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蔬菜到高端发动机,潍坊经济何以“不偏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07 2

摘要:在山东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宏大棋局中,潍坊,以“4321”的清晰发展坐标,在万亿之城的赛道上全速疾驰。当“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化作具象的发展动能,当敢闯敢拼的精气神融入每一个产业车间、每一片田间地头、每一座金融楼宇,潍坊不仅撑起了山东

潍水奔涌逐浪高

——潍坊以“4321”密码书写北方经济突围新篇

在山东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宏大棋局中,潍坊,以“4321”的清晰发展坐标,在万亿之城的赛道上全速疾驰。当“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化作具象的发展动能,当敢闯敢拼的精气神融入每一个产业车间、每一片田间地头、每一座金融楼宇,潍坊不仅撑起了山东第四大经济强市的硬核实力,更成为激活北方经济增长极的关键力量。从动力装备产业占据全国35%市场份额的“制造传奇”,到“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田园标杆”;从存贷款余额“双过万亿”的“金融活水”,到工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二的“产业脊梁”,这座“不偏科”的城市,正用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鲜活案例,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

“惟实励新”,这四个字刻在潍坊产业发展的基因里,也写在2024年那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上——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3.2亿元,1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悉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作为山东经济版图中仅次于青岛、济南、烟台的“第四极”,潍坊的“4”并非简单的位次标识,而是源于产业深耕的进阶底气,是脚踏实地与锐意创新碰撞出的发展动能。

走进潍坊的制造业园区,就知道“冠军企业之城”的名号绝非虚传。在潍柴动力的生产车间,智能机械臂精准完成发动机核心部件的组装,这条代表全球顶尖水平的生产线,支撑着企业在全球动力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潍坊拥有2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8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两项数据均位居全省首位。这些“隐形冠军”散布在高端化工、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有的专攻精密轴承,占据细分市场全球份额的20%;有的深耕特种电缆,成为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核心供应商。它们不追求“大而全”,却在“专而精”的赛道上做到极致,共同构筑起潍坊制造业的“护城河”。

其中,动力装备产业堪称潍坊制造的“王牌”。2024年,该产业实现营收超4500亿元,稳稳占据全国35%的市场份额,从重型汽车发动机到船舶动力系统,从工程机械核心部件到新能源动力总成,潍坊造的“心脏”正为全球工业设备提供强劲动能。潍柴集团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填补了国内重型商用车零排放动力的技术空白;盛瑞传动的8AT自动变速箱,打破国外企业垄断,成为自主品牌汽车的“标配”。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潍坊企业每年超千亿元的研发投入,是近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创新矩阵,更是“惟实励新”精神的生动实践——不迷信捷径,不畏惧难题,在技术攻坚的“无人区”里一步一个脚印地突破。

如果说制造业是潍坊经济的“筋骨”,那么现代农业便是这座城市的“血脉”。2024年,潍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58.7亿元,“现代农业第一”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在寿光市的智能温室大棚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供给养分,这里产出的蔬菜不仅供应全国200多个城市,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量突破千万吨。“寿光模式”早已超越了传统农业的范畴,成为集育种、种植、加工、物流、电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标杆,仅蔬菜种业一项,年研发投入就超5亿元,自主培育的品种市场占有率达30%,打破了“洋种子”的垄断。

诸城的现代农业则走出了另一条路径。在这里,一头生猪催生出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链,从饲料研发、规模养殖,到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再到生物制药、有机肥生产,实现了“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增值。“诸城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不仅能获得养殖收益,还能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2024年当地农户通过产业链实现人均增收超2万元。如今,潍坊已形成粮食、蔬菜、畜牧、果品、花卉5个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全国农业版图上的事实。

从制造业的“精耕细作”到农业的“全链升级”,潍坊的“4”字进阶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捷径”,只有“惟实励新”的坚守——认准产业方向便深耕到底,遇到技术瓶颈便全力突破,最终在实体经济的沃土上,种出了枝繁叶茂的“产业大树”。

“3”的活力:

开放包容激活金融春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而开放则是激活血液流动的“阀门”。潍坊以“开放包容”的发展格局,在金融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24年,全市存款余额达15022.6亿元,贷款余额11850.2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实现存贷款余额“双过万亿”的地级市。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潍坊打破地域壁垒、链接全球资源的魄力,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包容心态,更是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智慧。

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为一家光伏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通过区块链技术,原本需要3天的流程缩短至2小时,企业不仅节省了汇兑成本,还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2024年,潍坊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800亿元,同比增长25%,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潍坊主动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努力。从与上海自贸区开展金融合作,到加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联盟,潍坊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搭建平台,让本地企业能便捷地使用全球金融资源。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潍坊金融开放的两大关键词。2024年初春,潍坊招商团队奔赴京津冀,举办双招双引推介会,现场与12家银行、8家基金公司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超500亿元,重点支持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项目;盛夏时节,长三角头部企业考察行走进上海、苏州,潍坊与多家股权投资机构共建产业基金,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注入资本动力;金秋十月,跨国公司合作对接会在潍坊召开,30个国家的150家企业、60家金融机构齐聚一堂,达成合作项目47个,涉及跨境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多个领域。这些高频次的“走出去、请进来”,让潍坊的金融市场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与全球资本紧密相连。

对中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曾是制约发展的“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潍坊以“包容”的心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毛细血管”。在潍坊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无感授信”平台已为超10万家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企业无需提交纸质材料,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获得最高500万元的信用贷款。2024年,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800亿元,同比增长30%,贷款利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一家生产智能传感器的小微企业负责人感慨:“以前跑银行半个月贷不到款,现在手机上点一点,3天就到账了,有了资金支持,我们才能放心投入研发。”

潍坊的金融活力,还体现在对新兴产业的包容与支持上。在歌尔股份的VR产业园里,一条全新的元宇宙硬件生产线正在调试,这条生产线的背后,是潍坊银行提供的2亿元“未来产业贷”。为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潍坊设立了200亿元的新兴产业基金,采用“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的模式,既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支持,又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2024年,全市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带动歌尔VR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0%,潍柴氢燃料电池、天瑞重工磁悬浮动力等项目也在金融支持下快速落地。

开放包容的心态,让潍坊的金融市场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生态。在这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银行各展所长,私募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机构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200余家,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当金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资本游戏,而是俯身向下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当城市不再以“地域”为边界,而是以“开放”为桥梁链接全球资源,潍坊的“3”字金融活力,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压舱石”,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在山东工业版图中,潍坊以全省第二的工业规模,书写着“自信图强”的担当——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2万亿元,制造业总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潍坊对制造业的坚守,是与强者竞逐的勇气,更是向产业高端突破的决心。

走进潍柴青岛智慧重工园区,全球首台氢燃料重型卡车正在进行路试。这款卡车不仅零排放,还能实现能量回收,续航里程达600公里,性能远超传统燃油卡车。这个总投资超200亿元的项目,是潍柴集团跨市产业融合的典范——研发团队来自潍坊总部,生产基地落户青岛,供应链覆盖山东半岛多个城市,形成了“研发在潍坊、制造在半岛、市场在全球”的产业格局。2024年,潍柴集团营收突破3000亿元,其中跨市合作项目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产值,不仅壮大了自身规模,还带动了周边城市的配套产业发展。

歌尔股份的发展轨迹,同样是潍坊工业“自信图强”的缩影。从一家小型电子元器件企业,到全球VR/AR领域的“隐形冠军”,歌尔用了20年时间。2024年,歌尔全球研发总部在潍坊落成,这里聚集了5000余名研发人员,每年研发投入超80亿元,主导制定了多项VR/AR行业标准。在歌尔的生产车间,每10秒就能下线一台VR一体机,全球每两台VR设备中,就有一台来自歌尔。如今,歌尔不仅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还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智能硬件,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2025年,歌尔与潍柴、弘润石化、鲁花集团、诸城外贸一同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企业的营收总和突破5000亿元,成为潍坊工业的“顶梁柱”。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能体现潍坊工业的“担当”。在弘润石化的生产厂区,原本以炼化为主的生产线,如今已转型为“炼化+新材料”的综合产业基地。通过引进全球领先的技术,弘润石化将原油加工的副产品转化为高端聚烯烃、碳纤维等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附加值提升了10倍以上。2024年,弘润石化营收突破800亿元,其中新材料业务占比达30%,成为传统化工企业转型的标杆。在潍坊,像弘润石化这样的传统企业不在少数,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2%,传统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跨市产业融合,是潍坊工业放大“第二”优势的关键。作为连接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潍坊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与周边城市共建产业联盟。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潍坊联合青岛、烟台的企业成立“胶东经济圈机器人产业联盟”,潍坊提供核心零部件,青岛负责整机装配,烟台主攻市场推广,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2024年联盟产值突破200亿元。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海尔卡奥斯平台与潍坊200余家企业合作,打造了“工赋百景”示范项目,其中潍柴的“智能工厂”、歌尔的“柔性生产线”成为全省标杆,通过平台赋能,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能耗降低15%。

从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的“协同作战”,从传统产业的“浴火重生”到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潍坊的工业用“第二”的规模,扛起了“第一”的担当——不仅要做山东工业的“脊梁”,更要成为北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样板”,而这份担当的底气,正是源于“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不满足于现有成绩,敢于与强者比高低;不畏惧转型阵痛,勇于向高端要未来。

“1”的标杆:

崇文尚德传递民生温度

“崇文尚德”,这是潍坊刻在城市骨子里的基因。在农业发展的赛道上,潍坊不仅追求“山东第一”的规模与效益,更以民生为底色,将农业发展与百姓福祉紧密相连,让“第一”的标杆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2024年,潍坊农业发展水平继续领跑山东,蔬菜产销量、盆栽花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而更令人称道的是,这座农业强市用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城乡均衡的“减压阀”、特色产业的“增收链”,诠释了“崇文尚德”的民生内涵。

粮食安全是民生之本。在昌邑市的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小麦长势喜人,田埂上的智能灌溉系统正根据土壤墒情自动喷水。2024年,潍坊粮食播种面积达1000万亩,总产量突破500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连续四年增长。为了守护好“粮袋子”,潍坊每年投入超2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5%,配套建设了3000余座小型水利设施,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在种业方面,潍坊培育的“济麦44”“山农28”等小麦品种,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不仅在本地推广,还在河南、河北等省份种植,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潍坊用持续增长的粮食产量,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贡献了“潍坊力量”。

城乡均衡是民生之要。2024年,潍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潍坊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不懈追求。在青州市弥河镇,原本偏远的乡村因为发展花卉产业焕发新生,当地农户通过种植蝴蝶兰、红掌等高档花卉,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不少村民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生活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城市居民。潍坊的做法,是让农村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在每个县区都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寿光的蔬菜、诸城的畜牧、青州的花卉、安丘的大姜、昌乐的西瓜,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2024年,潍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民生福祉是民生之基。在潍坊,农业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城区的“农超对接”超市里,来自寿光的新鲜蔬菜价格比市场价低15%,这得益于潍坊构建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市建成500余个产地批发市场、30个大型冷链物流中心,蔬菜从采摘到上市的时间缩短至6小时,既保证了新鲜度,又降低了流通成本。为了让低收入群体也能吃上平价菜,潍坊还设立了100个“惠民蔬菜专柜”,对低保户、特困人员实行价格补贴,2024年累计补贴超2000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潍坊还注重“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重。依托“崇文尚德”的文化传统,潍坊在农村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建设了10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文化滋养乡风文明。在临朐县,当地通过“乡村儒学”课堂,邀请专家学者为村民讲授传统文化,培养良好家风;在高密市,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走进乡村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发展理念,让潍坊的农村不仅有产业的“富”,更有文化的“美”。

从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到缩小城乡差距的“努力”,再到惠及百姓生活的“细节”,潍坊农业的“1”字标杆,早已超越了“规模第一”的范畴,成为“民生至上”的生动写照。“崇文尚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农业发展每一个环节的温度——让农民增收,让市民受益,让城乡共富,这才是农业强市最动人的底色。

实干为笔:

拼劲融入血脉,逐梦万亿之城

潍坊的“4321”发展密码,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实干拼出来的。从春节后第一时间召开“项目招引攻坚大会”,到全年高频次奔赴全国各地对接资源;从连续多年迭代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到专项清理上千项违规政策保障公平竞争,潍坊的拼劲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推动发展的“隐形引擎”。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潍坊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2024年,潍坊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推出100条改革举措,从“审批简化”到“服务优化”,从“政策兑现”到“权益保护”,全方位提升企业获得感。在潍坊市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受理”窗口实现了“企业开办1小时办结”“项目审批3天落地”,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的手续,如今在一个窗口就能完成。一家刚落户潍坊的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说:“从签订协议到开工建设,只用了15天,政府还安排了‘项目管家’全程帮办,让我们能专心搞生产。”

为了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潍坊开展了“违规政策清理专项行动”,对过去出台的各类产业扶持、市场准入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清理废除了1200余项不合理条款,杜绝“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现象。同时,建立“企业投诉直通车”平台,企业遇到的难题可直接向市级部门反映,2024年平台受理投诉1500余件,办结率达98%,为企业挽回损失超亿元。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让潍坊的营商环境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

项目招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潍坊的招商团队用“踏破铁鞋”的拼劲,为城市带回了一个个优质项目。2024年春节假期刚过,潍坊就组建了20支专业招商队伍,市委书记刘运、市长刘建军分别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点对点”招商。在深圳的一场招商推介会上,潍坊招商团队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连续对接12家企业,最终与3家新能源企业达成合作,总投资超100亿元。这样的场景,在潍坊招商团队的日常工作中早已是常态——全年外出招商超500批次,举办各类推介会80余场,签约项目600余个,到位资金超3000亿元,其中过百亿元项目12个,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走出去”招商,潍坊还注重“筑巢引凤”,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吸引高端资源集聚。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农业为主题的国家级开放平台,2024年吸引了20家跨国农业企业入驻,落地农业科技项目50余个,成为全球农业技术交流的“桥头堡”;潍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日韩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日韩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150亿元。这些平台的建设,让潍坊不仅能“引来商”,更能“留住商”“育好商”。

在潍坊,“拼”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状态,更是企业、市民的共同行动。在歌尔股份的研发中心,科研人员经常通宵达旦地攻关技术难题;在寿光的蔬菜大棚里,农户凌晨3点就开始采摘,只为让蔬菜能赶上早班的物流车;在潍柴的生产车间,工人师傅们主动钻研技术,每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超万条,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这种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拼劲”,让潍坊在万亿之城的赛道上不断加速——2024年GDP突破8200亿元,距离万亿目标仅一步之遥,按照当前的增长势头,预计2026年即可实现“万亿之城”的梦想。

当潍坊的“4321”密码与城市精神深度融合,当实干拼劲成为全民共识,这座城市的发展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山东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潍坊正以“中部突破”的姿态,连接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在北方经济增长极的建设中,潍坊正以“制造业+农业”的双优势,填补北方经济“重化工、轻消费”的短板,为北方经济突围提供“潍坊方案”。

潍水奔涌,不舍昼夜;潍坊逐梦,步履不停。这座“不偏科”的城市,用“4321”的发展密码,书写着实体经济的坚守与创新,传递着开放包容的胸怀与担当,诠释着民生至上的温度与责任。未来,当“万亿之城”的目标实现,当山东万亿之城数量追平珠三角,潍坊必将在北方经济振兴的画卷中,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审:杨柳青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来源:新派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