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浦东高桥松饼这一地方特色美食,从其历史渊源、传统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风味及深厚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展开详细介绍。首先追溯高桥松饼百年发展历程,还原其从民间点心到地方名点的演变;随后拆解从原料甄选到成品出炉的 12 道核心工序,揭秘 “层层酥脆” 的工艺密码;
本文聚焦浦东高桥松饼这一地方特色美食,从其历史渊源、传统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风味及深厚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展开详细介绍。首先追溯高桥松饼百年发展历程,还原其从民间点心到地方名点的演变;随后拆解从原料甄选到成品出炉的 12 道核心工序,揭秘 “层层酥脆” 的工艺密码;再通过细腻描写口感层次与风味搭配,诠释 “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的味觉体验;最后结合当代传承与创新,探讨其作为上海饮食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全方位展现这道传统点心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全文约 2000 字,条理清晰,细节丰富,带读者深入了解高桥松饼的前世今生。
一、历史渊源:百年传承的浦东味道
浦东高桥松饼,又称 “高桥酥”,是上海浦东高桥镇的传统名点,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至今已有百余年传承。关于它的起源,当地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当时高桥镇有一位擅长制作点心的王姓主妇,为给家中劳作的亲人准备便携干粮,尝试将面粉与猪油混合制作酥皮,内馅选用本地盛产的赤豆、芝麻等食材,经过反复改良,最终做出了口感酥脆、便于保存的点心。这种点心因口感出众,很快在邻里间传开,逐渐成为当地宴席与日常饮食中的常见美食。
民国时期,高桥松饼迎来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上海开埠后工商业的兴起,高桥镇作为浦东的重要商埠,往来客商日益增多,高桥松饼凭借其独特风味成为客商们喜爱的伴手礼。当时镇上陆续出现了 “赵大有”“王泰和” 等知名糕饼店,这些店铺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制作松饼,使其名声逐渐传遍上海乃至周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高桥松饼的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保护与传承,1983 年,高桥松饼被评为 “上海市优质产品”,2007 年更是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浦东乃至上海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制作工艺:12 道工序的匠心坚守
高桥松饼的 “层层酥脆” 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 12 道核心制作工序的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从原料甄选到成品出炉,全程需耗时近 6 小时,缺一不可。
(一)原料甄选:品质的基础保障
制作高桥松饼的原料看似简单,却对品质有着极高要求。面粉需选用特制的中筋面粉,这种面粉蛋白质含量适中,既能保证酥皮的韧性,又能避免口感过硬;猪油必须是新鲜炼制的猪板油,经过慢火熬制后过滤杂质,冷却后呈乳白色固体状,用其制作的酥皮香气浓郁,且能保证酥脆口感长时间不软化;内馅的原料选择更为讲究,赤豆需选用颗粒饱满、色泽鲜红的本地红小豆,洗净后浸泡 4 小时以上,再用文火煮至软烂,过筛去皮后制成细腻的豆沙,随后加入适量白砂糖和麦芽糖调味,白砂糖需经过细筛,确保口感细腻无颗粒,麦芽糖则能增加豆沙的黏性与光泽;此外,还需准备少量优质桂花糖或玫瑰花糖,用于提升内馅的风味层次,这些辅料均需选用天然食材,避免添加人工香精与色素,确保松饼的天然风味。
(二)制酥与和面:酥皮的关键步骤
制酥是决定高桥松饼口感的核心环节,分为 “水油面” 与 “油酥面” 两部分制作。水油面的制作需将中筋面粉、少量白砂糖与温水混合,再加入适量猪油,揉至面团光滑有弹性,盖上湿布醒发 30 分钟,醒发后的面团延展性更佳,能更好地包裹油酥;油酥面则是将中筋面粉与猪油按 1:1 的比例混合,反复揉搓至细腻均匀,形成油酥团。醒发好的水油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每个剂子擀成圆形薄片,将油酥团包裹其中,捏紧收口后再次擀成椭圆形薄片,随后从一端卷起成圆柱形,静置 15 分钟后再次擀卷,如此反复 3 次,每次擀卷都能让水油面与油酥面充分融合,形成层层叠加的结构,这便是松饼 “层层酥脆” 的秘密所在。
(三)包馅与成型:形态的精致把控
包馅前需将豆沙馅分成与面剂子大小匹配的小团,每个豆沙团重量约为 15 克,确保松饼的皮馅比例为 2:1,这样既能保证酥皮的层次感,又不会因内馅过多导致破皮。取一个擀卷好的面剂子,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将豆沙团放在面皮中央,像包包子一样捏紧收口,收口处朝下,用手掌轻轻按压成直径约 6 厘米、厚度约 1 厘米的圆形饼坯,随后用刀在饼坯表面划上 3 道浅口,既能防止烘烤时饼坯膨胀破裂,又能让松饼受热均匀,同时增加美观度。
(四)烘烤与冷却:成品的最后把关
烘烤前需在饼坯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蛋黄液,再撒上少量白芝麻,蛋黄液能让松饼出炉后色泽金黄诱人,白芝麻则能增加香气与口感层次。烤箱需提前预热至 180℃,将饼坯放入烤盘,置于烤箱中层,烘烤 20-25 分钟,期间需观察松饼的色泽变化,避免烤焦。烘烤过程中,饼坯内的猪油受热融化,与面粉形成的层次逐渐展开,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出炉后的松饼需放在冷却架上自然冷却,冷却过程中酥皮会进一步定型,此时的松饼外皮酥脆,内馅柔软,口感达到最佳状态,若刚出炉就食用,容易因温度过高导致内馅烫口,且酥皮的酥脆口感尚未完全形成。
三、口感风味:一口停不下来的味觉盛宴
高桥松饼的口感与风味堪称一绝,从视觉、嗅觉到味觉,全方位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这也是它能让 “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的根本原因。
从外观来看,冷却后的高桥松饼呈金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划口处微微张开,露出里面细腻的豆沙馅,边缘点缀着白芝麻,整体造型精致小巧,直径约 6 厘米的尺寸刚好适合一口食用,无需掰开,方便又优雅。拿起松饼时,能感受到其轻盈的重量,轻轻一碰,酥皮便会簌簌掉落,足以见其酥脆程度。
凑近鼻尖,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首先是猪油与面粉混合的酥香,这种香气温暖而醇厚,没有丝毫油腻感;随后是豆沙的清甜香气,夹杂着淡淡的桂花或玫瑰花香,天然的食材香气相互融合,不刺鼻、不甜腻,让人闻之欲醉。
放入口中,第一感觉便是 “酥”,牙齿轻轻一咬,酥皮便层层碎裂,口感轻盈酥脆,没有任何厚重感,仿佛在口中化开一般;紧接着,细腻的豆沙馅显露出来,甜度适中,不会让人觉得齁甜,豆沙的绵密与酥皮的酥脆形成鲜明对比,口感层次丰富;咀嚼间,猪油的香气与豆沙的清甜在口中散开,还有白芝麻的香脆与桂花的清香点缀其中,多种风味相互交织,却又互不干扰,每一口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味觉体验。咽下后,口中仍留有淡淡的香气,回味悠长,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个,完全停不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高桥松饼的口感还具有 “冷食不硬” 的特点,即使冷却后放置 1-2 天,酥皮依然保持酥脆,内馅也不会变硬,无论是作为早餐搭配牛奶,还是作为下午茶点心搭配清茶,都十分合适。此外,高桥松饼的甜度经过精心调配,既符合大众对甜食的喜好,又不会过于甜腻,老人与儿童都能接受,这也是它受众广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文化价值:浦东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高桥松饼不仅是一道美味的点心,更承载着浦东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是浦东饮食文化的 “活化石”,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高桥松饼的诞生与发展与高桥镇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密不可分。高桥镇位于浦东长江入海口,历史上是重要的农业与渔业产区,赤豆、芝麻等农产品丰富,为松饼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作为商埠,往来客商的需求推动了松饼的传播与改良,使其逐渐成为高桥镇的标志性美食。如今,提到高桥镇,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高桥松饼,它已成为高桥镇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当地居民的乡土情怀,许多在外的高桥人,每当吃到高桥松饼,便能唤起对家乡的思念。
从非遗传承角度来看,高桥松饼的制作技艺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过程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目前,高桥松饼已有多位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不仅坚守传统工艺,还积极开展传承活动,通过开设培训班、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高桥松饼的制作技艺。此外,一些糕饼企业也与传承人合作,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松饼的包装与口味进行适度创新,推出了礼盒装松饼、低糖松饼等产品,既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又扩大了高桥松饼的受众群体,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饮食文化交流角度来看,高桥松饼作为上海的特色美食,已成为对外展示上海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上海举办的各类美食节、文化节活动中,高桥松饼常常作为代表性美食亮相,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同时,随着上海与各地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桥松饼也逐渐走出上海,销往全国乃至海外,让更多人品尝到上海的传统味道,了解上海的饮食文化。此外,高桥松饼还常常出现在上海人的家庭宴席、节日庆典中,成为亲朋好友之间传递情感的载体,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许多家庭都会购买高桥松饼作为礼品,或作为节日点心与家人分享,进一步丰富了上海的节日饮食文化。
五、总结:传承与创新中的风味坚守
浦东高桥松饼历经百年岁月,从民间小点心发展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层层酥脆的口感、天然醇厚的风味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浦东乃至上海饮食文化的重要瑰宝。它的成功不仅源于对 12 道传统制作工序的严格坚守,更在于其始终以天然食材为基础,追求原汁原味的饮食理念,这种理念与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天然食品的需求不谋而合。
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高桥松饼既没有因循守旧,也没有盲目创新,而是在保留传统工艺与风味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良与推广。无论是通过非遗传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制作技艺,还是推出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产品包装与口味,都让这道百年美食在新时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高桥松饼不仅是一道美味的点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体验。每一口酥脆的口感,每一丝清甜的风味,都承载着浦东的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上海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相信在未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高桥松饼这道百年风味传奇,将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领略到它 “层层酥脆,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的独特魅力,成为上海饮食文化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