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市闵行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上海闵行区消保委”)发布的一起消费投诉案例引发关注:15岁女生未经家长允许一次性打14个耳洞,并出现红肿发炎的症状,家长要求商家承担相应责任却遭拒。
未来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 凌萌)近日,上海市闵行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上海闵行区消保委”)发布的一起消费投诉案例引发关注:15岁女生未经家长允许一次性打14个耳洞,并出现红肿发炎的症状,家长要求商家承担相应责任却遭拒。
未来网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打耳洞”在未成年人中已渐成潮流,部分孩子甚至跟风追求“多耳洞”造型。但市场服务乱象丛生:不少街边美甲美睫店、美容店未取得医疗资质便随意开展业务,卫生与操作规范难以保障。在第三方团购平台,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了十余家提供打耳洞服务的店铺,仅一家拒绝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更有商家直言“(来打耳洞)最小的孩子8岁”,且多数店铺未标注任何风险提示。
未成年人“打耳洞”背后暗藏诸多隐患。多位受访专家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耳洞属于医疗美容项目,对未成年人存在感染、组织损伤等多重风险,建议参照文身管理出台禁令性规范,如“完全禁止向14岁以下未成年人提供打耳洞服务”等。
15岁女生一次性打14个耳洞红肿发炎
上海闵行区消保委发布的消费投诉案例显示,今年7月,15岁女生小琴(化名)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一家街边店铺,花费808元在左耳上一次性打了14个耳洞。事后,小琴的耳朵出现了红肿发炎症状。小琴的父亲发现后,向上海闵行区消保委进行投诉,要求涉事商家承担相应责任。
小琴父亲认为,15岁未成年人一次性要求打14个耳洞,明显超出了其年龄应有的判断力和身体承受能力,商家在提供此类非常规的服务前,理应对消费者年龄保持警惕。涉事商家则辩称,从外貌上难以准确判断消费者年龄,且此类要求并非罕见,因此拒绝退款。
图源:社交平台
对此,上海闵行区消保委指出,涉事商家在提供一次性密集打14个耳洞这类非常规、高风险服务前,未核实消费者年龄和认知能力,服务流程存在明显瑕疵。涉及身体显著改变或密集侵入性操作的服务项目,必须慎之又慎,严格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义务,审慎评估风险并采取必要措施。
同时,上海闵行区消保委提示称,经营者尤其从事美容服务等行业的经营者,必须严格落实年龄核验义务,对疑似未成年的消费者保持高度敏感,对于服务内容、潜在风险及后续护理要求,必须清晰、详尽、无保留地向消费者及其监护人说明,确保其知情同意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经多次沟通调解,涉事商家最终同意全额退还808元费用。
近年来,“打耳洞”在青少年群体中并不鲜见,部分未成年人甚至跟风追求“多耳洞”造型,却对背后的健康风险一无所知。据媒体报道,2024年8月,一名16岁女孩在打完耳洞半年多后出现瘙痒、疼痛、红肿等症状,经医院确诊为化脓性软骨膜炎,需进行手术治疗。
“打耳洞”属于医疗美容,从业者应有资质
北京君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耳洞,医学上称之为“穿耳孔术”。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穿耳孔术被列为一级美容外科项目;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打耳洞使用穿刺器械刺破皮肤组织,属于典型的创伤性、侵入性操作,符合医疗美容的定义。虽然有观点认为打耳洞技术简单、风险较低,但这不能改变其医疗属性。
“从医学角度看,打耳洞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未成年人存在多重健康风险。一是感染风险,包括局部细菌感染导致的红肿化脓、血液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的传播风险;二是组织损伤风险,可能造成耳垂撕裂、瘢痕增生、瘢痕疙瘩形成等永久性损伤;三是过敏反应风险,部分未成年人可能对穿耳使用的金属材料产生过敏反应;四是心理影响,过早或过度的身体改造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发展。”张文波分析称。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海峤同样提出,打耳洞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不可逆,也很难修复。耳壳的生理结构包括上皮和软骨,没有皮下软组织的衬垫,血供较少,组织修复能力较弱,穿孔后伤口不容易愈合,打耳洞后容易发生继发性感染,甚至出现皮肤溃疡等并发症。
“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打耳洞在身体损伤、心理健康、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隐患和风险认识不足。因而从医学角度来说,不建议给未成年人做此类有创的、侵入性的检查或治疗项目。”朱海峤向未来网记者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市场上的“打耳洞”服务存在资质混乱问题,不少街边美甲美睫店、美容店等,在未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随意开设打耳洞服务项目,卫生条件和操作规范难以保障。
图源:第三方团购平台
在第三方团购平台,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了十余家提供打耳洞服务的店铺,除一家回复“未成年人打不了”外,其余商家均对“未成年人打耳洞”持开放态度。有商家直言“只要家长同意就行,我们经常给十几岁的孩子打”;还有商家表示“(来打耳洞)最小的孩子8岁,没什么风险”。从价格来看,单个耳洞收费在40元至数百元不等,但多数店铺的团购页面仅标注价格与优惠信息,未提及任何操作规范、使用器械的消毒标准,也未设置安全风险提示。
张文波表示,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执业许可证的诊疗科目中应当包含医疗美容科或美容外科等相关科目;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直接从事打耳洞操作的人员应当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相应的医疗美容专业培训。
“当前美甲美睫店、普通美容店等无医疗资质的商家提供打耳洞服务,不仅违反了医疗美容相关规定,涉嫌非法行医,还可能因操作不当、消毒不严格等原因对未成年人造成健康损害,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张文波提出。
建议参照文身管理出台禁令性规范
目前,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打耳洞”尚无明确禁止性规定。上海闵行区消保委在上述案例分析中指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对此类行为作出明文禁止,但其安全性与必要性存疑,且社会普遍持审慎乃至负面的态度,可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特征。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与安全。
此前,未成年人中流行的文身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2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同时,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对于《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也明确:“即使父母同意许可,文身店也依然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父母自己经营的文身店,也不能给自己孩子文身。
张文波认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采取了“一刀切”的禁止性规定,即完全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即使有父母同意也不例外。这种严格的保护模式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文身和打耳洞虽然在侵入程度、永久性和社会接受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属于对身体的改造行为,都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张文波进一步指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中的多项制度设计对规范未成年人打耳洞现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一,明确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可以考虑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采取差异化管理,如完全禁止向14岁以下未成年人提供打耳洞服务,14-18岁需要监护人书面同意并陪同;
第二,身份核验义务,要求服务提供者必须查验身份证件,对难以判明是否为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出示身份证明;
第三,显著标识要求,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标明对未成年人的服务限制;
第四,建立举报奖励和信用惩戒机制,对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商家进行处罚。此外,立法层面也应进一步明确打耳洞的医疗属性,加强对无资质机构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和家长的健康教育,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盲目打耳洞的行为。
来源:燃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