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豫东平原暑气渐消,柘城县鑫新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烘干塔下,总经理史则民正向种粮大户讲解“大农户联盟”运作之道。这么多位来自安徽、山东、河北及河南省内的种粮能手,凝视着塔前“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红色大字,再看看粮仓内金黄饱满的麦粒,眼中满是期待。
初秋,豫东平原暑气渐消,柘城县鑫新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烘干塔下,总经理史则民正向种粮大户讲解“大农户联盟”运作之道。这么多位来自安徽、山东、河北及河南省内的种粮能手,凝视着塔前“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红色大字,再看看粮仓内金黄饱满的麦粒,眼中满是期待。
从1994年初入粮食行业至今,这位在粮田间扎根30多年的豫东汉子,已从走村串户的小粮商蜕变为引领豫东农业变革的“领头人”,用实干与创新书写着“让种粮人得实惠,让吃粮人得安心”的时代答卷。
从小商户到全链条:破解“卖粮难”的信任密码
“刚入行时就是个小打小闹的商户,收粮、卖种子都得看人脸色。”史则民指尖捻着麦粒,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窘迫。20世纪90年代的豫东农村,粮食交易多停留在零散的“地头买卖”,农户对“外来粮商”心存戒备。
他清晰记得,第一年交易量不足百吨。每天天不亮,他就蹲守村口,背着杆秤走村串户,收来的粮食再用自行车驮到县城加工厂。“最难的时候,半个月收不到一车粮,夜里躺在仓库的麻袋上,满脑子都是‘咋才能让农户信任咱’。”
转机出现在第三年。凭着“不压价、不欠账”的铁规,史则民慢慢赢得了口碑。农户收完麦子连夜赶来,他就搬个小马扎守在磅秤旁,连夜过磅、当场结算;遇到雨天,怕粮食受潮,他主动找塑料布帮农户盖粮,自己却淋成了落汤鸡。“农民种粮不容易,谁不想把粮食卖个好价钱?”这份实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把粮食交给“靠谱的史老板”,交易量也从百吨跃升至千吨。
2010年,他创办了柘城县鑫新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业务拓展至粮食贸易、仓储、种子销售、土地流转、烘干加工等全链条,成为当地粮食流通的“主力军”。
如今的鑫新粮油,依托4台全机械无人化卸粮入库设备,夏收高峰时日吞吐粮食上千吨,相当于万亩小麦的入库量。公司院内,粮食收购的“体检关”格外严格:质检员取样检测水分、容重、杂质,指标合格后才能入库。“收粮要靠质量赢得市场,农户也得靠好粮卖好价。”史则民说。为了让农户当天卖粮当天拿到钱,丰收季里,磅秤旁的灯泡彻夜长明,成了粮农心中最温暖的光。
烘干塔前,“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大字格外醒目。“受潮的粮食农户难储存,我们直接收购高水分粮,经过烘干达标后再入库,设备日处理能力超千吨。”史则民强调,加大收储力度,引导农户将余粮快速变现、投入再生产,正是他投身农业的初心。
从“普粮”到“优粮”从良种孕育“致富穗”
“以前经常遇到农户送的粮食不合格,要么水分超标,要么杂质多,根本卖不上价。”史则民发现,普通小麦每斤仅能卖1.1元,而优质麦能卖到1.3元以上。“付出同样的汗水,回报却相差悬殊,看着真让人心酸。”
请教专家后,史则民得到了答案:“要想粮食优质,首先得种良种。”他当即决定:“不能只做粮食‘搬运工’,得帮农户种出好粮!”
他跑遍河南、山东、江苏的种子研究所,引进“郑麦366”“济麦44”等优质强筋麦,先在自家20亩地里试种。当年,试种的优质麦亩产就比普通麦高出百余斤,每斤还能多卖0.2元。消息很快传开,农户们纷纷上门求种。
“起初农户不敢种,怕种子价格高,又担心产量没保障。”史则民随即推出“先试种后付款”的政策:免费提供种子,等农户卖出粮食后再扣回种子钱;还专门请技术员下乡培训,手把手教农户播种、施肥、防病。
朱襄镇农户王海燕试种3亩优质麦后算了笔账:“优质麦亩产多100斤,能多卖200元,扣掉种子钱还能多赚150元!”现在,他的20亩地全种上了优质麦,每年能增收3000多元。
如今,柘城优质麦种植面积从几百亩扩展到数万亩,亩产稳定超过1500斤,成了五得利、中粮等大企业的“抢手货”。史则民的种子点年销优质麦种超百万斤,优质粮储量达15万吨,相当于30万亩地的年产量。
推开智能化粮仓的大门,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粮情监测系统实时显示着温湿度,储粮全程透明可见。“粮食储备是国家安全的‘最后防线’,这道关必须牢牢把住。”史则民指着粮堆,话语铿锵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包粉、饺子粉等专用粉的需求大幅增长。2021年起,史则民成立豪鑫种植合作社,亲自踏上了种粮路。三年来,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从300余亩增加到1.6万多亩,优质小麦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提及高粱,史则民满脸笑容。2024年秋涝之年,他通过订单种植的千亩高粱喜获丰收,亩均效益达1200元。“高粱比玉米效益好,不仅易存活、成本低、技术门槛不高,还耐涝耐旱。”今年,他种植了8000亩红高粱、1000亩中药材,以及7000多亩其他作物。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种地成本太高了!”“好粮卖不出好价!”这是史则民在田间最常听到的抱怨。农资价格连年上涨,化肥农药的亩均支出超过200元;分散经营导致农机成本居高不下;单个农户面对市场时,更是毫无议价权。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抱团才能破局!”今年5月26日,史则民牵头成立“大农户产业联盟”,将分散的种粮大户、合作社拧成了一股绳。该联盟覆盖省内外30个县市,仅千亩以上的大户就有30家。
万吨集采砍“成本链”:整合联盟内的农资需求,形成“万吨级订单”直接对接厂商。“过去买化肥要经过层层加价,每袋能贵20块;现在直接采购,每袋能省30块,亩均化肥成本降低50块。”大户宋崇志说,集中采购让农资及服务成本亩均降幅达15%,约75元。
机械统调提效率:“以前找收割机,一天最多收30亩;现在有联盟调度,无人机打药亩均只要8元,成本省了一半,500亩地3天就能收完。”农机合作社的常风云表示,机械利用率从50%提升到90%,单季收益翻了一番。
订单农业活“产业链”:前端联手中农发种业、登海种业,组织农户统一种植优质强筋麦、专用面包麦;后端对接益海嘉里、桃李面包等企业,签订“优质优价”订单。“普通小麦市价1.2元/斤,联盟的优质麦能卖到1.4元/斤。”史则民手持麦种介绍,这些“糕点级”小麦经过深加工后身价倍增,农户们也能共享产业链的红利。
联盟成员史云龙种了2000亩优质麦,卖粮后仔细一算:农资和机械费用省了,粮价也高了,收益大幅增加。在结算窗口前,他手持存单,笑容灿烂。
从“让农户卖粮不难”到“让种粮能致富”,史则民用30年的坚守,诠释了“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初心。下一步,他决心打造高标准试验田,涵盖品种改良、单产提升、复合种植及特色种植等领域,带动村集体创收;同时推出免费供种、全程托管、集采集售降成本、科学管理提单产等举措。
订单农业将聚焦“一软一硬”:软质酒粮麦用于制作酒曲,硬质高档麦用于生产面包、蛋挞等,两种小麦的收购价均高于市价15%。管理上则严把“三优”关:人员素质优、农资优、服务优。
豫东平原秋风起,广袤绿野之上,史则民与农户们的希望正随风舒展。这片沃土在协作与创新中愈发丰饶,史则民与他的联盟,正迈着坚实的步伐,续写着中国“新农人”的精彩篇章。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