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3月,徐州会战之际,台儿庄突然遭遇巨大危机,日军精锐部队——濑谷支队只用了18个小时就突破了我军的运河防线,台儿庄这个京杭大运河上的普通小镇,瞬间成为了中日双方的战争焦点。此时身为第五战区司令长的李宗仁攥着手中的电报焦急如焚,面对日军的甲种精锐部队,
1938年3月,徐州会战之际,台儿庄突然遭遇巨大危机,日军精锐部队——濑谷支队只用了18个小时就突破了我军的运河防线,台儿庄这个京杭大运河上的普通小镇,瞬间成为了中日双方的战争焦点。此时身为第五战区司令长的李宗仁攥着手中的电报焦急如焚,面对日军的甲种精锐部队,他手下却只有一群拿着汉阳步枪和土制手雷的“杂牌军”。
李宗仁最终是如何绝境中翻盘?又是为何要让汤恩伯枪毙他?
“庞炳勋部防线崩溃,日军已占领台儿庄北门!”传令员嘶哑地吼道。
3月23日清晨,日军第十师团选择强行渡过运河,凭着30辆坦克的掩护下,日军轻松撕毁运河防线,守军庞炳勋第40军伤亡过半。这个曾在中原大战中倒戈三次的“倒戈将军”,此刻红着眼跑到李宗仁面前立誓:“再退半步,庞某提头来见!”
李宗仁透过放大镜紧盯着作战地图上的战线,此时他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仅要面对日军的强势推进,还要处理内部的重重矛盾。蒋介石嫡系的汤恩伯第20军团手握德式精密装备却按兵不动;西北军出身的孙连仲反复推辞:“我这边也伤亡惨重啊,已经死了近半的弟兄。”;更棘手的是,刚调过来的张自忠率领的第59军跟庞炳勋曾有过血海深仇——1930年在中原大战上,庞炳勋曾率军偷袭张自忠的指挥部,这位抗日名将张自忠险些丧命。
3月27日,台儿庄超过半数的区域都被日军占领。日军步兵第10联队联队长赤柴八重蔵在日记中写道:
"共产党守军像鼹鼠般从瓦砾堆里钻出来,步枪上绑着刺刀冲锋。"
此时,池峰城第31师守军已无人可用,弹药见底,就连做饭的厨子都上了前线,师部卫队的最后一把大刀都被磨断了半截。
"辞修兄,台儿庄若失,陇海线必断!"
李宗仁深夜急电武汉军令部长徐永昌,话筒里传来激烈的争论声。蒋介石在后方会议上更是说道"杂牌军难当大任",主张放弃徐州。但李宗仁在作战日志里却写下:
"以空间换时间之战略,当以死守要地为先。"
3月28日,李宗仁亲赴贾汪车站,拔出自己随身的配枪拍在汤恩伯胸前:
“慕尹(汤恩伯字)!若今日不南下合围,请用此枪毙了我这个战区司令长官!”
这番玉石俱焚的逼迫,也成了台儿庄战役的关键转折,最终汤恩伯携带5万中央军精锐投入战场。
与此同时,他还巧妙化解了张自忠与庞炳勋的矛盾:"荩忱(张自忠字)将军,今日私仇与国家,孰轻孰重?"张自忠仅沉默了片刻,转身便率部奔袭日军侧翼。国家存亡面前,个人私仇都可先放一边。
4月3日,台儿庄守军仅剩300余人。李宗仁下达震惊中外的"三不命令":
不要俘虏、不要伤员、不要建制
残存的守军纷纷把炸药绑在身上,不顾一切的冲向日军坦克,只求能同归于尽。此时,李宗仁展现出他精妙的战役指挥能力,对手下三部下令:
孙连仲部死守诱敌,张自忠部切断补给线,汤恩伯部完成最后合围
4月7日,当清晨的雾霾散尽后,台儿庄的残垣断壁上飘起青天白日旗。此役歼灭日军11984人,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乃抗战以来第一胜仗,然非嫡系部队所为,实堪玩味。"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杂牌军更知此战关系民族存亡,其牺牲精神实超乎寻常。"
台儿庄战役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军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部队,都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生存而英勇奋战。当蒋介石在武汉用"杂牌军当炮灰"的密电暴露对地方部队的轻蔑时,这位广西将领用"先斩后奏"的魄力逼出汤恩伯精锐,用"国仇大于私怨"的格局化解张自忠与庞炳勋的世仇,更用"师长战死旅长上,旅长战死团长顶"的铁令铸成血肉长城。
正是这些被蒋介石视为"二等部队"的西北军、川军用大刀砍卷了刃,用胸膛堵住日军坦克,才换来歼敌万人的奇迹。
历史不会忘记:当张自忠率敢死队夜袭日军指挥部时,当庞炳勋拖着伤腿在战壕里填装炸药时,当池峰城把"死守台儿庄"的军令刺在手臂上时,正是这些"杂牌军"用生命诠释了何谓中华气节。他们才是撑起新中国的真正基石!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