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拆我的发动机,我可以选择不买你的波音!美媒:中国没得选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23:40 2

摘要:2025年3月,大韩航空敲定了一笔价值327亿美元的超级订单,向美国波音公司采购飞机,同时搭配GE航空的发动机。业内人士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了航空发动机这个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领域。

航空发动机:工业皇冠上的博弈

2025年3月,大韩航空敲定了一笔价值327亿美元的超级订单,向美国波音公司采购飞机,同时搭配GE航空的发动机。业内人士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了航空发动机这个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领域。

订单里具体包含了20架波音777-9和20架787-10,这些飞机的动力心脏分别是GE航空的GE9X和GEnx发动机。这笔交易表面上风平浪静,但细看之下,却藏着中美欧航空产业链之间一场微妙的博弈。美国政府这边挥舞着关税大棒,试图在贸易和技术上给对手施压,而中国航空人则用实际行动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你要是敢拆我的发动机,我就完全可以选择不买你的波音飞机。

时间得倒回五年前,也就是2020年,那时候全球疫情正闹得不可开交,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大家习惯叫它罗罗)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这家有着118年历史的老牌航发巨头,曾经为波音747、767这些经典机型提供过动力心脏,可谓是航空界的传奇。可疫情一来,航空业几乎停摆,罗罗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他们的财务报表上赫然写着179.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董事会上下都捏了一把汗。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商飞找上门来,提出了一个合作建议:希望罗罗能为C919大飞机研发配套发动机。这对罗罗来说本是个翻身的好机会,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谁不想分一杯羹?可没想到,罗罗的CEO沃伦·伊斯特在董事会上直接拍了桌子,明确放话:“就算公司破产,也绝不会向中国转让核心技术!”

中国商飞想要通过引进成熟航发技术来加速C919项目的想法泡了汤,而罗罗这边也彻底关上了通往中国市场的大门。沃伦·伊斯特的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这是保护技术机密的高瞻远瞩,也有人认为这是在自断后路。

到了2023年,疫情的影响还没完全散去,罗罗的财务状况依然吃紧,裁员成了不得不迈出的一步。那一年,他们一口气裁掉了9000名员工,几乎占了全球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更狠的是,为了筹钱填补窟窿,罗罗还把电动航空业务给卖了。

罗罗的“铁幕”与代价

早在1970年代,这家英国航发巨头就曾因技术封锁和研发困境付出沉重代价。当时,罗罗倾力研发RB211发动机,希望以此打入美国市场,为波音747等大型客机提供动力。研发过程中资金链断裂,技术难题频发,导致项目严重超支。1971年,罗罗不得不宣布破产重组,英国政府紧急出手接管,才保住了这家百年企业。

重组过程中,罗罗被迫剥离了旗下赫赫有名的汽车业务——劳斯莱斯和宾利品牌被分割出去,公司从此与豪华汽车制造业分道扬镳。这次危机虽然让罗罗元气大伤,却也逼着它把所有资源集中到航空发动机领域。经过多年调整,RB211系列逐渐站稳脚跟,尤其是RB211-535E4型号,凭借出色的可靠性和效率,成为波音757和图-204等机型的动力支柱,直到今天仍在服役。

历史的经验似乎并未让罗罗在2020年做出更灵活的选择。为了筹集资金,罗罗还出售了电动航空业务,这块原本被视为未来增长点的资产,最终以低价转手。出售完成后,罗罗的业务版图进一步萎缩,核心竞争力集中在传统航发领域,而面对中国这个年交付量已超千架飞机的庞大市场,罗罗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

中国航发的逆风突围

就在罗罗选择退守之时,中国航空人在技术封锁的重压下开启了一场逆风突围的征程。C919大飞机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飞曾寄希望于国际合作来解决发动机难题。2010年,CFM国际——由美国GE航空和法国赛峰集团合资成立的公司——承诺为C919提供LEAP-1C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以高效和低排放著称,被视为C919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合作并未如预期般顺利。由于技术壁垒和出口限制,LEAP-1C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甚至一度让C919的试飞计划面临停滞。面对这种被动局面,中国商飞没有坐等,而是迅速调整策略,转向与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携手合作,加速推进国产化动力系统的研发。

2024年7月,美国《航空周刊》刊发报道,称中国试飞员在一架C919上成功完成了国产动力系统的测试飞行,时间比外界预期足足提前了18个月。这个国产动力系统的核心,来自黎明发动机公司总设计师尹泽勇带领的团队。

他们攻克的“高压涡轮气膜冷却技术”,曾是GE和普惠严守的“最高机密”。这项技术通过在涡轮叶片表面形成一层冷却气膜,大幅提升了发动机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耐久性。如今,这项技术在中国航发AEF3500验证机上实现工程化应用,标志着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AEF3500的测试数据表明,它的推力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耐高温材料的运用也让其寿命显著延长。

中俄联合研发的PD-14发动机在2024年正式装配到第100架C919上。这款发动机采用了单晶叶片和3D打印燃烧室,燃油效率比LEAP-1C提升8%,维护周期延长40%。更重要的是,其控制系统完全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发一体化架构,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PD-14的成功首飞,让C919的交付进度得以提速,也为中国航发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话语权。

波音的订单与“技术反哺”

再来看波音,大韩航空订单中20架波音777-9和20架787-10,这些飞机的动力系统全部来自GE航空,分别搭载GE9X和GEnx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以高推力和低油耗著称,尤其是GE9X,作为全球推力最大的商用发动机之一,曾在波音777X的试飞中创下134300磅的推力记录。大韩航空的选择让波音和GE的合作再次站上风口浪尖,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航空工业的一次胜利。

时间倒回2024年7月,一架美国航空的波音737-800在飞行途中突发状况。由于发动机出现异常振动,飞机被迫紧急降落,随后起火的事故画面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架飞机的动力来自CFM国际的LEAP-1B发动机,而事故发生后,GE航空作为CFM的股东之一,立即启动了应急措施。

经过调查,技术团队发现振动问题源于发动机内部的风扇叶片失衡,GE随即推出了“振动抑制算法”的升级方案。这套算法通过调整发动机的运行参数,有效降低了振动的发生概率,并在后续的测试中被验证成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套算法的研发过程中,部分数据模型竟来源于中国工程师在CFM LEAP项目中的贡献。

CFM LEAP发动机系列由GE和法国赛峰集团联合开发,其中LEAP-1C曾被选为C919的动力选项。中国工程师在参与LEAP-1C国产化研究时,积累了大量关于振动控制和运行优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后来被共享到CFM的全球技术库中,成为GE应对737-800事故的技术储备之一。

2024年的这次迫降事件后,GE迅速整合这些数据,完成了算法升级,并将成果应用到LEAP-1B的改进中。这意味着,美国航空业在危机时刻,间接依赖了中国技术团队的积累。2025年大韩航空的订单敲定后,这种“技术反哺”的现象变得更加显而易见——波音和GE的成功,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全球航空产业链的深度交织。无论是GE9X还是GEnx的顺利交付,都无法完全抹去这一层技术合作的痕迹。

PD-14:超越的起点

当美国媒体还在炒作"中国没得选择"的论调时,在上海商飞的总装线上,第100架C919的装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架飞机的动力系统不再依赖西方的LEAP-1C,而是安装了中俄联合研发的PD-14发动机。PD-14由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主导设计,发动机的燃烧室采用了3D打印技术,这种工艺通过逐层堆叠金属粉末,制造出复杂的内部结构,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部件的耐高温性能。

此外,PD-14的涡轮叶片使用了单晶合金,这种材料在极端环境下能保持更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这些技术让PD-14的燃油效率比LEAP-1C提高了8%,维护周期也延长了40%,意味着航空公司在运营中能节省更多成本。

2018年,PD-14完成首次地面测试,推力达到14吨,达到国际主流水平。随后,中俄双方在技术整合上加深协作,中国团队将自主研发的飞发一体化控制系统融入其中。这套系统通过将飞行控制与发动机管理无缝对接,提升了动力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而这恰恰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2020年拒绝向中国转让的核心技术之一。当年,罗罗CEO沃伦·伊斯特明确表示不会分享类似技术,却未料到中国会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自主突破。

2024年,PD-14正式通过适航认证,并在C919的试飞中表现出色。首架装配PD-14的C919于当年完成交付,随后批量生产提上日程。到2025年,第100架C919走下总装线时,PD-14的生产线已在中俄两国同步运转,年产量稳步提升。

参考资料:[1]科普知识 “地沟油”变燃料,送国产商用飞机上天[J].山东交通科技,2024(2):148-148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