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在一分钟之内把一件事说清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09 1

摘要:很多人叙述一件事,总是絮絮叨叨,缠夹不清。倘若找一个概括能力强一点的人来叙述这件事,就很可能在一分钟之内把一件事说清楚,没必要浪费很多口舌。那么人们能不能在一分钟之内把一件事说清楚?

很多人叙述一件事,总是絮絮叨叨,缠夹不清。倘若找一个概括能力强一点的人来叙述这件事,就很可能在一分钟之内把一件事说清楚,没必要浪费很多口舌。那么人们能不能在一分钟之内把一件事说清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人们的语言形成并非是自然的过程,而是经过后天训练的结果。所有人出生之后都不会说话,要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周围的人会给他说话,最终让他学会说话,会用一种语言来交流。这种语言形成过程是后天影响的结果,说明人的大脑中先天有一套形成语言的基本架构,但并不等于语言本身。这种架构在人出生之后会起作用,帮助人学习周围的语言。不管这个人出生在哪个国家,都会学会周围人说的语言,甚至这个人跟着狼长大,就会学会狼的嚎叫,学会狼的嘶鸣和低吼,也就等于学会了狼用来交流的特殊语言。当人长大以后,语言习惯已经形成,而这种习惯是在人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逐渐固化,并不容易被改变。在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人的性格也形成了,并出现一定的稳定性。不但人的语言习惯难以改变,而且人的性格也难以改变,除非出现巨大的变故,对一个人的触动非常大,让他受了极强的心理刺激,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改变语言习惯,改变性格,或者说因为改变了性格而改变了语言习惯。就像《大话西游》中唠唠叨叨的唐僧一样,经历了很多变故,最终不再啰嗦,说话干脆利落。

一般来说,一个人形成语言习惯之后,就难以改变了。他想要叙述一件事,就要把事情说清楚,而这种清楚只是他认为的清楚,并不管对方是不是听清楚了。倘若对方是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那么他说话就要亲切,还要尽量用大白话,不能用文绉绉的词语。不然他说话很文雅,老太太却听不懂,就等于鸡同鸭讲,根本没办法把事情说清楚。唐代的白居易写诗比较通俗,传说他写完诗之后要念给胡同里的一个老太太听。老太太听懂了,他才拿出去发表,老太太听不懂,他就拿回去修改,直到老太太能听懂。正因为他的诗通俗,才可以被民间的很多人接受,但也正是因为通俗,他的诗歌失去了很多高雅的趣味,以至于被后人讽刺为俗气。有人要和文人雅士说一件事情,就要尽量描述得文雅一些,用一些文绉绉的词语,不然文人雅士不会听,认为这个人说的太俗气。有人认为要叙述一件事,就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说不清楚不罢休,总是觉得亏欠对方什么。其实只是自己认为是这样,而对方很可能要急着办其他的事,没有时间听他叙述,却碍于情面,不得不听他叙述完。这种情况很尴尬,倘若他能看出对方焦急的状态,就要长话短说,一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清楚,没必要展开叙述。倘若他看不到对方焦急的状态,就会慢条斯理地说,最终惹得对方不高兴,甚至对方愤然离席,直接走掉。

非得把事情前因后果说清楚的人总是会延长叙述的时间,甚至讲了一个小时也没把故事讲完,本身就有一种表现力,或者说只是自己认为讲述绘声绘色,有一定的表现力。这样的人善于表现自己,却不管对方能否接受。应该看听的对象,看这个人能不能听长篇大论,有没有闲暇的时间,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听故事的兴趣,倘若都没有,那么讲故事的人就不要细说了,三言两语说清楚就可以了,没必要废话。但讲故事的人偏偏有表现欲,要表现自己的口才,而且对故事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男女偷情的事情,简直不胫而走,而叙述这些事情的人总是绘声绘色地描述,而且加入自己的想象,等于添油加醋,搞了群体创作,最终这样的事情传遍了每一个人的耳朵,而涉事的男女双方却没什么事。当然这样的事情可以在一分钟之内说完,简单地说就是谁和谁有关系,或者说谁和谁偷情被人看见了。至于情节,没必要详细叙述,因为很多男女偷情的情节是大家避讳的,尤其在公开场合,没必要细说,以免说的人堕入色情的境地,被人讽刺。说的人带有很大的兴趣,而真正偷情的男女却不一定能办成什么事,很容易被人污蔑。至于其他的事情,很多人也愿意叙述清楚,但没必要一五一十地说,尤其对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快的城里人,只需要三言两语说清楚就可以了。他们没兴趣听一些故事的细节,因为他们自视甚高,总是认为自己生活在城里,已经成了权贵,没必要听老百姓家长里短的事情。

很多人已经被驯化了,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了,没心思找别人聊天了,即便在网上聊天,也是很简短地说,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甚至一分钟之内说好几件事,却不会一五一十地详细说明。大家时间都很紧张,都没必要浪费别人的时间。以至于很多社会热点事件是因为小作文引起来的,而小作文内容并不长,简短的几百字就把事说清楚了,却往往吸引眼球,触目惊心。并不是作者的写作水平有多么高,而是作者披露的内容足以引起人们震惊。不管是贪污腐败分子的腐化生活,还是诈骗犯的手段,亦或是明星出轨等新闻,靠几百字的小作文就能说清楚,人们在一分钟之内就能读完,已经完全适应了人们的接受需要。即便是很多搞自媒体的人发自媒体短视频,也仅仅在一分钟或几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清楚,足以吸引很多人。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有概括能力,只有一部分人有概括能力。很多人的语言习惯形成之后,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说话,来写字,并不会完全改变。喜欢絮絮叨叨说话的人,即便概括性地说,也不能在一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清楚。而喜欢概括的人却不喜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概括的语言习惯。在资本的运作下,很多人变成了城市发展的廉价劳动力,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节奏都变快了,都没时间串门了,没时间听其他人完整地叙述一件事了。他们更喜欢人们在一分钟内说完一件事,用的时间越短越好,哪怕没有细节也没关系,完全可以靠脑补来完成。不管是贪官包养情妇,还是男女偷情,都容易引发人们的脑补情节,而叙述的人只需要在一分钟之内说完就可以了,其余的情节靠听众自己去脑补。这样的叙述以及传播的内容简直就是口头文学,而且是精巧短小的微型小说。

很多人能在一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明白,但偏偏要展现自己的叙述技巧,要表现自己,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就有了说书人的身份,有了传播者的身份,而说的故事加入了个人主观情感的渲染,最终变成了口头文学。不管是把事情完完整整地说清楚,还是在一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明白,都算是口头文学,人们没必要当真。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们快节奏的需要,人们还是尽量在一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明白吧。没必要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毕竟很多人都很自负,以为自己可以在网上获取很多信息,没必要听别人絮絮叨叨地说,甚至别人很简短地说,他们都不耐烦了,那么就由他去吧。

来源:铁剑帮帮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