。 松赞干布亲率群臣到河源(今青海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迎接文成公主,随后两人一起回到逻些(拉萨)。

▲《文成公主入藏图》,由尼玛泽仁、德西央金创作。

唐穆宗长庆二年(821年),唐朝派 刘元鼎出使吐蕃。在其所著 《使吐蕃经见纪略》中,刘元鼎记录了自己对河源地区的观察,指出黄河是从 “紫山”(今巴颜喀拉山)流出,这也标志着 对河源的认识进入了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实际阶段。

元代是最早专门探勘河源的朝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派遣女真人 都实为招讨使,和其弟阔阔出一起率队前往青海地区探求河源。

通过广泛考察,都实查清了河源地区的地理情况,于同年冬天绘制了 《黄河源图》并撰写考察记一并上呈御览。

其后,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叙述,将其探源经历整理为 《河源志》一书, 该书指出黄河的源头就在星宿海

尽管星宿海 还不是黄河的真正源头,但经过实地考察,人们的认识距离真理更近了一步。

▲目前所知最早一幅实测的黄河源图——《黄河源图》。(图片来源: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向前发展,元人认识到河出星宿海,明朝则更进一步。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命入藏的 宗泐和尚返回途中经过河源地区,其 《望河源》诗注云:“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抹处;牦牛河为必力处,赤巴者分界也,其西南所出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所出之水是为河源。”

“抹必力”就是今天的巴颜喀拉山。“抹处”今译“玛曲”,是藏语黄河的意思。牦牛河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在唐代刘元鼎指出河源是巴颜喀拉山的基础上, 宗泐进一步指出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的东北,与长江源头隔分水岭相对。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政府 第一次派大臣到青海查探黄河源头。据《清实录》记载,清政府当时派遣侍卫拉锡和侍读舒兰探查黄河河源。

拉锡等人对于自古以来的各种记述予以辨别和澄清,认定扎陵湖以西三河均为河源。据此所绘的《星宿河源图》,中间一支河流最长,倾向作为黄河正源。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再次受命勘测河源,此次实测成果为次年编绘的《皇舆全览图》所吸收。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以《皇舆全览图》为主要资料来源编撰《水道提纲》,进一步得出结论:黄河源于《元史》记载的 固尔班索尔马(蒙古语:三条箭一样的河)中间一条,名为 阿尔坦河(应即玛曲),三河在星宿海相汇。也就是说, 阿尔坦河则是黄河正源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工作者分别在1952年和1978年围绕黄河河源开展了勘查活动,最终于 2009年,根据国际上确定源头的标准和方法,将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确认为黄河正源,从而解答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千古疑问。

▲黄河流域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三)黄河探源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

黄河自古以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在古代中国,“黄河探源”不仅是一个地理问题和历史问题,也是解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的学术问题,更是事关王朝法统、疆域建构的政治问题。汉武帝时期的“重源伏流”说,充分体现了 古人对祖国河山山水相连的地理想象,也是对大一统疆域的理想追求。

对河源的探索和认知,是历代国人 对祖国山河脉络的热忱探寻,也是中华文化的寻根溯源之旅,在进一步丰富黄河 文化内涵的同时,其蕴含的 科学探索精神也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追求真理。

▲黄河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如今,我们重温古人对黄河源头的探索和认识的历史, 一方面可以丰富黄河历史文化的内容,理解古人对黄河的热爱和对山川地理的求索精神; 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今天了解黄河源头的地理概况,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牛海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ZS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