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者首先要“正三观”,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国文化生态体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9:24 1

摘要: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今天,影视创作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正面临着价值导向与艺术创新的双重挑战。我们需要“正三观”的创作要求,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国特色影视文化生态体系: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今天,影视创作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正面临着价值导向与艺术创新的双重挑战。我们需要“正三观”的创作要求,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中国特色影视文化生态体系:

一、价值根基的筑牢与活化

1. 历史唯物主义创作观要求创作者既要还原《觉醒年代》式的历史纵深,又要注入《长安三万里》般的文化基因解码。如《山海情》通过闽宁协作的微观叙事,将脱贫攻坚精神升华为人类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

2. 新时代爱国主义表达需突破口号式呈现,《流浪地球2》将家国情怀融入太空电梯、数字生命等科幻想象,实现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表达的多维突破

1. 叙事革新方面,《长津湖》系列通过"冰雕连"等群体记忆重构战争史诗,证明宏大叙事可以兼具情感温度。

2. 技术赋能创作方面,虚拟制片技术在《哪吒》中的应用,为神话IP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工业化解决方案。

3. 跨文化传播方面,《白蛇:缘起》通过东方美学的国际化转译,在戛纳电影节收获专业认可,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创作真谛。

三、生态体系的系统建构

1. 政策层面应建立"基础规范+分类指导"的管理框架,如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分级制度,同时为艺术实验性作品预留创作空间。

2. 评价体系需构建"社会效益+艺术价值+市场表现"的三维评估模型,北京电影节"艺术贡献奖"的设立具有示范意义。

3. 人才培养应强化"文化解码+国际表达"的双轨能力,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影像传播班"已形成"创作导向+跨学科融合"的培养范式。

四、数字时代的文化自觉

1. 短视频平台"非遗合伙人计划"表明,AI生成技术可成为活化《只此青绿》等传统文化IP的新媒介。

2. 建立文化算法治理体系,在内容推荐机制中嵌入正向价值引导,避免"流量至上"导致的文化异化。

3. 积极参与全球影视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故事的元宇宙叙事创新,如《黑神话:悟空》的国际传播启示。

未来影视创作应遵循"价值内核中国化、艺术表达国际化"的双轮驱动策略。正如《人世间》所揭示的创作哲学:真正的好作品既要让观众触摸到时代的温度,也要传递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价值。这需要我们在文化主体性与全球视野间找到平衡点,用光影艺术构建起具有中国气派、世界表达的精神图谱。

来源:云天索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