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二河美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二河三蒸”,而要说清楚“二河三蒸”还不得不提到“沔阳三蒸”。“沔阳三蒸”在鄂中影响极大,俨然是鄂菜的代表,相传是元末明初时与朱元璋争天下的汉王陈友谅之妻所创,是以声名远播,其“三蒸”的内涵是蒸肉、蒸鱼、粗粮(或素食)合蒸。
二河三蒸——二河美食的名片之作
说起二河美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二河三蒸”,而要说清楚“二河三蒸”还不得不提到“沔阳三蒸”。“沔阳三蒸”在鄂中影响极大,俨然是鄂菜的代表,相传是元末明初时与朱元璋争天下的汉王陈友谅之妻所创,是以声名远播,其“三蒸”的内涵是蒸肉、蒸鱼、粗粮(或素食)合蒸。
汉川市的襄南一片紧临沔阳的西江、杨林、南河、马口等地至今仍沿袭这种蒸法,与沔阳接壤的天门、潜江、洪湖、监利、汉阳等地,包括与沔阳不搭界但口语及饮食习惯相近的公安、石首全部、荆门、沙市的部分地区至今都公开将此种蒸法习惯地冠称“沔阳三蒸”,“沔阳三蒸”在各地略有差别的是蒸材中肉的部位、鱼的品种、粗粮(或素食)的成份。
因为二河镇与仙桃镇(沔阳旧县城)垂直距离不过50华里又乡俗接近,所以笔者曾经认为“二河三蒸”只不过是“沔阳三蒸”在二河地区的翻版。后来,经过大量的调研与考证,笔者才知道“二河三蒸”与“沔阳三蒸”根本不是一码事,它们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是起源有别。如果“沔阳三蒸”的传说属实,其起源不过是元末明初时期,距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二河三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河地区的先民,最迟也不会低于唐中叶,距今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二是内涵有别。“沔阳三蒸”中的“三蒸”指的是食材,即肉、鱼、粗粮(或素食),“二河三蒸”中的“三蒸”指的 是蒸法,即清蒸、粉蒸、泡蒸,相对而言,“二河三蒸”比“沔阳三蒸”的涵盖面更广。
下面具体说说这“二河三蒸”。清蒸是指对食材不砍不剁,保持原型,不加佐料或加入少许佐料于食材之中,直接把食材清洗后上蒸笼,它取的是食材的鲜美与清香之长,所谓原汁原味是也,这是二河的先民对食材的简加工,符合缺盐少料的古代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原始食法特征。清蒸的经典菜肴有:清蒸鲫鱼、清蒸鳊鱼、清蒸鲤鱼、清蒸刀鱼(以上食材的腹中常加入了少许盐、姜、蒜、胡椒等佐料,出笼后不再另添佐料而直接食用),清蒸龙虾、清蒸河虾、清蒸螃蟹等(以上食材完全不加佐料,出笼后另配调好的佐料一碗供食客醮汁而食)。
从这些菜肴可以看出:清蒸注重的是食材的原形、原色、原味,食材以时令河鲜为主。粉蒸是指把食材剁、砍、切、片之后在食材表面裹上一层薄薄的米粉,然后整形入笼而蒸,它取的是材香与米香两味的糅合之长,所谓兼收并蓄是也,这是二河的后人对食材的再加工,符合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同步发展后人们在食味上求变的食法特征。
粉蒸的经典菜肴有:蒸大鱼(限于青鱼和鲩鱼,以鲩鱼常见)、蒸肉(含散蒸和扣蒸)、蒸排骨、蒸鸡(鸭、鹅)、蒸泥鳅、蒸土豆、蒸芋头、蒸藕、蒸茼蒿、蒸萝卜丝等。从这些菜肴可以看出:粉蒸的食材最广,荤素不限,它注重变形、变色、变味。
泡蒸是指在粉蒸的基础上放入浸泡液中(已将佐料调好后的汤汁)蒸熟,它取的是材香、米香、料香多味糅和之长,所谓博采众长是也,这是二河的今人对食材的精加工,符合近现代人食不厌精的食法特征。
泡蒸的经典菜肴有:泡蒸甲鱼、泡蒸鳝鱼、泡蒸鲶鱼、泡蒸黄鳝、泡蒸蹄膀、泡蒸肚片等。从这些菜肴可以看出:泡蒸注重的是浓味、浓色,食材偏重于鱼类中的无鳞鱼,浓味实则有去腥的作用。
来源:江畔草h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