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登金陵临江驿楼》写的是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同王征君湘中有怀》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怀友诗。秋天的洞庭湖边,诗人跟朋友一起,想着万水千山外的家,夜里愁得睡不着。
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代诗人,天宝二年(742年)进士及第。其仕途显赫,历任尚书郎、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次主持科举考试。
本文张谓的三首诗作:《过从弟制疑官舍竹斋》写的是羡慕。诗人去看望当官的表弟,发现他虽然官舍简陋,却把日子过得特别有味道。
《登金陵临江驿楼》写的是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同王征君湘中有怀》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怀友诗。秋天的洞庭湖边,诗人跟朋友一起,想着万水千山外的家,夜里愁得睡不着。
羡尔方为吏,衡门独晏如。
野猿偷纸笔,山鸟污图书。
竹里藏公事,花间隐使车。
不妨垂钓坐,时脍小江鱼。
读张谓这首《过从弟制疑官舍竹斋》,像是轻轻推开了一扇门,走进一个清静又有趣的小院子。
诗一开始,诗人就直接表达了羡慕。“羡尔方为吏,衡门 (héng mén) 独晏 (yàn) 如。”他说,真羡慕你啊,刚刚做了官,住的地方虽然简陋(衡门就是指简陋的门,代表居所朴素),却能这样安然自在。“晏如”两个字,点出了那种宁静、从容的状态。这很不容易,官场往往是忙碌甚至喧嚣的,能保持这份平静,确实值得羡慕。
接下来两句,描绘了这官舍周围的环境,非常有画面感。“野猿偷纸笔,山鸟污图书。”山里的猴子会偷偷跑来拿走纸笔,林中的鸟儿还会弄脏书本。“偷”和“污”这两个字,写得活泼又真实。这说明官舍离山野很近,环境非常自然。这不是抱怨,反而透着一种无奈又好笑的亲近感,好像这些小动物也是邻居一样。这画面让人想起山林隐逸的生活,与“为吏”的身份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紧接着,诗人写到了公务与环境的关系。“竹里藏公事,花间隐使车。”处理公务的地方,藏在青翠的竹林里。往来的官车,也隐没在盛开的花丛中。“藏”和“隐”,用得特别妙。不是说没有公务,也不是说没有官场往来,而是这些东西都被自然环境柔化了,包容了。它们没有破坏这里的宁静,反而像是融进了风景里。这让人想到“大隐隐于市”的说法,这位表弟似乎做到了“小隐隐于官舍”,在官位上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把工作环境变得诗意盎然。
最后两句,是这种生活状态的最好写照。“不妨垂钓坐,时脍 (kuài) 小江鱼。”公务之余,完全可以悠闲地坐着钓钓鱼。还能时常把钓来的小江鱼,做成鲜美的鱼脍(脍就是切得很细的生鱼片),品尝一下。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既有工作的担当,又不失生活的雅趣。垂钓,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活动,带点隐逸的味道。比如东汉的严子陵,就曾在富春江边垂钓,不慕名利。张谓的表弟,在官舍旁的小江边垂钓,也显出一种超脱和自在。
整首诗,语言非常朴素,就像是和表弟拉家常。但描绘出的画面却很生动,意境也很美。它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通过几个生活片段,就勾勒出一个让人向往的境界:身在官场,心有山林,工作和生活达到了巧妙的平衡。诗人不是在发牢骚,也不是在故作清高,他就是真诚地欣赏表弟的这种生活状态。这种能在俗世中找到诗意,在责任中保持从容的能力,确实是值得我们今天很多人学习和羡慕的。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这份寻常中的不寻常,这份安然中的自在。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梁。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然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读张谓的《登金陵临江驿楼》,像是和他一起登上了那座高楼。感觉很真切,不绕弯子。
开头两句,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地方。“古戍 (shù) 依重险,高楼见五梁。”一座古老的军垒,靠着险要的地势。诗人站在这高高的驿楼上,视野开阔,能看到楼的栋梁,也可能指望见了远处的五梁山,或者就是形容楼很高大开阔。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自古就是军事重镇,也是几朝古都。“古戍”、“重险”几个字,一下子就点出了这里的历史感和地理特点。站得高,望得远,有种开阔苍凉的感觉。
接着往下看,是具体的环境描绘。“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山脚下,驿站的道路弯弯曲曲。长江的水,仿佛一直漫到了城墙边。“盘”字写出了路的蜿蜒,“浸”字则显得水势很盛,紧贴城池。这两句,把山、路、水、城都写了进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金陵山水图。这不只是风景,也暗示了金陵的地理格局,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同时也有水患的可能。画面感很强。
视线从远处收回,落到了驿楼的近处。“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 (shè) 香。”驿站的庭院里,树上有鹦鹉做了窝。花园里的花丛中,隐藏着麝香的香气。鹦鹉,在当时可能算是有些稀奇的鸟儿,给驿站增添了点生趣,也可能暗示了这里的繁华或者异域风情。
麝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隐”字用得好,香气不是扑面而来,而是若有若无,藏在花丛深处,更添了几分雅致和神秘。这两句写驿站内部的景象,和前面的“古戍”、“重险”相比,显得安逸、精致,甚至有点富贵气。这大概就是当时官家驿站的样子吧。
前面六句,都是在写景,写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写得很实在,层次分明,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雄浑的地理形势,到驿站内部的细节,都交代清楚了。
然而,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突然跳到了内心感受。“忽然江浦上,忆作捕鱼郎。”看着眼前的江岸景色,诗人忽然想起了自己曾经做过渔夫的时光。“忽然”二字,点明了这种联想的突兀和偶然性。也许是看到了江上的渔船,也许是浩渺的江景触动了心弦。这一刻,他不再是身在驿楼的官人或旅者,而是回到了过去那个自由自在、或许更简单的“捕鱼郎”身份。
这个结尾非常有味道。它和前面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前面是壮丽的景色,是有些奢华的驿站,是带有某种“在路上”或“在官场”意味的场景。而结尾,却是对一种朴素、自由生活的怀念。这种怀念,来得那么突然,又那么真切。
为什么会这样想?诗人没有明说。可能是旅途劳顿,可能是官场有些身不由己,可能是面对壮阔江景,引发了对个人渺小和生命归属的思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张谓在这里,虽然没有真的归隐,但这一瞬间对“捕鱼郎”身份的回忆,也流露出相似的心绪,对简单、本真状态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前面写景写得很结实,后面抒情转得很自然。语言简单,但意蕴不浅。它不仅描绘了金陵驿楼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捕捉到了诗人那一瞬间微妙的心理活动。这种在特定场景下,对往昔生活片段的突然追忆,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验,所以读起来特别能引起共鸣。这首诗的好,就在于它的真实和不加修饰的情感流露。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时间是八月,地点是洞庭湖,季节是秋天。秋天,在古典诗词里,常常带点儿萧瑟和伤感。洞庭湖烟波浩渺,潇水湘水汇合后向北流去。这不仅是写景,也交代了诗人和朋友王征君所在的环境。开阔的水域,流逝的江水,很容易让人心生感慨,特别是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这个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面的情绪。
接着两句,直接点题,写出了心里的感受。“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白天身在潇湘,晚上做梦却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这种梦境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最是折磨人。而到了五更天,夜深人静,辗转难眠的时候,那种身在异乡作客的愁绪就更加浓重。“万里”点明了距离的遥远,“五更”则点出了愁思最深沉难熬的时刻。这种感受,很多漂泊在外的人都能体会。
心中愁闷,该如何排遣呢?“不用开书帙 (zhì),偏宜上酒楼。” 书帙,就是放书的匣子或套子。诗人说,这种时候,连打开书本的心情都没有了。按理说,读书可以解忧,可以明理,但此刻,满心的愁绪让书本也失去了吸引力。那做什么合适呢?“偏宜上酒楼。” 反倒是去酒楼喝上几杯,似乎更符合当下的心境。这并不是说诗人贪杯,而是借酒浇愁,或者说,想在热闹的地方暂时忘却烦恼,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绪反应。古人常有类似情景,比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到深处,酒似乎成了唯一的慰藉。
为什么会这么愁?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原来,诗人思念的不仅是家,还有远在京城和洛阳的朋友们。“京洛”是当时唐朝的两个都城,也是人才汇聚之地,诗人的朋友们大概多在那里。想到朋友们都在繁华的京城,自己却和王征君滞留在遥远的南方,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于是发出了最后的疑问,也是期盼:“什么时候才能再和你们一起同游呢?” 这个问句,饱含着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重聚的渴望。
整首诗,从秋景写起,引出乡愁和客愁,再写愁中的状态和排遣方式,最后点明愁思的核心在于与友人的分离。层次清晰,情感真挚。语言明白如话,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都敲在人心上。它写出了羁旅之思、怀友之情,这种情感是共通的,超越时空的。读这首诗,我们仿佛能看到张谓和王征君站在湘江边,望着北去的流水,心里想着远方的家和朋友,那份落寞和期盼,通过这短短几行字,传递给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