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红博士站上APASL 2025 BEIJ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APASL青年研究者奖)的领奖台时,她手中承载的不仅是专家对她的认可,更是一把破解肝纤维化逆转奥秘的“基因钥匙”。她和团队在肝病领
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红博士站上APASL 2025 BEIJ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APASL青年研究者奖)的领奖台时,她手中承载的不仅是专家对她的认可,更是一把破解肝纤维化逆转奥秘的“基因钥匙”。她和团队在肝病领域掀起了一场“基因潮汐”——通过追踪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转录组动态,首次锁定9个关键基因标志物,这些基因如同潮水般在治疗中快速退去,为纤维化逆转提供了全新靶点。
这份认可背后,是她和团队经年累月的坚守。从细胞层面的机制研究,到临床数据的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在实验室的方寸之间,以数据为尺,以耐心为刃,为肝病研究开拓更坚实的证据链。
肝纤维化的主要治疗手段是病因控制,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即使患者接受有效病因治疗,仍有40%的病例难以实现纤维化逆转,甚至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亟需探究抗病毒治疗后纤维化不逆转的机制,并寻找有效的诊断标志物与治疗靶点。
李红对临床肝穿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这些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1.5年、5年时进行了三次连续肝穿。通过测序,探索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转录组的动态变化。研究显示,相较于未逆转组,纤维化逆转患者中存在9个基因标志物(CCNA2、CDC20、ECT2、EZH2、MAD2L1、MCM6、NUSAP1、RACGAP1和RRM2),其特征为基线时高表达,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快速恢复。经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团队发现小分子药物睾酮可有效抑制这些基因表达。在HBV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该药物虽不影响纤维化进展,但显著阻碍其逆转,进一步验证了患者队列中的发现。该研究为优化肝纤维化患者人群分层、精准预后评估及提高逆转率提供了新靶点与策略。
研究中,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寻找能同时靶向这9个基因的药物。通过整合多个公共数据库的网络药理学方案,最终筛选出可干预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小分子化合物。
李红坦言,得知自己获得APASL 2025 BEIJING 青年研究者奖时既惊喜又难以置信。她认为,此次APASL的认可不仅是对其个人的激励,更是对其团队在肝纤维化逆转机制研究价值的肯定。她表示,该奖项不仅是荣誉,更坚定了团队深耕转化医学的决心——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解决方案。同时,她希望通过这一奖项激励更多青年学者关注慢性肝病机制研究,以探索精神推动学科持续发展。
李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肝纤维化逆转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
来源:老王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