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司马光砸缸救人,可有谁知道“感恩亭”?这两者有何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38 1

摘要:公元1019年,河南光山县衙后院,一个7岁男孩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突然“扑通”一声,一个孩子掉进了盛满水的大缸里。

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1019年,河南光山县衙后院,一个7岁男孩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突然“扑通”一声,一个孩子掉进了盛满水的大缸里。

其他孩子都被吓得四散逃跑,只有那个叫司马光的男孩沉着地搬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同伴。

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的经典案例。但几乎所有史料都详细记载了救人者司马光,却很少提及被救者是谁。

直到现代学者深入研究地方志和族谱,才发现这个被救孩子的身份竟然如此特殊。。。。。。

1982年,河南光山县文史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清代《光山县志》时,发现了一条惊人记载:“上官尚光,幼堕瓮中,司马光破瓮救之。”

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出现被救者的姓名——上官尚光。

为了证明这件事是真假,专家们又在光山县上官家族保存的《上官族谱》中发现了类似记载:“始祖上官尚光,幼与司马光嬉,堕瓮,司马公破瓮救之。”

除此之外,族谱中还记载,上官尚光成年后迁居城西龙堤南坡,还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以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那么被救的上官尚光后来怎么样了?这也成了大家都很好奇的事情。

根据族谱记载,他长大后参加科举,但止步于举人,未能中进士。最后在家乡教书育人,成为当地有名的学者。

而救人的司马光,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之一。

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是:上官尚光比司马光大两岁。

这意味着当7岁的司马光救人的时候,上官尚光已经9岁了。

为什么年龄更大的孩子反而掉进缸里?为什么更小的司马光反而更沉着?这些问题让历史爱好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宋史·司马光传》只写“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却不提这个孩子的姓名?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陈振认为,这可能与古代修史的惯例有关。

因为“中国古代史书注重记载重要人物的事迹,普通人往往成为背景。”

但宋代学者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光(司马光)破瓮救儿,儿父乃县吏,后每遇光父皆拜谢。”

这里的“县吏”很可能就是上官尚光的父亲。在宋代,县吏属于基层公务员,社会地位不高,这可能是其子未被详细记载的原因。

总之,小编认为正史中未能记录上官尚光的原因,大概率就是因为其并不是有名之士,还够不到古代正规修书的门槛。

在今天的河南光山县上官岗村,村民大多姓上官,自称是上官尚光的后代。

村中老人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村头还有一座古亭的遗址,相传就是上官尚光修建的“感恩亭”。

而当地文史专家李曾道告诉记者:

“感恩亭在明清时期还经过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现在只留下一些石刻构件。”

现在光山县文管所保存着一块清代石碑,上面刻着“宋司马温公救友处”字样。

这块石碑原本立在感恩亭旁,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物证。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熟悉的故事时,发现了一个被忽略千年的教育话题:

被救的上官尚光及其家人,如何对待这场生死经历?

从修建感恩亭的行为来看,上官家族教导子孙要知恩图报。

这种教育显然取得了效果,上官尚光一生都在家乡传播司马光的事迹,让这个故事流传开来。

现代教育专家王立新指出:“司马光砸缸故事中,其实包含两个家庭教育典范:司马家的机智教育,和上官家的感恩教育。可惜后者被历史遗忘了。”

其中有趣的一个看法是武汉大学历史教授陈文新的看法。

他认为:“宋代人取名往往有特定含义。上官尚光名字中的‘光’,很可能就是为了纪念在光山县被救的经历。”

因此,在小编看来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展现了临危不乱的智慧,更因为它包含了一个温暖的感恩结局。

(注: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参考文献:

1. 清·杨殿梓《光山县志》,乾隆五十一年刊本

2. 《上官氏宗谱》,光山县上官岗村藏本,1923年续修

3. 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陈振《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5.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中华书局,1988年

6. 光山县文史资料第三辑《司马光与光山》,1985年

7. 王立新《中国传统家教智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8. 陈文新《中国人名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来源:历史沉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