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6日,本年度阿贝尔奖正式出炉,日本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特任教授柏原正树(Masaki Kashiwara)获此次殊荣。他的研究极具抽象性,他巧妙地融合了代数、几何与微分方程,并在其中建立了令人惊讶的联系。“首先,他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猜想——
在数学领域,有着三大最高奖项——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它们被业界称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2025年3月26日,本年度阿贝尔奖正式出炉,日本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特任教授柏原正树(Masaki Kashiwara)获此次殊荣。他的研究极具抽象性,他巧妙地融合了代数、几何与微分方程,并在其中建立了令人惊讶的联系。“首先,他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猜想——这些都是长期未解的难题,”阿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赫尔格·霍尔登(Helge Holden)表示,“其次,他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将此前看似无关的数学领域联系起来。这种突破总是让数学家感到惊喜。”
这并非柏原正树首次问鼎国际数学奖项。2018年,在巴西举行的第2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国际数学联盟宣布授予其“陈省身奖”。
那么,到目前为止,有多少位数学家问鼎过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他们都来自于哪些国家?他们的年龄分布如何?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哪些?本篇文章带你一一盘点。
阿贝尔奖
阿贝尔奖(Abel Prize)设立于2001年,为了纪念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挪威政府宣布设立此奖项,并拨款2亿挪威克朗作为启动资金。阿贝尔奖于2003年正式颁发,一年一度的奖项颁发给那些在数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每年有1-2位获奖者,且获奖者没有年龄的限制。
阿贝尔在五次方程和椭圆函数领域的研究远超时代,但因学术成果长期得不到认可而贫病交加,27岁不到就染上肺结核去世。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曾感叹:“阿贝尔所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自设立以来,共计29位数学家获得阿贝尔奖。美国数学家以16人折桂的成绩,包揽了该奖项的大半壁江山;法国数学家屈居其后,6次问鼎;英国数学家2度夺魁,而来自俄罗斯、匈牙利、瑞典、比利时,以及本年度首次获此殊荣的日本数学家各获其一。总体来看,美国和西欧的获奖者占据绝大部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前国际数学界的总体研究水平
由于阿贝尔奖是颁发给那些在数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奖项更像是一个“终身成就奖”,这也使得获奖的数学家都比较年长,最小年龄62岁,最大89岁,平均76岁,70余岁的获奖数学家占据了接近6成。
从阿贝尔奖获奖者的主要贡献领域来看,数论(8)、代数几何(6)、微分方程(6)、数学分析(5)和拓扑(5)位居前五位,而这些领域也反映了现代数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沃尔夫奖
沃尔夫奖(Wolf Prize)是由R.沃尔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成立的沃尔夫基金会于1976年设立的奖项,其宗旨是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每年颁发给来自世界各地为人类利益和人民之间友好关系作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艺术家。该奖项的科学类别包括医学、农业、数学、化学和物理学。艺术类别包括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
其中,沃尔夫数学奖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每年颁发给不超过3名数学家,年龄并无限制。
相对于阿贝尔奖,沃尔夫数学奖的获奖群体平均年龄则稍微“年轻”一些,虽然最年长的获奖者达91岁高龄,但也有人“年少有为”,49岁便已荣耀加身,获奖者平均“年仅”69岁。但总体上看,60-79岁的获奖数学家超过了80%,因此沃尔夫奖与阿贝尔奖一样,反映了数学家一生的研究贡献。
到目前为止,共计69名数学家获得了沃尔夫奖。而在获奖名单中,美国数学家依然以33人高居榜首,法国以10人位列其后,苏联、俄罗斯、日本各3人获奖,瑞典、西德、匈牙利各2人获奖,加拿大、阿根廷、比利时、意大利、芬兰、挪威也各有1人荣膺沃尔夫奖。总体来看,欧美学者在数学成就方面的综合实力非常强,而在亚洲,仅有日本问鼎过这项荣誉。
从获奖者的主要贡献领域来看,代数几何(15)、数学分析(13)、拓扑(12)、微分方程(11)、数论(9)位居前五。总体上看,沃尔夫奖与阿贝尔奖获奖者的研究领域完全重合,进一步印证了这些领域在当前数学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和关注度。
菲尔兹奖
最后,再来看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它的历史要悠久得多。菲尔兹奖应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设立,于1936年首次颁发。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发一次,在由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办的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举行颁奖仪式,每次授予2至4名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
菲尔兹本来要求该奖项不要以个人、国家或机构来命名,而用“国际奖金”的名义。但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们为了赞许和缅怀菲尔兹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他为促进数学事业的国际交流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致同意将该奖命名为菲尔兹奖。
有趣的是,这个年近90“高龄”的数学界最高荣誉,其颁奖对象要求在颁奖年份元旦前未满40岁,相较于阿贝尔奖和沃尔夫奖,菲尔兹奖更关注于“年少有为”的数学家,其平均获奖年龄还不到36岁。时间是宇宙赋予科学家最公平的财富,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在荣誉加身之后的数十年里,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1954年,法国数学家让·皮埃尔·塞尔创造了菲尔兹奖最年轻的记录:27岁。首届获奖者,美国的芬兰裔数学家拉尔斯·瓦莱里安·阿尔福斯,时年仅29岁。时光不负,两位分别于2000年和1981年再获沃尔夫奖。纵观菲尔兹奖获奖名单,11位获奖者在获得菲尔兹奖之后都获得了沃尔夫奖,另有2人获得阿贝尔奖。
近百年的菲尔兹奖覆盖了丰富的数学成就,在获奖的63人中,有对此前诸多猜想的证明和前辈理论的精细化乃至创立新的理论(41),展现出年轻数学家勇于挑战未解之谜、勇于开拓的精神,也同样包括微分方程(7)、代数几何(7)、拓扑(6)、数论(5)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截至2022年,世界上共有63位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在这个榜单上,美国和法国依然分别以20人和12人的成绩傲视群雄,英国数学家则有6人荣誉加身,俄罗斯及前苏联分别以5人和3人位列其后,日本同样有3位数学家跻身名单,澳大利亚、比利时、德国和意大利均有2人荣膺,奥地利、瑞典、乌克兰、新西兰、伊朗、以色列以各1人榜上有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和陶哲轩分别在1982年和2006年摘得菲尔兹奖,越南裔数学家吴宝珠也曾于2010年获得菲尔兹奖。可以看出,学术生涯早期的数学家与侧重终身成就的奖项获奖者国家分布相当,依然美、法遥遥领先,其他则主要来自欧洲,亚洲以日本为主。
总结
纵观三大奖项,菲尔兹奖因其评奖条件而普遍年轻化。而综合考虑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会发现获奖者最集中年龄为70-79岁,共44人,60-69岁年龄段次之,共35人,总计占比近80%。应该说,数学家们获得这两大奖项,是对他们一生功业的最后肯定。
再来看研究领域,除了菲尔兹奖的年轻数学家们更容易通过各种猜想的证明和新理论的诠释而获奖外,三大奖项的研究贡献领域主要集中在代数几何(29)、微分方程(24)、拓扑(23)、数论(22)和数学分析(21),这也代表了当前数学领域研究的主流。
从三大奖项获奖人数上看,美国以69位高居榜首,这不仅反映出美国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的优势,也与其当前领先的基础科研水平相印证。法国28人问鼎,虽与美国尚有显著差距,但相较于其他国家,已然是非常耀眼的成绩,无愧于其几个世纪以来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氛围和积淀。考虑到奖项设立的年代跨越苏俄,二者合计以15位占到了总体近一成。而曾以学术闻名的日本、英国、和以色列,分别有7人、6人、6人斩获殊荣。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和突破,也感受到了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可惜的是,尽管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和陶哲轩问鼎过菲尔兹奖,但迄今并没有中国籍的数学家,尤其是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成长的数学家获得过这三大数学奖项。
2025年年初,中国数学界传来一些好消息,无论是王虹破解挂谷猜想,还是邓煜逼近希尔伯特第六问题,都表现出中国数学家离这三大最高奖项近了一步。我们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有更多的中国数学家做出杰出成就,摘取这些荣誉,推动中国数学领域的繁荣发展,并进一步攀登更高的高峰。
来源:好学小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