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测算,2024年中国的首富榜,榜首是钟睒睒,财富总额大概3600亿。雷军在集团占股24%,那么只要小米的市值超过1.5万亿,就可以超越钟睒睒,对应每股60块港币左右。
从去年开始,我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雷军未来一定会当上中国首富。
我在好几个群都说过同样的话,这个判断,无关立场,完全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演。
当时测算,2024年中国的首富榜,榜首是钟睒睒,财富总额大概3600亿。雷军在集团占股24%,那么只要小米的市值超过1.5万亿,就可以超越钟睒睒,对应每股60块港币左右。
而我去年认为,小米的股价在两年内就有可能摸到60块,并于今年1月14日发文《小米集团,看到60》:
我看到小米汽车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马上会成为新势力第一品牌[加油]。
特斯拉一年销量是178万辆,同比还是负增长的,目前市值7万亿人民币。
小米只汽车业务一项,2025年能卖到30万-35万辆,两年内达到月销5万很轻松,销量正在快速爬升,两年以后给个1万亿市值不过分吧。
小米汽车目前两个最大的催化剂,YU7发布和SU7 ultra放量交付还没有真正落地。
再加上造车业务完全改变了品牌调性,相当于给手机、家电、IOT等所有其他品类施加了一个“辉煌光环”。也就是说,小米以后造手机,造家电,要么可以获得更多的品牌溢价,要么在同等价位下将拥有极致的性价比(至少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使手机、家电和IOT产品的销量大爆炸。
这几项,又值多少个亿?
所以我认为,两年内小米市值必破1.5万亿,雷军登顶首富顺理成章。
谁知事态的发展竟这么顺利[呲牙]。
小米的口碑像开了挂一样在社交媒体上快速裂变,关于小米和雷军的正面消息和短视频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带来了大批的自来水友军。
目前说小米是国内制造业的顶流IP,应该再没有任何疑问!
从1月开始,“不买小米汽车,争做小米股东”,“买小米股票,白赚一辆小米SU7”的meme开始发酵。
2月27日,小米股价短暂摸高到58.7块,好多媒体就迫不及待地发布了雷军登顶中国首富的消息。
当然了,雷军当首富,我们小股民也能跟着沾点儿光,他吃肉,咱喝汤[呲牙]。
我观察网上民意,大部分人是乐见他成为首富的。
大家的感受是,这么多年了,终于出现了一位制造业领域的人物登顶首富,终于带上了一点儿“科技”的气息,不再是搞房地产和卖水的了。
好多朋友都在晒小米持仓,有位同花顺论坛的老哥持仓7亿小米集团,利润是5亿,成本只有每股十几块。
小米的股东们在互发贺电,这种一团和气,没有攻击,没有谩骂,全都是感恩、祝福的友好氛围,堪比外网91。
恭喜大家[撒花][撒花][撒花]!
但股价毕竟来源于市场的交易,有涨就有跌,今天你做首富,明天就可能是他。
首富的title,很多时候真的是过眼云烟。
我们站在雷军的角度来看,他愿意做这个首富吗?
我觉得是一百个不愿意。
此人志存高远,心怀天地,一心做一番大事业,财富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意义已经不大,拥有1000亿和10000亿,只是数字的区别。
钱再多,能花掉的就那么点儿。对于雷军来说,还要亲自下车间,跑工厂,亲自开车上赛道,穿凡客衬衫体恤,每天要出镜,奢侈品什么的只敢拥有,绝对不敢在大庭广众穿出来的(于个人IP和品牌形象无益)。
雷军穿一件两千多块钱的皮夹克,都要被人拿放大镜审视,马上成为爆款。这种把人置于聚光灯下,7*24小时全量曝光的状态,为雷军和小米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可想而知要面对多大的压力。雷军去开个会,一颦一笑都要被媒体深度解读,换一般人早受不了。
再加上“首富”这个词,以这几年的互联网环境来看,天生带有“原罪”,容易被批斗为资本家的代表,和为富不仁等不好的词联系起来。首富钟睒睒在互联网上什么待遇?明眼人都能看在眼里吧。
这个title无形中又给了人巨大的压力,大众潜意识里会要求你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当首富对雷军这样的科技大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看看健林、家印、钟睒睒现在的处境就能窥见一二了。
但站在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如果雷军只想搞钱,那必然造不出优秀的产品。产品不行,销量不好,公司市值就上不去,那么个人财富也无从谈起。
再加上这笔财富是通过小米公司这样的,不卖高毛利产品的理念,纯靠走量,靠规模赚来的,就更加难能可贵。
我们普通人能从雷军身上学点儿什么呢?
首先是价值观的力量。
雷军坚信“性价比”的价值观,想要“科技平权”,让“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人民。”
这对很多收入不那么富裕的人,显然是件大好事儿。
我记得1999的手机出来前,一部能用的智能手机,随便要卖到四五千。小米刚推出的红米14C机型,只要499元,安兔兔跑分26万,能流畅运行微信、短视频及《王者荣耀》等中轻度游戏,深受三、四线城市用户、学生及老年人欢迎;雷军做空调前,空调的颜值一般,价位很高,远远达不到现在2300块就能买一台1.5匹一级能效空调的环境;还有很多关于充电宝、插线板、智能音箱、电池等数码产品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直到现在,小米做出了21万的性能轿跑,52万的极致性能超跑。
可以说,小米公司推出的每一件“性价比”向的产品,人民群众,尤其是底层的人民群众,或多或少都是受益的,这种价值观的普及,对于国家的意义不亚于精准扶贫。
所以我不理解,为什么互联网上这么多对于小米的攻击,尤其是很多中年人莫名其妙对小米的恶意,很多人明显是没有深度体验过哪怕一款产品,就开始喷。
即使是抱着一颗怜悯的心,让更多的穷人用上相对廉价、好用、靠谱的科技产品,即使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雷军和小米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吧[流泪]?
谦逊、低调、待人和善,不做面子工程,不做过多的品牌溢价,专注于把产品本身做好,专注于打造让大家买得起的科技产品。在雷军身上我们看到,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这种价值观,是有意义的。
另一个是勤奋的,脚踏实地的态度。
作为一个大老板,他要二次创业,甚至相当于第三次创业去造车,首先是摆正了自己的姿态,把司机辞退,开始自己开车;
他借同事的车来开,去了解、体验汽车这种产品,自称前后试驾了170多种车型;
他在55岁的高龄考取了赛车驾照,学习漂移,亲自下赛道,在赛道上把车开到了350时速;
为了学习汽车的知识,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笔记;
雷军自述造车初期,在70天内跑了十几个城市,完成了85场深度访谈,拜访了包括王传福、何小鹏、李斌在内的200多个造车行业专家。
我们想想在做股票投资的时候,能不能有雷军这种态度和精神,有这么高的工作和学习强度,我自认为是远远达不到的。
研究一个行业做十万以上的笔记,我可能只有在研究银行和创新药两个领域的时候做到了,因为这两个行业实在是太难,太复杂。其他行业和公司,大部分是浮皮潦草的看看完事儿,财务分析、杜邦分析全靠感觉,没有系统地开展过,没有形成可回溯的文字材料。
不过这有时候可能是天赋和体质的差异,有的人就是擅长在高压下高强度地连续工作,还能保持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
我干个三五天的还可以,干三五个月下来人都废了。
学吧,学无止境啊朋友们[流泪]。
另外还有一个感触是,做公司的股东,尤其是好公司的股东,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军儿这么拼死拼活地干,最后有好大一部分成果其实是被我们小股东渔利了,有时候还怪不好意思的。
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识别好的BOSS,好的公司管理层,好的企业经营模式,健康的财务数据,仅此而已。
来源:夏至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