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多彩四季”非遗嘉年华是展示安徽非遗的重要窗口,亦是推动文旅融合的标志性品牌,它用创新的形式活化非遗内涵,既夯实了文化传承根基,也有效拉动了文旅消费。如今,备受瞩目的第三季即将于9月12日在六安皋城广场启幕,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什么2025安徽非遗嘉
安徽“多彩四季”非遗嘉年华是展示安徽非遗的重要窗口,亦是推动文旅融合的标志性品牌,它用创新的形式活化非遗内涵,既夯实了文化传承根基,也有效拉动了文旅消费。如今,备受瞩目的第三季即将于9月12日在六安皋城广场启幕,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什么2025安徽非遗嘉年华第三季会选择六安?这不仅是基于六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非遗“家底”,更得益于这座城市多年来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持续而坚定的努力。
六安,这座位于安徽西部的城市,犹如一座璀璨的非遗宝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在这里,古老的技艺与民俗代代相传,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六安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展现出六安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舞狮。
底蕴深厚:六安非遗“家底”殷实
六安的非遗资源覆盖传统技艺、音乐、戏剧、民俗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层次清晰的名录体系:目前拥有人类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5项、省级24项、市级68项、县级251项,每一项都是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
其中,六安瓜片制作技艺是“顶流”代表,作为人类非遗,其工艺堪称“火与茶的淬炼”:拉老火环节需两名师傅抬烘篮,在550℃—580℃的炭火上停留2—3秒后立即抬走,人工翻茶120—180次,方能成就其独特香气与口感。大别山民歌则自带“山水基因”,融合水路传来的多元曲风,既有山的豪迈,又有水的灵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皖西庐剧作为安徽传统戏曲核心剧种,以民间歌舞为基底,吸收多剧种长处,“主调”“花腔”两大唱腔体系鲜明,表演朴素真实,2006年便跻身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除此之外,还有舒席、霍邱柳编、翁墩剪纸等众多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非遗艺术品。
这些知名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六安的文化版图上,成为六安非遗的闪亮名片。
传承有力:活态保护让非遗“代代相传”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六安通过全方位保护体系,让其继续传承:
政策护航。先后出台《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保护路径、责任分工,还优化了传承人动态评估与激励机制。编印非遗传承实践手册《六安非遗:记忆与传承》,系统记录核心技艺特色与传承经验。年均投入300余万元支持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活动开展与非遗工坊建设等。
人才续航。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形成了“基地+传承人+工匠”的特色培养体系。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邀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驻点指导,结合“培训+传承”“展示+体验”等方式,累计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指导超20万人次。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38人、市级传承人121人,另有32名民间“艺人”入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随着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从事非遗传承和相关文化产业的人员数量从最初的300余人增长至1万余人,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非遗传承队伍。
阵地支持。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省级非遗工坊7家(数量居全省首位)、省级非遗传习基地5个、市级非遗传习基地22个。这些传习场所不仅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公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的窗口。如临淮泥塑艺术馆、舒席非遗工坊等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了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非遗。
六安瓜片。
融合创新:非遗“破圈”激活文旅新动能
六安市紧抓文旅融合机遇,打破非遗“小众传承”的局限,以多元路径推动其融入大众生活、链接消费市场,让老手艺迸发新活力:
“非遗+旅游”,让非遗“走”进山水里。六安持续打造“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这一特色品牌,建成九仙尊石斛文博园、临淮泥塑艺术馆、迎驾酒文化博物馆等非遗旅游体验点18处,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串联非遗资源,打造了“品味六安”“皋城寻技”等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10条,“寻艺六安”非遗之旅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聚焦“六安茶”这一核心非遗IP,打造九一六茶园、六安西茶谷主题公园等茶旅融合基地,建成霍山钟秀茶宿等9家茶主题民宿,2条茶旅线路获评“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让游客在品茶、采茶中感受茶文化非遗的深厚底蕴。
“非遗+演艺”,让非遗“唱”进生活里。通过送戏下乡、文艺调演等形式,将大别山民歌、皖西庐剧、锣鼓书等皖西特色非遗节目送到群众身边,每年举办“非遗过大年”“皋陶祭典”“邀大岭”等特色活动600余场次,惠及群众120万人次。打造跨区域与年轻化IP——鄂豫皖三省大别山民歌邀请赛,已连续举办两届;“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覆盖全市20余所中小学,培育一批少年非遗爱好者,既让乡土文化有了贴近百姓的展示舞台,也让六安非遗在传承中扎牢根基、焕发生机。
“非遗+购物”,让非遗“火”在市场里。每年举办六安好物市集、非遗年货展等活动100余场,参与人次超800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等非遗好礼备受青睐,叶集手工空心挂面年网销额突破450万元,六安黄大茶依托传统非遗工艺精制,年销售额达1860万元,联合“霸王茶姬”推出的“晴山栖谷”饮品,上线三天销售量超300万杯,不仅让“老手艺”长出“新销路”,更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守艺有奔头”,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市场发展的双向共赢。
活动亮点:一场可触可感的非遗盛宴
9月12日,2025“多彩四季”安徽非遗嘉年华第三季暨六安市“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活动将在六安市皋城广场举办。
作为安徽非遗嘉年华的全新一站,六安此次活动紧扣“皖美风景道,六安非遗行”主题,在形式创新、体验深度与价值转化上做足文章,打造三大核心亮点,让非遗从“观看”变为“参与”,从“展示”走向“互动”。
亮点一:全域动线设计,打造“一步一非遗”的沉浸式场景。
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精心规划“主入口—环形体验区—主舞台”的闭环游览动线。从游客踏入现场的那一刻起,多元非遗元素便层层铺展,全程实现“一步一非遗、一步一体验”。
18:00——18:30的非遗活态巡游让文化在你身边流动,既能欣赏舞龙舞狮的热闹开场、非遗油纸伞旗袍秀的雅致演绎、无为鱼灯巡游的灵动穿梭、三流集肘阁的特色造型,也能在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美陈营造的氛围中参与传统游戏互动,还能品尝全省非遗特色美食,在茶艺表演中感受雅致的茶文化体验。整条动线串联起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维度体验,让每位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座“流动的非遗博物馆”,全方位感受安徽非遗的独特韵味。
亮点二:沉浸式演出,实现“零距离非遗对话”
18:30——19:30,六大精品节目将在主场舞台联袂呈现。届时,演出将以“实景+展演+发布”的形式精彩呈现。现场围绕“小桥流水”搭建实景布景,悠扬民乐全程相伴,非遗巡游队伍不时穿梭其间,氛围感拉满。演出环节更是干货满满:霍邱花鼓灯舞蹈跳出六安热情、国家级非遗大别山民歌联唱传递山水情怀、茶艺表演搭配《采茶舞》再现茶山春色、临泉杂技展现硬核技艺、庐剧+黄梅戏+淮北梆子戏联唱演绎戏曲之美;同时还将发布第二批非遗旅游景区合伙人名单、大别山风景道非遗之旅精品线路。观众不止能“看见”非遗的精彩,更能在实景与内容中贴近非遗、读懂文化,真正实现与非遗的“零距离对话”。
亮点三:消费券赋能,让特色非遗“带得走”
为了让非遗真正走进生活,活动现场将发放多种面额的非遗主题文旅消费券——只需现场参与就能直接领取,优惠力度直观可见。这些消费券可直接在14:30——21:30展出的非遗集市使用,覆盖超多好物:既能选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非遗技艺制茶,也能带符离集烧鸡、徐集花生糖等非遗美食回家,还能挑霍邱柳编、翁墩剪纸、舒席等非遗手作,以及霍山石斛等地方特产。让你把“非遗味道”“非遗匠心”实实在在带回家,助力非遗从“现场展示”走向“日常陪伴”。
9月12日,锁定六安皋城广场,这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盛宴已备好!在这里,你能触摸传统文化的鲜活脉搏,感受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之美,更能亲身参与非遗的当代绽放。无论是想沉浸式体验、近距离赏演,还是把非遗好物带回家,都别错过这场约会——我们在皋城广场,等你共赴非遗之约,不见不散!(朱自然)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