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担心老了以后会不会变得糊涂,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刚吃了饭却说还没吃,东西放哪了想不起来,甚至认不出家人,说话也颠三倒四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担心老了以后会不会变得糊涂,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刚吃了饭却说还没吃,东西放哪了想不起来,甚至认不出家人,说话也颠三倒四的。
其实这不是单纯的健忘,而很可能是老年痴呆症已经找上门了。
老年人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问题,很多时候是家人发现的,一开始是小小的出错,时间一久就变得控制不住了。
尤其是那种明明人还活着,却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状态,说难听点,活得也不完整了。
这种病不是哪一段时间的问题,一旦进展到中期以后,基本就是不可逆的状态,所以说,这事真的不能等。
其实不是说老年痴呆谁都一定会得,而是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没注意,年纪一大各种毛病集中起来,加上脑子退化得快,慢慢地就把自己送进了那个状态。
殊不知这病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可能在身体里酝酿了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只是症状不明显,大家都没放在心上。
等到开始频繁忘事、变得不愿说话、不想出门、脾气越来越怪的时候,就已经走在老年痴呆的路上了。
我们身边很多老人看起来平时还挺精神,其实脑部退化已经开始,只是表现还轻微,还能“掩盖”住。
从医学角度来说,老年痴呆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跟遗传、环境、饮食、运动、脑部损伤、慢性炎症、睡眠障碍这些都有关系。
前虽然没有根治的方法,但却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大大延缓发病,甚至让高危人群一辈子都不发展成痴呆状态。
关键在于要趁早,而且要找对方向。很多人年纪一大就开始盲目吃保健品,以为补点脑黄金、多吃点深海鱼油就能补脑,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脑子的事比吃药复杂多了,需要从整个人的生活方式下手,长期坚持,才能真正起作用。
首先得说一个很多人不太重视的问题,就是血管健康。
脑部的运作离不开血液供应,一旦脑供血不稳定,不但会出现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表现,还会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活力。
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问题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控制,长期下来会导致脑小血管病变,形成脑白质改变,这是老年痴呆早期的病理基础之一。
你说高血压控制不好,脑子缺血缺氧,神经细胞活不了多久,能不出问题吗?
所以说,预防痴呆的第一步,其实是控制好三高问题。尤其是高血压,长期不达标,对脑功能的影响非常大。
有研究发现,长期收缩压高于140的人群,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出约45%。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流行病学数据实实在在得出的结论。所以说,别等到脑袋出问题才管血压,早控制早得益。
其次,睡眠质量是另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关键点。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睡不着觉是正常的,也就没怎么当回事,有的靠着安眠药,有的干脆认了,结果越睡越乱,越乱越烦,越烦越不睡,最后变成了彻底紊乱的状态。
殊不知,大脑在夜间休息时,是清除废物和修复的关键时间段。
如果长期缺觉,或者睡眠结构被破坏,大脑里的“垃圾”——比如β淀粉样蛋白,就无法被清除,长年累月堆积下来就成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之一。
有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脑部β淀粉样蛋白沉积水平要明显高于每晚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睡不好不是小事,是真的会伤脑子的。所以说,中老年人该睡的时候就要睡,睡不好要想办法调整,不是靠药压住,而是要从作息、情绪、饮食和环境多方面下手,把睡眠质量提上去。睡觉好了,大脑才有机会“自我清洁”。
再者,还有一个很多人根本没放在眼里的问题,就是社交退化。
尤其是有些人退休以后,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不聊天、不参与集体活动,慢慢地就和社会脱节了。
这种“退缩型”状态对大脑的刺激是极度不足的,长期下来,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判断力都会下降。而这些,恰恰是老年痴呆最先破坏的功能区域。
人在不断跟别人互动的过程中,大脑要处理语义、情绪、逻辑、回应、记忆,这是一种天然的“脑锻炼”。
可一旦离群太久,大脑就像没人用的机器,生锈了就慢慢废了。有研究明确指出,经常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比独处者低了近40%。
而且这种影响还和社交质量有关,并不是说天天打电话就行,而是真正面对面地和人交流、共同参与活动、分享情绪、维持情感连接,才能起到有效保护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这一条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很多老人都在家里待着,孩子也忙,朋友也少,不知不觉就被孤独“吞掉”了大脑。
所以家人要多引导老人多出去活动,哪怕只是到楼下转一圈、和邻居唠几句嗑,也比一个人闷着强。
当然还有一个最基础但也是最难长期坚持的事情,就是脑力锻炼。说白了就是让脑子动起来。
这个不分形式,可以是读书、写字、算数、下棋、打牌、学新东西,只要能让大脑“动脑筋”的活动,都是有益的。
关键在于要持续、要有难度,不是重复做简单的事。像有些人天天刷短视频,说是娱乐,实则大脑根本没有逻辑参与,也就没有真正锻炼的价值。
反而是那种学个新东西、写写日记、做做逻辑题的方式,对保持大脑活性最有效。有数据表明,持续进行认知训练的老年人,其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的速度比不锻炼的同龄人慢了约30%。
而且即使已经开始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人,只要坚持锻炼,也能延缓进入老年痴呆的时间,甚至有小部分还能逆转早期症状。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大脑是用进废退的器官,越用越灵光,越不用越迟钝。
总的来说,老年痴呆这事儿,并不是谁注定就会得的。真正决定一个人晚年认知状况的,不是运气,也不是保健品,而是这些具体可行的生活习惯。
该管的血压得管,该睡的觉得睡,该聊的天别躲着,该动的脑别懒着。
别觉得麻烦,也别怕慢,只要方法用对了,坚持下来了,大脑就能陪着人清清楚楚地过完这辈子。尤其是那些还没到七八十岁的人,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这几件事,早做早安心,早做早得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郧萍.中老年居民预防痴呆健康信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北医药学院,2023.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