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手爸妈们,当听到宝宝喝奶时肚子里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开始担心宝宝的健康了?其实呀,先别着急,多数情况下,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宝宝肠道在努力工作的信号呢!宝宝肚子里的咕噜声,医学上称为肠鸣音,是肠道蠕动时,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
一、先别慌!多数情况是生理性肠鸣
(一)正常肠鸣音:胃肠蠕动的“交响乐”
新手爸妈们,当听到宝宝喝奶时肚子里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开始担心宝宝的健康了?其实呀,先别着急,多数情况下,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宝宝肠道在努力工作的信号呢!宝宝肚子里的咕噜声,医学上称为肠鸣音,是肠道蠕动时,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的声音。就像一首独特的“交响乐”,是宝宝消化过程的正常表现。
尤其是新生儿,他们的肠道发育还不完善,肠道蠕动比成人更快,而且不太规律。再加上宝宝在吃奶的时候,会吞咽一些空气进去,这些空气在肠道里随着肠道的蠕动跑来跑去,就更容易让肚子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啦。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好,吃得香,睡得甜,大便也正常(一般是金黄色的软便,没有血丝或者泡沫),那这种肚子“唱歌”的情况,基本就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更不需要急着带宝宝去医院或者喂药。
(二)喂养方式不当:空气“偷溜”进肚
不过,有时候宝宝肚子咕噜响,也可能是我们的喂养方式出了点小问题,让空气偷偷溜进了宝宝的小肚子里。如果是奶瓶喂养,奶嘴的孔径大小很重要。要是孔径过大,宝宝吃奶的时候就会吃得很急,这样就容易吞咽过多的空气。想象一下,我们用一根很粗的吸管喝饮料,是不是很容易就会吸进好多空气呀?宝宝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的,母乳喂养时,如果宝宝含乳姿势不正确,比如没有把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都含在嘴里,而是只含住了乳头一点点,也会导致宝宝在吃奶过程中吸入大量空气。
这些被吞进肚子里的空气可不安分,它们在肠道里跑来跑去,就会引发明显的咕噜声,还可能让宝宝出现腹胀、吐奶等不舒服的症状。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喂奶时要让宝宝的身体呈45°倾斜,这样可以利用重力的作用,让奶液更容易流入小肠,减少空气的吸入。奶瓶喂养时,要确保奶嘴充满奶液,不要让奶嘴中有空气存在。喂完奶后,一定要记得把宝宝竖抱起来,轻轻拍打他的背部,一般拍嗝10-15分钟,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的空气。看着宝宝打出一个大大的饱嗝,家长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呢?
二、分阶处理!不同情况的应对方案
(一)日常护理:从细节呵护肠道健康
日常护理对于宝宝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家长们需要从细微之处入手,为宝宝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母乳喂养时,妈妈们要确保宝宝正确含乳,让宝宝的嘴巴含住大部分乳晕,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宝宝吃奶时吸入空气,还能保证宝宝吃到充足的母乳。如果宝宝含乳姿势不对,妈妈可以用手轻轻托住乳房,引导宝宝张大嘴巴,正确含住乳头和乳晕。对于奶瓶喂养的宝宝,选择合适奶嘴孔径十分关键,奶嘴孔大小以倒置滴奶速度为“每秒1滴”为宜。在宝宝0-3个月时,适合使用小号圆孔奶嘴;3-6个月的宝宝,可以换成中号奶嘴;6个月以上的宝宝,吸吮能力增强,可使用大孔奶嘴。家长们要根据宝宝的月龄及时更换合适的奶嘴,避免因奶嘴不合适而让宝宝吞咽过多空气。
除了喂奶姿势,给宝宝做好腹部保暖也不容忽视。宝宝的小肚子很容易受凉,一旦受凉,肠道蠕动就会加快,肚子咕噜响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还可能引起腹泻。家长可以给宝宝穿上棉质肚兜,护住肚脐,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要让宝宝的肚子直接暴露在空调风口下。每天给宝宝做两次排气操也是个好办法,在宝宝吃奶后1小时左右,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帮助宝宝做屈膝压腹、蹬自行车的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这些动作能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帮助肠道排气,让宝宝的小肚子更舒服。
母乳喂养期间,妈妈的饮食也会对宝宝的肠道产生影响。妈妈要尽量减少食用辛辣、高糖、易产气的食物,像洋葱、大蒜、豆类、红薯等食物,都可能会让宝宝的肠道产生更多气体,加重肚子咕噜响的症状。妈妈可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米粥、面条、蔬菜、水果等,保证自己营养均衡的同时,也能为宝宝提供健康的乳汁。
(二)就医指征:出现这些信号别拖延
虽然多数情况下宝宝肚子咕噜响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家长们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如果宝宝肚子里的肠鸣音持续加重,越来越频繁,声音也越来越大,同时宝宝还出现了拒奶的情况,怎么哄都不愿意吃奶,或者宝宝的体重在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增加,甚至还减轻了,这就可能意味着宝宝的肠道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宝宝的大便也能反映肠道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宝宝的大便应该是金黄色的软便。要是宝宝的大便变成了蛋花汤样,看起来稀稀的,还有很多小颗粒,或者大便中带有血丝、黏液,这都不是正常现象,可能是肠道感染、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尽快就医。
当宝宝频繁哭闹,怎么安抚都没有用,身体还蜷缩起来,很可能是肚子疼痛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不要自行给宝宝使用止痛药,而是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查明腹痛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另外,宝宝出现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时,也要立即就医。宝宝的身体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大,一旦因为腹泻、呕吐等原因导致脱水,会对宝宝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医生会根据宝宝脱水的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液措施,帮助宝宝恢复体内的水分平衡。
(三)药物干预:需遵医嘱谨慎使用
若宝宝被确诊为乳糖不耐受或肠道感染,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奶粉中的乳糖。这时,医生可能会建议给宝宝补充乳糖酶,一般需要在喂奶前15分钟左右服用,这样可以让乳糖酶提前在肠道内发挥作用,帮助宝宝消化乳糖。家长们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宝宝服用乳糖酶,不要自行增减剂量。
益生菌也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像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可以调节宝宝肠道内的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从而改善肠道功能。给宝宝服用益生菌时,要用37℃左右的温水冲服,因为水温过高会破坏益生菌的活性,让它们失去作用。而且,益生菌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服用,这样可以减少胃酸对益生菌的破坏,让它们更好地到达肠道发挥作用。
如果宝宝是因为肠道感染导致肚子咕噜响、腹泻等症状,医生可能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会使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缓解宝宝的症状。家长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给宝宝用药,不要自行给宝宝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性或其他不良反应。
还有一种药物是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菌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从而达到止泻的效果。蒙脱石散需要空腹服用,一般在饭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服用最佳,并且要与其他药物间隔1小时以上,因为它可能会吸附其他药物,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三、新手爸妈必记:科学喂养防患未然
新手爸妈们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对于预防宝宝肚子咕噜响以及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下面这些科学喂养的要点,新手爸妈们一定要牢记于心。
新生儿的胃容量非常小,出生第1周大约只有5-7ml,就像一颗小小的玻璃弹珠。所以,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一定要遵循“按需喂养”的原则,宝宝饿了就喂,不要强行规定喂奶的时间间隔和奶量。过度喂养会让宝宝的肠道负担过重,无法及时消化吸收,从而导致肚子咕噜响、腹胀、吐奶等问题。一般来说,0-1个月的宝宝,每次吃奶量在5-20ml左右,每天喂奶次数可能多达8-12次;1-3个月的宝宝,单次奶量大概在90-150ml,每天喂奶次数会减少到6-8次。家长们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喂奶量和喂奶次数。
除了按需喂养,奶瓶奶嘴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宝宝的奶瓶奶嘴是直接接触宝宝口腔和乳汁的物品,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一般来说,奶嘴最好1-2个月更换一次,奶瓶则可以3-6个月更换一次。如果发现奶嘴有老化、破损、变形的情况,要及时更换,因为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奶嘴的进气孔过大,宝宝在吃奶时就会吞入过多的空气,引起肚子咕噜响。在给宝宝冲泡奶粉时,也要注意水温,一般40-50℃比较合适,水温过高会破坏奶粉中的营养成分,水温过低则会导致奶粉溶解不充分,影响宝宝消化。
记录“喂养-排便-症状”日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家长们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天记录下宝宝的喝奶时间、奶量、大便的性状(是稀是稠、颜色如何、有没有奶瓣等)以及肚子咕噜响出现的频率和时间。这些记录就像是宝宝健康的“小档案”,当宝宝出现肚子咕噜响等异常情况时,家长可以通过回顾日记,更准确地向医生描述宝宝的情况,帮助医生更快地判断病因,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如果发现宝宝每次喝完奶后不久肚子就咕噜响,而且大便中有较多奶瓣,可能就是消化不良导致的;如果宝宝肚子咕噜响的同时,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呈水样便,那就可能是肠道感染了。通过记录日记,家长们能更好地掌握宝宝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来源:铜陵黑知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