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最近的一场活动中,张亚勤发表了 “未来 10 年,机器人数量或将超过人类” 的观点,在外界看来,这一预测似乎有些 “大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亚勤给出了解释:从技术角度看,10 年后机器人的 “大脑” 将会变得非常成熟,“四肢” 的材料也会更先
在最近的一场活动中,张亚勤发表了 “未来 10 年,机器人数量或将超过人类” 的观点,在外界看来,这一预测似乎有些 “大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亚勤给出了解释:从技术角度看,10 年后机器人的 “大脑” 将会变得非常成熟,“四肢” 的材料也会更先进。张亚勤所指的机器人,是那些将被用于工业、社会和家庭场景的智能机器人,包括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实现这一场景的前提是机器人 “大脑” 的升级。张亚勤说,未来机器人的后台 ——“大脑” 的 80% 都是相同的,只是前台的表现形式 ——“四肢” 不同。“与现在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现在每个大模型、每个特定任务的数据都不同,只有未来机器人拥有共同的‘大脑’,才能实现智能涌现的本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持有如此乐观的态度。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 “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引发行业震动。其关于 “商业化路径不清晰” 的言论遭到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的公开反驳,后者在朋友圈喊话 “朱老板别闹”,并表态称 “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当被问到 “高度共识,但又没有商业化路径,去年是大模型,今年的典型是什么” 时,朱啸虎的答案是:具身智能。在他看来,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但他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你的竞争对手,今天又多了一个新客户 —— 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但这种客户都不是我们喜欢的客户,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因为现在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得非常快,这种变成了我们早期 VC 想回避的赛道。”
面对朱啸虎的退出言论,经纬创投张颖在朋友圈回应:“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同时,他还质疑朱啸虎的言论可能损害其行业声誉:“以后机器人赛道的优质公司谁还会跟他聊?”
此外,深圳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众擎机器人的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也针对朱啸虎的采访进行了公开表态,称 “我认为他比较适合那种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AI 和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快速赚钱的项目,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赵同阳还表示,庆幸的是见到的投资人中,几乎有一半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也愿意一起陪跑。
作为宇树科技早期投资人之一,敦鸿资产合伙人俞文超对媒体表示,现阶段看,想让人形机器人马上走入千家万户是不现实的,“朱总做这样的选择也能理解,但深入了解行业后会发现,人形机器人目前就有现成的市场,光科研教育市场已经不小了,足以支撑一个上市公司,未来 3~5 年最大的机会在于 2B,制造业和商业服务”。
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在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商业化落地的路径尚不清晰;而另一些机构则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巨大潜力,如家庭服务、工业生产、医疗护理等,认为其有望成为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值得大力投入。
在俞文超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在初级阶段,未来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硬件本体的价格,整体产业链还不够成熟,成本还是高的;二是机器人大脑,现在也就相当于 GPT1.0 或 2.0 的水准,还需要时间迭代。“所以现阶段看,想让人形机器人马上走入千家万户是不现实的,朱总做这样的选择也能理解。他进一步表示,未来 3~5 年最大的机会在于 2B,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特别是制造业,我们和头部的大厂交流普遍反馈招工难,用工成本高,只要人形机器人能替代人,工厂很有意愿采购,现在已经有不少落地案例了。主要我们整个制造业人员在快速下降,人形机器人反而是很好能补上这个缺口。过去传统工业机器人是无法解决非结构化、柔性化的流程,所以需要大量工人,而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通用和泛化性,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各方观点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人形机器人依然是投资圈最为火热的赛道之一。而进入 2025 年,随着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一曲秧歌舞,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掀起一股旋风。
张亚勤表示,200 多年前工业革命的影响至今犹在 —— 它使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在工厂流水线上付出大量时间,机器人革命有望改变这一情况 —— 那些 “必须性工作” 将会减少,10 年后人们可能每周只工作两三天。
“硅基生命将与碳基生命融合,人的智商将与机器的智商叠加。” 张亚勤说,未来人的智商或许不是 120,而是 1200。主流观点认为,实现 “通用人工智能”(AGI),使人工智能系统达到与人类相媲美的能力并通过图灵测试,是人类走向全面智能的可行路径。在张亚勤看来,目前各方对 AGI 的定义并不相同,而他对 AGI 的定义是:“在绝大多数任务上,超越绝大多数人。” 第一阶段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信息智能,它在对话、生产图片和视频等能力上要达到人类水平,需要 5 年左右来实现;第二阶段是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物理智能,需要 10 年左右来实现;第三阶段是以脑机接口为代表的生物智能,实现大模型与生物体连结,距今需要约 15 到 20 年,届时生物智能也将通过图灵测试。
而要实现这些技术,算力、数据和算法是三大基础要素。其中,“算法是核心,决定着 AI 技术能否真正创造出赋能应用的价值,以及能创造多大的价值。” 张亚勤说,如今 AI 已经在许多任务处理领域取得了接近甚至超越人类平均水平的成绩。
在张亚勤看来,AI 是钥匙,我们开启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门。张亚勤说,尚不清晰的是通往终点的路径、战胜困难与挑战的方式。张亚勤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前沿大模型快速迭代,与之相伴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包括深度伪造、“幻觉”、传播有害信息等。当被问及 “当前 AI 发展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时,张亚勤提到了 “AI 隔离” 一词。至于技术上的风险,张亚勤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
张亚勤举例说,2005 年,MIT 媒体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尼葛洛庞帝计划要打造人人都用得起的笔记本电脑,后来人们发现,电脑的价格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就会下降。张亚勤举例说,韩国在 “高带宽存储” 方面技术领先,这是一项发展 AI 大模型的关键技术。
这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争论,不仅仅是两位投资人之间的观点碰撞,更是整个行业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人形机器人究竟是如张亚勤所预测的那样,将在未来十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改变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关键力量,还是如朱啸虎所担忧的,由于商业化路径不明朗,而只是一场资本催生的泡沫?或许,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持续探索的过程中,人形机器人领域必将持续吸引各方的关注,成为科技和投资领域的焦点话题。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