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手记》是波伏瓦1926年至1930年间的私人记录,包括日记、笔记、摘抄、信件底稿、生活和学习计划等,共分7卷,其中第1卷遗失,现存2-7卷
《青春手记》是波伏瓦1926年至1930年间的私人记录,包括日记、笔记、摘抄、信件底稿、生活和学习计划等,共分7卷,其中第1卷遗失,现存2-7卷
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这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在《青春手记》中提出的问题。
一九二六年,十八岁的她开始写这些手记时,日后声名鹊起的“西蒙娜·德·波伏瓦”还不存在。所以这套波伏瓦的日记,不仅是她个人历史的忠实记录,还反映了她所处时代的社会境况和思潮。作为第一手资料,作者的文字充满“现场感”,难能可贵地拓印下了一段历史切片。
对读者来说,放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一位写就了作品的作者,而是一部正在造就它作者的作品。
在《青春手记》中,我们将一页页地见证波伏瓦的诞生,见证二十世纪初年轻的资产阶级小姐波伏瓦如何蜕变成朋友口中的“海狸”,一个自由的女人。
3月8日“妇女节”,我们邀请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念,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教师、博士沈珂,以及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缪伶超一起,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围绕波伏瓦的回忆录,聊了这位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往事,以及对当代女性的启迪。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精彩回顾:
插播一则共读招募
欢迎加入《青春手记》共读(3月19日至4月18日),聆听波伏瓦的青春乐章。共读期间,责任编辑缪伶超和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教师、博士、本书译者沈珂老师将先后入群分享、答疑。深度参与的「海狸同行者」,还有机会获得全新限定礼物和福袋奖励。点击报名👇
聆听波伏瓦的青春乐章:《青春手记》共读招募
遇到萨特之前的波伏瓦
沈珂:
《青春手记》是日记,其实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它就是每天和自己的对话,呈现自己的心理状态。
有意思的是它呈现的是遇到萨特之前的波伏瓦,是最具有“波伏瓦特征”的波伏瓦。它可以和《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对比阅读,因为这两本书的时间线是有部分重合的。
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正值疫情封城,有些句子:“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不喜欢这样一复日复一日的相似,可是我又能做什么的?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目标”,短短几句话,在那个当下,仿佛就是我的一种真实,是对我的生活处境的描述,让我知道原来她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也对生活有过质疑,也曾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过迷茫。但更重要的是,她如何从这种迷茫中走出来,如何用她自己的方式摆脱迷茫,在翻译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写作就是生活
张念:
我一直建议我的学生,年轻的时候要读读波伏瓦,那是非常强悍的青春哲学,它不是一种说法,一种意识形态,它不是来告诉你结论的,也不是来做你的生命导师的。
为什么波伏瓦要记录那么多个人的生命历程?换成今天的话,她几乎每天都在发微博,每天都在写日记,这样伴随一生的漫长书写,和她生命的呼吸是一致的。这种写作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了求利,而是一个生命现象非常绚丽的一道投影,她的写作就是生活。
张念
沈珂:
波伏瓦14岁宣布不再信仰上帝之后,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作家。因为她慢慢地发现,对写作和阅读的热望能够支撑她整个人生。所以写作对她来说是一个自我构建的非常重要的选择。
我觉得波伏瓦的整个思想,包括她的作品《第二性》《模糊性的道德》,有一个和一般哲学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她所有的哲思其实是建立在她自身经历的基础上的,她带着思想去经历,她的经历又反过来反哺她的思想,这一点从《青春手记》开始可以说是个萌芽。
波伏瓦青春的关键词
沈珂:
波伏瓦的小说或者自传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冷静、理智、刻苦的文学家或者是哲学家的形象。但从《青春手记》里,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波伏瓦。
我觉得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真实。因为它真实地让我看到了一个18岁到22岁的少女在面对情感的撕扯,面对自己的处境——家庭、友谊、日复一日的生活等等——所呈现出来的痛苦。
沈珂
第二个关键词我觉得就是热烈。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自己的18岁,这个18岁的青春可能是我们感情浓度最强的一段时间,对波伏瓦来说也是一样的。在《青春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表兄雅克的迷恋占了非常多的篇幅,她花了非常大的笔墨去诉说在整个过程中所遭遇的时而心动时而低落,时而激动时而受伤害,时而想爱时而又想退出的这样一种忽上忽下的心情。这种心情,这份热烈的程度,是我在以往的阅读中从没有见过的一个波伏瓦。她的这份热烈,我觉得给前面的真实加了码。
这份热烈,也不是单纯的对雅克的迷恋,真正热烈的其实是她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烈,更多呈现在她对阅读、对写作的热望和热爱上。
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她的思维习惯。她常常会否定自己曾经的想法,或者她在冒出一个想法之后,常常会想到这个想法的对立面。在她记录日记的过程中,我们发会发现她这种反思的特质,在她的日记中常常会写到说我重新看了几年几月的日手记,然后怎么样。
在《青春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经常会回望她的过去,我觉得这也是波伏瓦身上一个非常闪光的地方,她会不断反思自己所经历过的种种,在反思中她可能找到一些对过去的否定,找到一些对将来的愿景。
波伏瓦不是天生的
沈珂:
我们活动的题目是“波伏瓦不是天生的”,这句话大家应该非常熟悉,《第二性》里那句名言就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整本书中其实非常强调这个“形成”的过程
但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这种“变”是被迫的,被外面社会规约限制的。今天我们说的“波伏瓦不是天生的”,这种“变”代表了一种主体性、主观性,是自我创建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不存在的女人
张念:
存在主义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存在主义是从身体的感受开始的。
举个例子,我受了伤,腿很疼,我告诉了我的一位朋友,但是朋友无法分享我的痛,那只是一种个人感受,她不能体会我的痛,我和她人在感受上没有任何共通的尺度,彼此之间充满了冲突、麻烦的东西。存在主义说,有些东西可以以信念的方式存在,所以波伏瓦不用领结婚证,不需要论证,也不需要辩解。
女性主义哲学就从身体存在着这件事开始的。波伏瓦《第二性》写身体现象学,对人的定义再也不是身份证ID,你的家世、你出生于什么国家,不是这样的定义,而是一个描述性的,一个实存性的,一个存在主义的身体实存着的事实。
我所说的存在感可不是在网上去秀,假装我多有钱,那只是符号性的存在。
《第二性》是女性主义理论的起源。那么女人有没有存在感呢?历史书里找不到女国王、女将军、女革命家,对她们的书写非常非常少。如果按照大历史的数据,女人是不存在的。
#metoo运动,你拿到法庭上是没有法理的,因为法理讲的是证据,这时候不是把受到侵害的你当成一个受侵害的对象。这种痛苦法庭是不懂的,因为法庭觉得它中立,它需要明证,但是存在主义告诉我们,身体朝向我自身的痛感就是明证。所以在他人眼里我们只不过是知识应用的工具,而身体对我来说,朝向我自身的感觉才是确凿的存在感。
我有一次在西岸看艺术史的展览,发现有女性抽象艺术家存在,但是艺术史上根本没有她们的名字,100年之后,一个女艺术史家才去打捞她们的名字,才发现原来她们有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当时我跟她们说,你们的展览不是说女人在做抽象艺术,是女人在干抽象艺术,我觉得这挺好的,真的挺好的,是女性自己干出来的,这是存在主义的信念,不做任何道德评判。
缪伶超:
波伏瓦的许多作品,从小说到回忆录,都在观察和记录,因为女性留下的第一手材料实在太少太少了,如果你的经历是通过别人的嘴巴说出来的,很容易遭到歪曲,一些重要的细节也会被遗漏或隐藏,所以波伏瓦坚持不懈地写作,也是要让原本不存在的女人开始存在。
张念:
存在主义者,尤其女性主义者,当灾难降临到她们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们的视角像艺术家一样。比如波伏瓦当中学老师的时候,学校被德国人占领了,她就拿了几本破书在破旅馆里住着。要交房租,被房东老太太撵,她还担心萨特又上战场了,去前线去探望萨特,回来领不到肉,好不容易朋友搞来一包肉,里面全是蛆虫,她就把那些蛆虫一个个挑出来。
这么一个女作家在面对极端的灾难和战争的情况下,她的感受是怎么样的?特别有意思,她和其她男性作家那种自我宏伟化和崇高化的战争体验完全不一样,在这样一种惶惶不安,时不时炸弹爆炸的威胁下,她们依然会找时间去咖啡馆,等空袭警报停止后,她们那帮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拉上厚厚的窗帘,点上蜡烛,跳舞歌唱,完全没有卖惨。
还有一点,在如此窘迫的生存条件之下,她一点都不自卑自怜,而是随时随地地张开感官,去关注“我对面走来的陌生人会是谁?”“我的邻居遭遇了什么?”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她说那个破旅馆的楼上来了一个波兰犹太人,那人要是被德国人抓到,肯定是要把他生吞活剥的,波伏瓦就时刻关注着这样一个犹太波兰人,在日记里仔细写下那人每一天的脚步声,他的喊叫,他空虚时候的嚎哭。
我觉得这一点太了不起了。经历同样的灾难,我看不到我们的上一辈怎么书写他们遭受的苦难,从来没有从前辈身上获得珍贵的有关苦难的教训,没有人这样给我们输血,然后使得一代代的苦难来到我们头上,我们像动物一样承受,没有反思,没有表达。
这一点可以向存在主义女性作家学习,她整个感官是向世界打开的,她多么幸福和快乐,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一点非常重要。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我关心的是生命,生命是如何选择担当和行动的?这是波伏瓦教给我的珍贵的一课。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沈珂:
在《第二性》中,波伏瓦对女性状况的描述深受她另外一部著作《美国纪行》的影响。因为她在准备写《第二性》的过程中受邀去了美国,在那里认识了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
张念:
然后有了非常精彩的《越洋情书》。
沈珂:
对,阿尔格伦带她进入美国非常底层的、类似于棚户区的黑人社区,让她直观地目睹了黑人女性,也就是底层妇女的生活状况。这对她的震撼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第二性》中可以看到她对女性的描写,并不是只有一种性别冲突,她具有洞见地把种族关系纳入性别关系的讨论中。她发现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跟男性——或者说跟白人男性——之间不仅仅是性别关系,还是一个种族关系。
黑人女性在种族冲突中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态度,就是反对白人,然后争取自身解放。但在面对男性时,她们表现出了非常暧昧不明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波伏瓦对底层黑人女性状况的分析和观察,呈现了非常不一样的维度。
聆听波伏瓦的青春乐章:《青春手记》共读招募
来源:上海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