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稷,姓姬,名弃,号后稷,字度辰,谥文成。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之玄孙、帝喾嫡长子。约公元前2300年,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夏太康元年(前21世纪)卒。距今已经4000多年。
中华农神后稷与西安市鄠邑区定舟村历史渊源
文/李景宁
后稷,姓姬,名弃,号后稷,字度辰,谥文成。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之玄孙、帝喾嫡长子。约公元前2300年,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夏太康元年(前21世纪)卒。距今已经4000多年。
据2002年出版的《户县定舟村史略》记载,今之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原名定周村。传说农神后稷15世孙周文王姬昌,在这里商定建立周王朝。故有定周村(定舟村)是后稷后裔建立周王朝之发祥地。
据《史记》《鄠县志》等史书记载:文王伐崇(今西安市鄠邑区),作邑于丰。文王姬昌在先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商定并始建立西周王朝。鄠县“定周村”名,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后改为“定舟村”,沿用至今。农神后稷对人类贡献很大。据《史记》记载: “天官,兼掌大司马”。 “与大禹同任”。 “帝尧......,举弃为农师”。“五帝”之尧、舜,授命大禹在渭河流域今关中道鄠邑定舟村一带治水,授命后稷司农,在关中道定舟村一带教民稼穑。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号“后稷”。后稷与大禹为同代人。历史上有“大禹治水”“后稷司耕”于关中道之说。《史记》曰:“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功与孔子同”。“天下得其利,有功”“有令德”。“弃主稷,百谷时茂”。后稷,早在4000多年前,由晋地来秦地渭河流域关中道好“耕农”“稼穑”,使民众“皆法则”。实为中华耕农稼穑之祖。稼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曰:“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种植曰“稼”,收割曰“穑”。后稷是始种“林、黍、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菜”等之人。 后稷仁义功德名扬神州。
仁义定舟村先民尊崇后稷指导,秉承“教民耕种”“春夏秋三时”掌握如何收获、脱粒、加工成熟食。中华先有后稷,才有五谷、农耕、耕耘、农业。他。其不但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还助禹治水。《史记·殷本纪》引《尚书·汤诰》篇统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后稷使人“衣帛肉食”“不饿不寒”,被称为“稷王”“稷神”“农神”“田祖”“先农”“五谷之祖”“元圣”,等。
关中道定舟村先民车马农耕生产之余,为庆祝丰收,祈福农神护佑,每年有耍“社火”生活习俗。关中道民谣有:姚村辣子马营蒜,定舟村的社火实好看之说。至今定舟村有无量庙报赛楼、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周烽火台(墩台)等西安市政府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多处。
民以食为天,农为兴国本。几千年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关中道人,对农神后稷祭拜有加。2016年春,央视大型历史纪录片记住乡愁栏目,以片名《施德累仁》对户县定舟村“仁义”历史文化进行报道。2019年春始,关中道热爱农耕之人感恩农神,在西安市鄠邑区定舟村渭水之滨,先后举办车马农耕生产生活习俗传承交流活动三届,参与组织和观看人数20多万人。
2025年1月14日,关中道车马农耕生产生活习俗,被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政府(鄠政发 [2025] 1号)批准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当今,中华农神后稷仁义爱民精神,至今在关中道得到进一步弘扬。为关中道及鄠邑区乡村振兴、文化赋能,打造渭河沿线生态绿色走廊,引领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一定会起到很好社会促进作用。
来源:东仁府静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