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象的中美决战,还未开始,可能就已结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23:37 1

摘要:2015年成了中美博弈里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年份。那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像是开了闸的水库,一下子就少了差不多1万亿美元,从原来的近4万亿掉到了3万亿出头与此同时,股市那边更是乱成了一锅粥,股灾接连上演。6月到7月,沪深两市像是坐上了过山车,上证指数从5100多点的

2015年:金融战的高危时刻

2015年成了中美博弈里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年份。那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像是开了闸的水库,一下子就少了差不多1万亿美元,从原来的近4万亿掉到了3万亿出头与此同时,股市那边更是乱成了一锅粥,股灾接连上演。6月到7月,沪深两市像是坐上了过山车,上证指数从5100多点的高位一路狂泻,最低跌到2800多点,市值蒸发了几十万亿人民币。

为了稳住这岌岌可危的局面,国家层面迅速出手,证金公司被推到了前台,成了救市的主力军。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了21家国内顶尖券商,组成了一个救市团队,资金规模号称高达千亿级别。

7月初,这些券商集体表态,出资不低于1200亿元用于购买蓝筹股ETF,还承诺上证指数在4500点以下不减持手里的股票。可现实却没那么配合,救市资金投进去像是石沉大海,股市还是止不住地下滑,千股跌停的惨状接连几天都没能扭转。

到了7月中旬,情况还是没见好转,公安部直接介入,发布了一则重磅公告,宣布全国公安机关要依法打击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还联合证监会展开调查,查出了一批利用程序化交易和虚假申报放大市场波动的案例,甚至有机构因为涉嫌操纵股价被立案。到了8月,做空的气焰被压下去不少,股市总算喘了一口气,上证指数慢慢回稳到3000点上方。

就在这金融市场风雨飘摇的时候,美国那边似乎嗅到了机会。2015年正值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关键阶段,中国刚在2014年推出了沪港通,试图让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一些。可有人借着这个势头,提出了更激进的主张,要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把资本账户彻底放开。

这想法听起来挺美,国际化嘛,谁不想让自己的货币跟美元一样全球通行。可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简单,当时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没强到能跟美元正面硬刚的地步。外汇储备虽然多,但面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果真按这路子走,等于自己还没练好进攻的本事,就先把家里的大门拆了,让对手长驱直入。

美国自然乐见其成,因为一旦中国金融防火墙没了,美元就能趁虚而入。2015年那会儿,美联储已经开始酝酿加息,美元升值的预期让全球资金蠢蠢欲动。如果中国放开资本账户,那些热钱很可能裹挟着做空力量直扑人民币,金融体系说不定瞬间就崩了。

关键时刻,中国高层果断踩了刹车。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计划被叫停,资本管制重新收紧,外汇管理部门加大了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力度。央行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严格审核外汇交易,防止大规模资本外流。外汇储备的下降速度逐渐放缓,到2016年基本稳住了阵脚。

金融战失利,美国转向新战场

到了2017年前后,中国的金融体系总算稳住了阵脚,熬过了前几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风波,美国想通过金融战一把“收割”中国的战略目标基本上是没戏了。美国那边当然不甘心,美元在2016年底到2017年初迎来了加息周期,美联储连续三次上调基准利率,从0.5%-0.75%一路抬到了1.25%-1.5%。美元指数蹭蹭上涨,最高摸到了103以上,全球资金都开始往美国回流。

这种情况下,美元升值确实给美国带来了一些战术性的好处,比如吸引了部分热钱,压得其他货币有点喘不过气。人民币也跟着承压,2017年上半年对美元汇率从6.9左右一度跌破了7,不过中国这边硬是没松口,央行通过外汇市场操作和离岸市场干预,把汇率稳在了6.8到6.9的区间。中国死守阵地,资本账户的门就是不开,美国的战略目标压根没法实现。

为什么美国这么费劲也拿不下来?除了中国自己的硬扛,还有美国内部的问题拖了后腿。那几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已经高得吓人,2017年联邦债务总额突破了2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超过100%。

经济上,制造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好多工厂早就搬到了海外,国内就业靠服务业和金融业撑着。这种亏空状态下,美国光靠美元升值的短期收益,根本填不上窟窿,更别提扭转跟中国博弈的大局了。眼看着金融战这条路走不通,美国和西方盟友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更硬核的领域——工业和科技。

2018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全面收紧,先是对中兴通讯下手,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芯片和软件,直接让中兴停摆了好几个月。紧接着,华为也被盯上,2019年被列入实体清单,美国公司被要求断供关键技术,连谷歌的安卓系统授权都被掐断。

不仅如此,美国还拉着盟友一起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纷纷跟进,限制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出口。这些招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命脉,尤其是半导体、5G、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

工业自立:中国的逆袭底牌

面对美西方的封锁,中国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条硬碰硬的路子——全面推进国产替代。2014年成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到2019年二期募资超过2000亿元,重点投向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中芯国际成了国产芯片的领头羊,虽然技术跟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14纳米制程在2020年已经量产,28纳米也全面铺开。

2018年,美国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工业品首当其冲,机械设备、电子元件都上了清单。中国这边没坐以待毙,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这些过去依赖进口的装备,国产化进程被按下了快进键。拿机床来说,沈阳机床和大连光洋这些企业开始攻关五轴联动技术,到2020年已经能批量生产,虽然精度和稳定性还比不上德国、日本,但至少能顶上用了。

原材料这边也不甘示弱,稀土元素是中国的老优势,美国封锁一狠,中国就收紧稀土出口,2020年出口量比前一年少了20%以上,反过来逼着美国自己去找替代方案。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重中之重,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在被断供前已经做到5G芯片全球领先,2020年Mate 40系列发布时,搭载的麒麟9000让外界看到中国在高端芯片设计上的实力。

美国这边,去工业化的苗头早就冒出来了,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的25%一路滑到2019年的11%,底特律那样的工业重镇变成了“锈带”,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经济只能靠农业、采矿和服务业撑着。

2019年,美国农产品出口值达到1380亿美元,采矿业也靠页岩油气撑场面,可这些东西能赚多少钱呢?服务业的金融、科技巨头虽然来钱快,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却越来越明显。阿根廷的例子摆在那儿,20世纪初还是世界前十的经济体,结果靠卖牛肉和挖矿,慢慢从发达国家掉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队伍里。

话语权与“精神美国人”的暗战

除了硬碰硬的工业较量,美国手里还攥着两张软实力王牌:远程养殖技术和话语霸权。这“养殖技术”不是真的种田,而是通过文化输出和舆论操控,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出一批“精神美国人”——这些人认同西方的价值观,甚至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帮着美国说话,哪怕这会削弱自己国家的利益。

2016年美国大选时,推特上每天有超过5000万条政治相关推文,影响力直接辐射到世界各地。中国这边,2019年抖音国际版TikTok火遍全球,可没过多久,美国就以国家安全为由下手,2020年8月特朗普签发行政令,要求字节跳动剥离TikTok美国业务,不然就禁掉。

美国的新闻机构,像CNN、BBC这些,全球收视率常年霸榜,2019年CNN国际频道的覆盖范围超过2亿户人家,每天滚动播报的新闻能左右不少国家的舆论风向。

2018年,美国通过《外国代理人登记法》升级版,加强对外国NGO的审查,可自己却在全球资助了无数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这些机构,每年拿几千万美元去搞培训、资助活动,培养认同西方理念的群体。

2020年,美国国务院公开数据显示,这类项目在东亚地区的投入超过5000万美元,目标就是扩大影响力。中国这边也不是没招,2017年出台《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限制外国NGO的活动范围,2020年又把网络监管提上日程,清理了一批违规境外账号,可要彻底扭转话语权劣势,还得下更多功夫。

甚至可以说,真正的决战并不一定是在中美之间直接发生的,更多的挑战来自我们和那些“精神美国人”之间。如果我们把中美之间的热战看作是最终决战的表现,那么这种想法可能会让我们错过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决战不在战场上,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舆论、文化和观念的较量中。

参考资料:[1]吴泽林.中美冲突是否必然——美国学者的视角[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4,16(1):1-5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