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果农们凌晨三点就打着手电开始采摘,为的是赶在阳光升温前锁住果实积累了一夜的糖分。
九月的果园正面临一场甜蜜的争夺战。
果农们凌晨三点就打着手电开始采摘,为的是赶在阳光升温前锁住果实积累了一夜的糖分。
山东沾化的冬枣种植户王师傅盯着温度计,昼夜十度的温差让枣皮从青转红,糖心纹路一天比一天明显。
他坚持要等到九月底才摘最后一批露地果,虽然批发商催了三次,但他说这时候的甜度能高出三个点。
湖南城步的高山基地里,秋月梨的糖度计显示数字跳到了十二以上。
这种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每亩地限定产量八百斤,每个果子都套上防虫袋。
种植户李大姐削开一个梨,汁水顺着刀口往下淌,她说基本不用嚼就化水,招来的蜜蜂能把摘果的人追着跑半亩地。
批发价每公斤二十元,上市十天就订完了全年产量的七成。
陕西大荔的果园采用了三种种植模式。
温室里的冬枣七月就能卖,大棚的八月中旬上市,但老顾客都等着买九月下旬的露地果。
果农张师傅教了个诀窍,要选果皮红透带光泽的,纹路越深越甜,咬开见到琥珀色糖心就是捡到宝了。
他今年种了五十亩,露地果只留了五亩,专门留给识货的老客户。
云南陆良的早熟苹果七月份就抢鲜上市。
鲁丽和华硕品种比传统品种早二十天,果园里带着天然果锈的果子被一车车拉往水果市场。
西北果农更认美八苹果,甘肃泾川的种植基地还没采收就被预订一空。
果农赵师傅说现在很多人还认红富士,其实九月成熟的早熟种更脆甜,果锈是阳光晒过的自然印记。
突尼斯软籽石榴在河南荥阳种植基地已经成熟。
这种从汉代传入的水果现在成了中秋热门礼盒,软籽品种可以直接嚼着吃。
果农老周说挑石榴要拣沉的,果皮纹路越清晰越甜。
他演示了剥石榴的简便方法,从顶部轻轻掰开顺着隔膜撕,白色薄膜自然分离果粒不掉汁。
今年产量比去年增加两成,价格依然稳定在每斤十二元。
葡萄架下挂着秋露滋润的晚熟品种。
巨峰和茉莉香经过夏季积累,甜度比七月高出四点五度。
河北怀来的葡萄种植园采用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古老品种改良,现在挂果时间延长到霜降前。
技术员小刘说枝上挂得越久越甜,但得赶在打霜前收完,不然一场霜就全部报废。
他们每天检测糖度,达到二十度立即采收。
猕猴桃采摘期要持续到十月中旬。
贵州修文的果园里,果农正在采摘果肉硬实的绿心贵长品种。
种植户孙师傅建议买猕猴桃要选硬的,回家和苹果放在一起催熟,软到刚好能捏动时最甜。
这种毛茸茸的水果原产中国长江流域,经新西兰改良后再引回国内种植,维生素C含量是柠檬的三倍。
陕西的水晶蜜柿颠覆了传统认知。
这种脆甜柿摘下来就能直接吃,没有涩味,果肉脆甜。
种植户杨师傅提醒每天最多吃两个,空腹食用容易形成胃结石。
他们果园今年试种了新品种,果形更圆润,甜度达到十八度,批发价每斤八元。
云南蜜桔在九月下旬开始上市。
果皮薄如蝉翼,果瓣晶莹剔透,酸甜汁多。
虽然甜度不及冬季的砂糖橘,但清爽口感更适合初秋食用。
种植基地采用防虫网栽培,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今年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五,价格保持每斤六元。
果园的采收时间严格控制在清晨。
经过一夜呼吸作用,水果消耗了部分水分,糖分得到浓缩。
果农们要在上午十点前完成采摘,立即送往预冷车间。
山东苹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透露,凌晨采摘的苹果比午后采摘的每斤溢价两元,甜度相差一度左右。
水果市场的经销商每天凌晨两点开始接货。
他们用手电照射检查果品,糖度检测仪和硬度计是必备工具。
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水果批发商老王说,九月应季水果周转最快,秋月梨到货两小时就分销一空。
他特别看重果农直供的货源,新鲜度能多保持两天。
农产品检测中心每周发布水果抽检报告。
最新数据显示九月水果平均甜度比八月提升百分之五,农残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三。
质检员小张说现在果园都采用物理防虫技术,套袋和防虫网使用率比三年前提高四成。
他们检测糖度用的折射仪,每次都要用蒸馏水校准。
水果种植技术这几年变化很大。
原来靠经验判断成熟度,现在用上无损测糖仪和无人机遥感。
陕西果农老赵说他们合作社买了共享检测设备,手机一扫就知道水果甜度和成熟度。
他说虽然设备贵,但每亩能减少损耗百分之十,还是很划得来。
消费者挑选水果的方法也在更新。
除了掂重量看色泽,还有人带便携糖度计逛市场。
水果店老板小李说最近买梨的顾客都会问是不是秋月梨,认品种的人明显多了。
他建议买回家的水果别急着放冰箱,常温放置更能保持风味,香蕉和苹果要单独存放避免催熟其他水果。
营养师建议九月水果要搭配着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两百到三百五十克水果,最好选择三种不同颜色的。
市人民医院王医生说秋季干燥,吃梨和石榴正好润燥,但柿子含鞣酸不宜多食。
他接诊过因空腹吃柿子得胃结石的病人,提醒每天不超过两个。
水果价格受天气影响很大。
今年北方雨水偏多,导致部分果园甜度有所下降。
批发商老刘说秋月梨批发价每公斤比去年涨了两元,但销量反而增加三成。
他预测国庆节前水果价格会有小幅上涨,建议市民可适当囤放耐储存的苹果和猕猴桃。
果园观光采摘成为新趋势。
北京周边果园推出秋季采摘活动,门票包含两斤水果。
采摘园负责人说游客最喜欢摘葡萄和石榴,体验农事的同时能买到最新鲜的水果。
他们统计过,采摘的水果价格比市场零售高百分之三十,但顾客觉得值这个价钱。
水果保鲜技术不断进步。
新型保鲜剂采用植物提取物,延长货架期三到五天。
物流公司采用冷链运输,从果园到超市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超市采购经理说他们现在要求供应商提供采摘时间记录,超过八小时的水果要降价处理。
他们最看重的是甜度稳定和外观整齐。
进口水果与国产应季果形成竞争。
智利猕猴桃和泰国榴莲全年不断货,但九月国产水果凭借新鲜度更受欢迎。
水果店老板小张说这个月国产水果销量占七成,比进口果高出四十个百分点。
顾客反映秋月梨比西洋梨水分更足,冬枣比进口青提更甜。
果农们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
原来追求高产,现在更看重糖度和外观。
山东枣农老王砍掉一半产量低的旧树种,改种新品种冬枣。
虽然亩产从三千斤降到两千斤,但收购买价从每斤五元提到十元。
他说现在种水果就像养孩子,要精耕细作才能卖出好价钱。
水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农业部数据显示近五年果园面积增加百分之七,优质品种覆盖率提高百分之十五。
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引进二十多个新品种,经过试种再推荐给果农。
现在果农更愿意投入,一亩地套袋人工成本就达到两千元。
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愿意多花五元钱买更甜的水果,关注有没有检测报告。
市场管理员说现在散装水果销量下降,品牌盒装水果越来越受欢迎。
有的商家还提供糖度承诺,甜度不足可以退货。
这种服务虽然增加成本,但能提高客户忠诚度。
水果销售渠道更加多元。
原来主要走批发市场,现在直播带货占三成销量。
果农老周的女儿帮他在网上销售,每天能发两百箱梨。
她说要现场测糖度给观众看,消费者就认这个。
快递公司专门推出水果寄递服务,泡沫箱加冰袋保证三天内送达。
中秋节临近,水果礼盒预订量增加。
商家推出搭配装,梨和苹果配冬枣和石榴。
超市采购员说今年流行小包装,一盒装三四种水果,价格控制在百元以内。
水果摊主老赵现做礼盒,顾客可以自选搭配,他说这样虽然麻烦但能多卖两成。
九月水果季就这二十来天,果农赶着采收,消费者赶着尝鲜。
果园里摘下的水果带着晨露,糖分最足味道最好。
市场上新到的秋月梨堆成小山,冬枣闪着红光,石榴裂口笑着。
挑水果得趁早,上午的货最新鲜,下午就只能拣剩下的。
过了这个月,再想吃就得等明年了。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