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30 1

摘要: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文化范畴在地理上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常义的黄河流域,即当代黄河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它们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基本盘。然而,黄河的变迁史为其文化版图添上了更为广阔的注脚。自公元前602年至公

一、黄河文化的地理与历史边界:从“大黄河”到核心区域

(一)广义与狭义:定义黄河文化的空间坐标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文化范畴在地理上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常义的黄河流域,即当代黄河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它们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基本盘。然而,黄河的变迁史为其文化版图添上了更为广阔的注脚。自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决溢达1590次,较大改道26次。这些改道使得黄河的影响范围北至河北、天津,南达安徽、江苏等地。广义的黄河流域,便囊括了这些古代黄河改道所涉及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大黄河”文化空间,其中黄淮文化、“河济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塑造了世界大河中少有的“黄河大文化”现象。

狭义的黄河文化,则将目光聚焦于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是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大古都的所在地,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古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汇聚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代表了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周秦汉唐的辉煌,到夏商周的文明滥觞,黄河中游地区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是黄河文化的精华所在。

(二)区域文化的多元拼图

黄河文化并非是单一、均质的文化形态,而是由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织而成的绚丽拼图。

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诞生于黄河与湟水河交汇区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激烈碰撞又深度交融的结晶。这里是多民族交往的大舞台,汉族与藏、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不同的宗教文化如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也在这里交流互鉴。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寺内壁画、唐卡精美绝伦,承载着藏族人民的信仰与智慧;而回族的清真寺、传统手工艺品,则彰显着回族独特的文化魅力。“花儿会”上,各族人民用悠扬的歌声唱出生活的喜怒哀乐,展现了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中游的关中文化,以黄河与泾渭河交汇区域为中心,宝鸡、咸阳、西安等城市是其核心地带。周秦汉唐等多个大一统王朝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为关中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底蕴。这里是礼制文明的发源地,周礼的诞生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础;秦腔,那高亢激昂的唱腔,吼出了关中人的豪迈与热情;皮影戏,在光影交错中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是关中人民智慧的艺术呈现。漫步在西安古城墙,触摸着古老的砖石,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河洛文化发源于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区域,以洛阳、郑州、开封为中心。这里是夏商周汉晋魏唐宋等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图洛书”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传说中,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出八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智慧之门。洛阳水席,那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成为河洛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游的齐鲁文化,以泰沂蒙地区古代齐鲁两国范围为依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精髓。孔子的“仁”“礼”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庄严肃穆,是儒家文化的圣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学习。在这片土地上,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山东人淳朴、善良、重礼仪的性格特点。

除了上述主要的区域文化,河套文化、河东文化、河内文化、河济文化、黄淮文化等也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文化在宁蒙交汇地区孕育而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农牧文化;河东文化以山西南部为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河内文化在太行山与黄河夹角地区绽放光彩,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河济文化、黄淮文化也都在各自的区域内,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区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黄河文化的多彩画卷,使其成为一个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二、黄河文化的核心构成:从生存智慧到文明高度

(一)农耕文化:文明诞生的基石

黄河流域,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因其独特的纬度与地形阶梯,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农耕文化,成为了黄河文化的深厚根基。黄河中下游地区,无疑是旱作农业的摇篮,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距今约8000年前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如同一座时光宝盒,为我们揭开了远古农耕文明的神秘面纱。在磁山遗址,考古工作者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粟,这些碳化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种粟物证,为粟作农业本土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出土的,还有制作精致的长条形石铲、琢磨兼制的石斧、锯齿状石镰,以及石磨盘棒等农耕工具。这些工具的出现,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再是简单的原始种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仰韶文化时期的到来,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各类石制农耕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还诞生了制作精致的与农耕定居生活相适应的精美彩陶。这些彩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的体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稳定与富足,人们开始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大量精致酒器的出土,更是从侧面反映出农耕收获的盈余。当粮食有了剩余,人们便将其加工成美酒,这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是文化生活的升华。酒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承载着社交、祭祀等重要的文化功能。

进入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更是迎来了全面的繁荣与发展。以桑麻、丝绸等立足于农耕种养加工基础上的重要生活创造层出不穷。丝绸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还成为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开启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黄河中下游长期天象观察而归类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更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它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何时播种、何时收获,都能从节气中找到答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时间指南,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与此同时,以精耕细作为主导的农耕技术体系逐渐形成。人们注重土地的深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灌溉体系也不断完善,从简单的引水灌溉到修建复杂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

农耕工具也经历了从石器到铁器的“革命”。铁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种植成为可能。井田制、以农民为根基的士农工商制,以及支撑国家发展的赋税制度体系等,也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和完善。这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使中国农耕社会的时间长度、繁荣程度,在古代历史上均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二)都城文化:国家文明的核心载体

自夏商周起,历经秦汉唐宋,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长期占据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宝座,成为了都城文化的核心区域,而都城文化,也无疑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所在。

洛阳,这座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辉煌的历史。它先后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都城,是中国大古都东西轴线的轴心。漫步在洛阳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代帝王的威严与荣耀。龙门石窟的佛像,庄严肃穆,见证了洛阳的宗教繁荣;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承载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西安,古称长安,同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它是西周、西汉、隋、唐等朝都城,加上属于西安大都会一部分的秦都咸阳,共同构成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曾是世界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秦始皇兵马俑,那规模宏大的军阵,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国力;大雁塔,作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唐朝的文化昌盛和对外开放。在唐朝时期,长安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国使者、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郑州和安阳,分别是青铜文化顶峰的商代早期都城(郑亳)与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在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反映出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得以窥探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开封,作为北宋时的都城,也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之一。《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城的繁华景象,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展现出一幅繁荣的商业画卷。开封的美食文化也十分丰富,灌汤包、鲤鱼焙面等特色美食,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大古都,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更是当时的中央文化或国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所创造的宫城建筑、礼仪制度等物质文明,如北京故宫的宏伟壮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古代的祭祀礼仪、宫廷礼仪等,规范了社会秩序,维护了封建统治。而中央集权、科举制等制度文明,更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科举制的实行,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途径,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都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黄河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河流文化的关键特征,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精神文化:中华民族的魂脉基因

黄河流域,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沃土,不仅是物质文明的摇篮,更是精神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魂脉所在。

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当数伏羲所创立的以“河图洛书”为载体的太极理论。相传,伏羲在观察自然界时,受到河图洛书的启发,洞悉了宇宙间阴阳相生相克的奥秘,从而绘制出了代表阴阳平衡的太极图。这一图案简洁而深邃,以黑白两色和对称的图形展现了宇宙万物的阴阳对立统一原理,形成了阴阳二元思维模式,成为了后世易学和道家文化的基础。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文王演周易,更是直接催生了《周易》理论的诞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直接源头。《周易》通过八卦的形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其阴阳观念、变化思想等,为道儒法等诸子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个体的自由与超脱;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社会规范,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秩序;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担当,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先秦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与价值理念,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中国人的精神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和文化记忆的汉字,同样源于黄河流域。从贾湖契刻符号到殷墟甲骨文,再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贾湖契刻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早期雏形,虽然目前对于其是否为真正的文字还存在争议,但它无疑为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殷墟甲骨文则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表意功能。汉字不仅是思想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其独特的象形、会意等造字方法,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汉字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成为了民族认同的核心标志,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看到汉字,中华儿女便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三、黄河文化的深层特质:在碰撞与融合中升华

(一)多元一体的包容品格

黄河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关键就在于它那独特的多元一体的包容品格,宛如一片广袤无垠的文化海洋,容纳着来自各方的涓涓细流。

在河湟地区,这种包容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是多种宗教文化的汇聚之地,藏传佛教的庄严、伊斯兰教的肃穆与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此和谐共生。洪水泉清真寺,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它的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汉式殿宇形制,砖雕、木雕精美绝伦,风格融汉、藏、回等民族文化以及释、道、伊等宗教文化于一体。山门前的影壁,长10米、高6米、宽0.86米,仿木青砖材质,基座雕有牡丹、莲花等图案,墙身的“卍”字纹饰、太极图等,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内涵巧妙融合,呈现出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采借涵化。在寺内大殿的隔扇条环板上,还刻有象征佛教和道教的“吉祥八宝”“暗八仙”等图案,充分展现了佛教、道教文化符号在清真寺建筑中的互鉴融通。

再看齐鲁大地,这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东夷文化进行了充分的吸纳。东夷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精湛的手工艺等元素,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齐鲁文化独特的风貌。齐国的开放与包容,使其成为了当时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为齐鲁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黄河文化的这种包容品格,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北魏汉化改革,堪称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语言统一,下令“断北语”,规定30岁以下官员必须掌握汉语,违者降爵黜官,这一政策为民族交流扫清了语言障碍;姓氏改革,将鲜卑复姓改为汉姓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姓氏差异,为通婚政策铺平道路;通婚与门阀制度,孝文帝带头与汉族世家大族联姻,并制定“定姓族”制度,将鲜卑八大姓与汉族四大姓并列,形成新的门阀体系。这场改革不仅重塑了北魏政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根基,更促进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精英的深度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埋下了关键伏笔。

在南北文化互动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同样发挥了重要的融合作用,黄淮文化的形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黄河与淮河两大流域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与江淮地区的水乡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饮食文化来看,黄淮地区既有北方的面食传统,又融入了南方的米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格;在民间艺术方面,既有北方的豪迈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婉约,如徐州的剪纸艺术,既有北方剪纸的质朴大气,又兼具南方剪纸的精致细腻。

黄河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民族融合、南北文化互动等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基因,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二)与水共舞的生存智慧

黄河,这条既孕育了华夏文明,又时常带来水患的母亲河,让生活在其流域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练就了一套与水共舞的生存智慧。

在2540年间,黄河决溢达1590次,频繁的水患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然而,先民们并没有被洪水吓倒,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不断探索治水之法。明代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法,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潘季驯认为,黄河水中含沙量高,单纯靠人力排沙难以奏效,而水力无穷,将水集中起来攻沙,便可迎刃而解。他采取“塞旁决以挽正流”的方针,将从决口旁出的河水堵住,使河水集中到干流中来;筑近堤以束水攻沙,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两岸,紧通水滨,建筑坚固的堤防,即近堤或缕堤,这是束水攻沙的最主要工程;蓄清刷浑,在黄河、淮河交汇的清口,加高、加厚高家堰大堤,将淮水拦蓄于洪泽湖,提高洪泽湖水位,使清水可以顺利进入黄河,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水。潘季驯先后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历时20多年,他的努力使河水集中到贾鲁故道,结束了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多段分流和洪水横溢的局面。“束水攻沙”法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河流动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的治河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除了“束水攻沙”法,运河开凿也是先民们治水智慧的伟大体现。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凿,不仅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黄河流域的水利条件。通过运河的调节,黄河的洪水可以得到有效的分流和储存,减少了水患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同时,运河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开凿运河的过程中,先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出了高超的工程技术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合理规划河道走向,解决了水源、水位差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大运河的开通,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先民们不仅创造了一系列治水技术,更孕育出了“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无论是大禹率领百姓弃“堵”改“疏”,以创造性的疏通策略平定水患;还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群众艰辛探索,治理兰考的风沙和盐碱地,都是这种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黄河宁,天下平”,这句古老的话语,深刻地反映了黄河水患与国家稳定、人民幸福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与自然博弈的经验,凝结成了重要的治国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生态治理思维。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重视黄河的治理和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修建水利工程,到加强生态保护,再到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始终在传承和发扬先民们的治水智慧,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四、新时代视角:黄河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一)从历史到现实:文化根脉的当代价值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展现出巨大的当代价值。

黄河文化中的农耕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些传承千年的精耕细作技术、独特的灌溉体系,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现代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理念不谋而合。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们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的时间制度,依然在指导着农业生产,农民们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黄河流域的都城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也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遗址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洛阳隋唐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遗址的保护性开发,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如实景演艺、文化展览等,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隋唐时期的繁华与辉煌。公园内的应天门,经过修复后,成为了洛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晚都会上演精彩的灯光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遗址公园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团结、拼搏、奉献”的治河精神,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无论是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领域,黄河儿女都传承和发扬着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各界人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共同抗击疫情,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航天领域,科研人员们勇于拼搏、敢于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一系列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热播,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更是以创新的形式让古老的黄河文化焕发新生。这些节目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将黄河文化的内涵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魅力。《黄河之水天上来》以黄河为线索,串联起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歌曲、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节目中还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解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文化节目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每个人的文化基因

黄河文化,早已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之中。

从民间艺术到传统节日,黄河文化无处不在。陕西剪纸,那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作品,用简洁而生动的线条,描绘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河南豫剧,那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每到春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包着的是团圆和幸福;端午节,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承载着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

保护母亲河、传承黄河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致敬,更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黄河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根和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黄河文化,这一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明密码,从高原到平原,从远古到今朝,以其多元的区域文化、深厚的核心内涵、坚韧的精神品格,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了解黄河文化,便是读懂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迈向何方的文明答卷。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铜陵黑知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