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高盛Prime Services最新发布的资金流向监测报告显示,2025年3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股票的操作策略出现显著转向。在1-2月累计净买入规模达到120亿美元后,3月以来外资机构开始获利了结,单月净卖出规模约35亿美元。
过去一周,A股、港股市场同步回调,其中恒生科技指数表现尤为疲弱,从高位跌幅超过8%。
根据高盛Prime Services最新发布的资金流向监测报告显示,2025年3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股票的操作策略出现显著转向。在1-2月累计净买入规模达到120亿美元后,3月以来外资机构开始获利了结,单月净卖出规模约35亿美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资金外流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科技板块遭遇最大规模的减持,而部分高股息防御性板块仍获得资金青睐。
我认为主要存在三个核心矛盾:
第一,财政政策力度与市场预期存在落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财政赤字率设定为4%,较2024年的3.8%有所提升。但是关键在于,在具体政策工具运用上,针对居民消费端的政策创新不足。例如,市场期待已久的"消费券2.0"方案迟迟未能落地,出台的消费提振计划里面,并没有超预期的财政支出。
第二,货币政策宽松预期持续落空引发市场焦虑。尽管CPI都已经到了-0.7%了,但央行始终维持政策利率不变。3月MLF操作利率保持在2.75%,LPR报价也连续五个月按兵不动。
这种克制背后可能隐含两重考量:一方面要维持中美利差避免资本外流压力加剧,另一方面很多经济学家担心人民币会贬值,这点我多次强调,事实可能恰好相反。
第三,港股科技板块估值修复行情面临考验。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例,自2024年四季度低点以来累计反弹幅度超过60%,部分个股估值已接近历史高位。以小米集团为例,当前动态市盈率攀升至52倍,这已经price in了其第二款车型YU7复制SU7爆款表现的预期。我认为小米已经在新车型出现之前,应该已经算高估。
但是我并不认为恒生科技会转入熊市,震荡一段时间,估值会继续修复。
从市场结构来看,恒生科技指数作为港股市场的"晴雨表",这也是港股的最大权重。A股虽然严重落后于港股,但是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未来我们一方面是需要等待不确定性落地。一个是货币政策,喊了这么久,不可能一直靠喊,总归还是要降息降准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美国的贸易政策,在4月2号应该就落地了。
另外,就是要等待恒生科技调整结束。从幅度看,我认为其调整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而且也给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这里卖个关子,未来我会发布在助理朋友圈里面。
当然,下一轮的行情,可能就不是科技股当领头羊了。
来源:时代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