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生素B12,说起来不贵,药店几块钱一瓶,网上买更便宜。但偏偏因为“太便宜”,很多人根本没放在心上。可它一旦缺了,问题比你想的严重得多——不是今天没精神、明天犯困那么简单,而是慢慢失眠、记忆差、手脚麻、走路飘,甚至抑郁、痴呆、贫血、病变,悄悄找上门。
维生素B12,说起来不贵,药店几块钱一瓶,网上买更便宜。但偏偏因为“太便宜”,很多人根本没放在心上。可它一旦缺了,问题比你想的严重得多——不是今天没精神、明天犯困那么简单,而是慢慢失眠、记忆差、手脚麻、走路飘,甚至抑郁、痴呆、贫血、病变,悄悄找上门。
这不是吓唬你。维生素B12缺乏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老年人、素食者、胃肠手术患者、长期服药的人群中,比例远比想象的高。而最让人痛心的,是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磨损了神经系统”,想补回来,没那么简单了。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讲太多“道理”,只想帮你看清楚:哪些人必须警惕B12缺乏?早期的信号有哪些?怎么科学补?别让“一个几块钱的补救”,最后演变成“几十万的治疗”。
先说句狠的:一旦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维生素B12的补充是“止损”,不是“逆转”。
老年人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很多老年人一开始只是“走路不稳”,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骨头老了,其实根子在神经。维生素B12是维持神经髓鞘完整性的关键营养,一旦缺乏,神经信号传导就出错,手脚麻木、步态不稳、反应迟钝,都可能是它的锅。
有位70岁的王阿姨,半年内连续三次摔倒,家人以为她中风,送到医院做了核磁共振、脑CT,结果啥也没查出来,后来神经内科医生一句话点醒:“查个维生素B12水平看看。”果然,严重缺乏。
研究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人中,约有24%存在维生素B12水平偏低,但真正被发现的不到一半。因为大多数人没症状,或者症状像别的病,容易被误诊。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出现“脚底像踩棉花”、“走路像漂着”、“手指麻但摸着不疼”这些情况,别再拖,查一下B12吧,别让病情悄悄恶化。
素食者是第二类“高危人群”。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里没有。长期吃素、尤其是不吃蛋奶的纯素人群,B12缺乏几乎是必然。
你可能会说:“我身体挺好的,哪有事?”但这就是维生素B12的隐秘之处——它在体内的储备可以撑3到5年,一旦耗尽,才会突然“崩盘”。有研究指出,长期素食者中,B12缺乏的比例高达62%,而且症状往往以情绪波动、注意力下降、舌头发红发痛为最先出现。
维生素B12在体内参与甲基化反应,是合成神经递质的重要原料。简单说,它就像是大脑的“润滑剂”。缺了它,脑子开始“卡顿”,情绪也跟着“失控”。
如果你是素食者,哪怕现在没有症状,也建议每年查一次血B12水平,必要时定期补充维生素B12片剂或含片。
第三类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做过胃肠道手术的人,尤其是做过胃切除、胃旁路、回肠切除等手术的朋友。
维生素B12的吸收,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流程。它需要胃里的“内因子”与食物中的B12结合,再在回肠被吸收。而一旦胃被部分或全部切除,或者回肠段出了问题,B12就吸收不了。
有个表弟,三年前因为胃癌做了部分胃切除,术后恢复得还行。但最近总说“脑子不好使”、“睡眠浅”、“头发掉得厉害”。一查,B12低到只有正常值的一半。
医学研究明确指出,胃手术后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内,B12水平会迅速下降,如果没有规范补充,神经系统并发症会逐步显现。
所以提醒所有做过胃肠手术的朋友,术后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要长期监测B12水平,定期打针或口服补充,这不是可选项,而是标准流程。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也容易忽略维生素B12的耗损。最典型的是二甲双胍,这是许多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在吃的药。它在控糖方面很有效,但也被证实会干扰维生素B12的吸收。
2021年发表于《中国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约有27%出现维生素B12水平下降,部分甚至发展为周围病变。
还有一些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人,也要小心。这类药常用于胃酸过多、胃食管反流的治疗,会抑制胃酸分泌,影响B12释放与吸收。
如果你正在服用这类药物,尤其已经超过一年,建议定期查血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加用维生素B12补充剂。维生素B12缺乏的“伪装能力”特别强。很多时候,它不会以“贫血”打头阵,而是先从神经系统下手。你可能觉得自己压力大、睡不好、记性差,其实是身体在悄悄报警。
有些人会出现舌头红肿、口腔溃疡反复、舌苔变薄,这些也是B12缺乏的信号。因为B12参与DNA合成,口腔黏膜细胞更新受限,就会“掉链子”。
还有人会出现皮肤发黄,但黄得不是“肝病式”的黄,而是轻微的“柠檬色”——这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一种表现,说明红细胞合成出问题了。
如果你总觉得身体“说不清哪里不舒服”,又查不出个所以然,不妨看看B12这条线,可能它才是幕后“真凶”。维生素B12的补充,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关键在于是否缺乏、缺得多严重、吸收功能是否正常。
轻度缺乏、吸收功能正常的人,可以通过口服维生素B12含片或片剂补充,每日量在500-1000微克之间即可。注意,维生素B12的口服吸收率不高,但剂量足够就能弥补。
如果是中重度缺乏,尤其已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建议直接肌肉注射B12制剂,通常是每周一次,连续4-6周,再视情况调整为每月维持一次。
素食者、老年人、胃手术患者、长期服药者,建议定期补充,无需等到“缺了再补”,可以直接作为“维持治疗”。维生素B12基本无毒副作用,长期补充安全性高。
别小看维生素B12这种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小分子,它是神经、造血、大脑、情绪的幕后推手。它不是“高级补品”,但在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
它便宜,不代表它不重要。它不起眼,不代表它没价值
。像老王那样走路走偏了,像表弟那样脑子变钝了,像阿姨那样老摔跤了……这些症状一旦发生,可能不是“年纪”,而是“神经”。而病变这个事,一旦错过早期,后悔都来不及。所以啊,这几类人,别等出问题才补,一粒小药、几块钱的事,值得你每年认真对待一次。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的神经系统表现及防治对策[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3):175-179.
[2]王晓东.二甲双胍致维生素B12缺乏机制及临床对策[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4):241-244.
[3]张宏伟.素食人群维生素B12缺乏现状与补充策略[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2):112-118.
来源:张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