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70岁了,从工厂退休9年,社区别说米和面,连个一次性口罩都没给过。”前两天,一位企退老人的话,让不少同龄人心里发酸。这些老人年轻时在车间里熬了几十年,手上磨出茧子,为厂子、为日子拼过命,如今拿着两三千的养老金过活,他们的日常,比咱们想的更不容易。
“我70岁了,从工厂退休9年,社区别说米和面,连个一次性口罩都没给过。”前两天,一位企退老人的话,让不少同龄人心里发酸。这些老人年轻时在车间里熬了几十年,手上磨出茧子,为厂子、为日子拼过命,如今拿着两三千的养老金过活,他们的日常,比咱们想的更不容易。
先算笔养老金的账。大爷每月2000多块,看着够吃饭,可细算下来全是“刚性开销”。早上买两根油条、一袋豆浆,5块钱没了;中午晚上买菜,现在青菜三四块一斤,肉价十几块,一天菜钱至少30块,一个月就小1000。要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每月买药得花几百,冬天交取暖费、夏天交电费,再加上偶尔给孙辈买点零食,钱根本不够用。为了省钱,大爷说他很少买新衣服,衣服都是穿了好几年的旧款,菜专挑傍晚打折的买,感冒了先喝热水扛着,实在扛不住才去药店买最便宜的药。
再说说“慰问”这事儿。对老人来说,慰问品不是图便宜,是图个“被记得”。逢年过节,看到邻居家的退休教师能收到社区送的米油,看到有的老人能参加社区组织的免费体检,大爷心里难免不是滋味。他说:“不是想要啥贵重东西,哪怕社区来个人说句‘过节好’,我也觉得心里暖。可这9年,啥都没有。”其实不止大爷,身边不少企退老人都有类似感受——年轻时为企业贡献了半辈子,老了却像被“遗忘”了一样。
有人可能会说,社区是不是太忙了?确实,很多社区人手少、经费有限,要管的事多,比如垃圾分类、调解矛盾、照顾独居老人,精力难免不够。但“没精力”不代表“不用做”。有个社区就做得挺好,他们没花多少钱,组织了退休党员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企退老人聊天,帮老人代缴水电费;还有的社区争取到爱心企业支持,每年重阳节给老人发袋面粉、一桶油,虽然东西不贵,却让老人们觉得很贴心。
这些企退老人,是真的“吃过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在工厂里三班倒,机器声吵得耳朵疼,手上的伤口好了又裂,就为了多挣点工资养家。现在他们老了,收入不高,生活节俭,最需要的不是多少钱,而是一份看得见的关心。比如社区可以建立企退老人台账,过节时发个短信祝福;比如相关部门可以继续提高企退人员的养老金,让他们的日子更宽裕点;再比如企业能不能偶尔组织老职工聚聚,聊聊家常,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没被忘。
这位70岁企退大爷的生活,藏着很多同龄人的真实处境。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企退老人?他们平时是怎么过日子的?你觉得怎么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舒心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为这些辛苦一辈子的老人发声!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