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落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计算机科学等15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拥有数学等5个拔尖计划2.0基地;软件工程等74个国家和省级一流
坐落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连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计算机科学等15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拥有数学等5个拔尖计划2.0基地;软件工程等74个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覆盖除新工科专业以外的所有招生专业。学校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55%。
C919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长征5号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火星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智能化工染料、高性能工程塑胶……从国之重器,到大国工程,都可以看到大工人的身影。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大连理工大学全体师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收看大会直播实况。同一时间,还有大工人在现场观礼,大工科研成果接受检阅。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郭旭教授受邀在现场观礼。多年来,郭旭院士牵头我国多项重大CAE软件攻关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并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此外,大连理工1983级校友、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良志;1988级校友、伊斯兰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吐努汗;1989级校友、大连齐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方准;1992级校友、北京信创科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国馨;1998级校友、华大集团CEO尹烨等也受邀在现场观礼。
阅兵式上,无人作战群以三个方阵阵容首次集体亮相,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陆上无人作战方队作为全新力量,第一次参加阅兵盛典。
搭载学校超视觉感知计算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视觉系统的超级无人战车,在此次阅兵中正式揭幕亮相。大工团队提出的多源融合感知软硬协同优化技术,显著提升战车在低光照、强干扰及恶劣气象条件等实战环境中的态势理解与生存适应能力,彰显了学校在智能感知与无人平台研发方面的雄厚实力。
此外,学校先进复合材料及其叠层结构加工技术与装备、火箭轻量化设计技术,应用于多个重大型号受阅装备中,展示了大工在国防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更体现出大工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现代化国防建设的使命担当。
大连理工大学70余年来与国家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将一所红色学府“科技报国”精神生动诠释——
新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第一座砼斜拉桥与T型刚构体系桥梁......这些“新中国史上的第一”都有大工人的付出。
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胖五”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创造下潜深度世界纪录的“蛟龙号”国产航母C919大飞机……这些“国之重器”都有大工人的贡献。这些历史片段,也无不印证着大工“实干报国”的精神基因。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如今的大工,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布局“两精一微”特色方向,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科”学科格局,建设“8+1”学科集群,为成果产出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构建“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体系,将“红色基因”与“创新基因”深度融合。大工全新制定了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学域培养、书院育人新模式,获批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头部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布局“AI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全国首创数字书院,开创数字教育先河,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工程教育多点开花。
从抗战烽火中的“工业救国”,到和平年代的“科技强国”,大连理工大学始终以大格局回应时代之问。当阅兵式的震撼深入人心,大工人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府,用一项项突破、一次次创新,诠释着“学在大工,创新报国”的铮铮誓言。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多大工答案。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