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安门广场上,一声“敬礼!”响彻云霄,万名官兵挺拔如松,他们的目光如炬,他们的步伐铿锵,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抗战英灵在此刻与新时代革命军人完成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61
胜利之声:阅兵场的民族共鸣与时代回响
天安门广场上,一声“敬礼!”响彻云霄,万名官兵挺拔如松,他们的目光如炬,他们的步伐铿锵,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抗战英灵在此刻与新时代革命军人完成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2025年9月3日的北京晨曦微露,800响礼炮声划破长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1200名官兵组成的联合军乐团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国旗护卫队踏着每分钟116步的精准步伐将巨幅国旗护送至旗杆下。
这场盛大庆典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一场民族精神的洗礼。当车牌“1945”的检阅车空载着驶过观礼台前,一位来自河北的抗战老兵后代声音哽咽:“他1942年在冀中战场牺牲时,只有24岁。这个空着的立麦,就像是留给所有像他一样没能看到今日盛世的先烈们的。”
01 历史回响,从抗战烽火到和平盛世
80年光阴流转,历史从未被遗忘。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天安门广场上,军乐团以14个整齐的排面象征14年艰苦抗战历程,80名礼号手则代表胜利80周年。
当《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抗战旋律响起时,观礼台上多位抗战老兵眼含热泪,这些穿越时空的音符让现场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02 英灵永驻,空载的1945检阅车与不朽抗战精神
阅兵式上最动人的瞬间,莫过于那辆车牌号为“1945”的空载检阅车。它无声地驶过天安门,却仿佛承载着千言万语。
“当车牌‘1945’的检阅车出现时,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爷爷,”那位抗战老兵后代向记者倾诉道。这个精心设计的细节,成为整场阅兵最触动人心的符号之一。
北京青年王浚懿在现场热泪盈眶:“车牌号1945检阅车立麦前是空着的,致敬抗战先烈,这盛世他们一定看得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聚同样被一个细微而深情的场景所打动:“昨天我侧面坐着一位年约七十、身着旧警察制服的老者,带有山东口音,在阅兵期间,他一直通过手机视频,在与家乡连线,疑似在告慰曾参加抗日或解放战争的先辈,我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03 钢铁长城,从“万国造”到100%国产化的装备飞跃
此次受阅的45个方(梯)队中,所有受阅装备100%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40%为首次公开亮相。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军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简陋,被称为“万国造”,因为武器来自多个国家,标准化程度低。如今,中国军事装备已经实现完全自主研制和生产。
陆上作战群中,99A主战坦克方队以“箭形”队形率先通过,其配备的激光主动防御系统和新型复合装甲彰显了陆军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海上作战群展示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家族,特别是具备6马赫突防能力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展现了中国海军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04 全球瞩目,外媒眼中的中国力量与和平承诺
这场盛大阅兵不仅吸引了全国目光,也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英国广播公司在文字直播报道中提到,九三阅兵的一个重要看点是整齐的队列。
受阅官兵们踢腿的高度、行进的速度以及头部转动的角度都完全一致,这种高度协调展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实力。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文字直播报道中称,北京举行的盛大阅兵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也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指出,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艇等高科技装备在九三阅兵式上集中亮相,彰显出中国日益增强的自信。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当天发表多篇报道关注九三阅兵的细节,认为这场阅兵将军备展示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
05 细节温情,从“观礼愉快”到志愿者的微笑服务
在这场宏大叙事中,无数温暖细节构成了阅兵的另一种底色。每当现场有嘉宾向志愿者咨询问题时,志愿者回答完后,都会微笑着补上一句“观礼愉快”。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候,如春风拂面,悄然融入整场活动的脉络之中。
王浚懿感慨:“志愿者全程微笑服务,一句‘观礼愉快’,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不是阅兵的“主菜”,却是体验感的“关键一环”。
从凌晨集结到散场离场,从交通接驳到卫生间保障,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这场宏大仪式充满了人性化温度。
北京建筑大学的志愿者小冯告诉记者:“我们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培训,不仅要熟悉所有流程动线,还要学习应急处置。大家都非常辛苦,但很是骄傲,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中国青年的向上风貌”。
06 民族共鸣,从屏幕前到现场的集体情感爆发
阅兵盛典激发了全民爱国热情。许多人的记忆点,并非全是宏大的方阵与轰鸣的铁流,而是那些发生在身边的、细微却直击心灵的瞬间。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国家与个体的情感共鸣。
在上海,市政协常委陈海波观看后感叹道:“最吸引我的,当然是我们的‘东风快递’。感觉不久前还在惊叹东风41,这次直接上了东风5C、东风61,覆盖全球的打击范围和能力,全时戒备、以武止戈,实在是霸气。”
陈海波表示:“其实我想到了‘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我们这些武器装备以强示之,相当于筑起一道超级坚硬的守护之墙。宣告着如今的中国,有能力捍卫每一寸山河的安详。我们绝不惹事,也绝不怕事。”
来自通州的观礼嘉宾李女士特别提到一个细节:“我注意到就连卫生间附近都配备了热水,这种贴心的安排让我们在秋凉的上午感到格外温暖。小孩们都非常好,一直微笑着,你问一下怎么走,他们就把你直接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07 胜利之声,从引擎轰鸣到和平鸽哨的时空交响
当最后一方队通过观礼台,8万羽信鸽振翅高飞,8万只可降解气球腾空而起。这些来自北京16个区县普通市民家中的和平使者,带着14亿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飞向蓝天。
在《和平颂》的旋律中,现场观众自发唱起《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与鸽哨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和平交响乐。
这场跨越时空的阅兵盛典,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誓。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中国军队,正以崭新的姿态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
当最后一个受阅梯队消失在视线尽头,天安门广场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巨幅标语在秋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对和平发展的永恒追求。
阅兵结束后,参加阅兵的任务部队在9月4日开始以铁路输送、摩托化机动、空中转场等方式,从阅兵集训点分批回撤归建。
预备役部队方队、民兵方队率先回撤,其他部分方队组织轻武器、车辆装备等撤离转场。地面部队、空中梯队主體力量从6日起组织回撤,预计9月中旬完成回撤归建任务。
而那位带着9岁儿子专程前来观礼的教师阮女士已经制定了详细计划:“看完阅兵后,我们打算去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还要去南京。如果有机会,也想去上海的相关纪念馆。”
天安门广场重归平静,但胜利之声仍在中国大地上回荡。#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