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能通婚的6对姓氏,违背将从族谱除名,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4:59 2

摘要:扉页“岳秦通婚,永绝宗祀”八个朱砂字,让准新娘的眼泪瞬间落在了结婚证上,她怎么也想不到,800年前岳飞和秦桧的恩怨,会成了自己今天的婚事坎。

在一个潮汕订婚宴上,红本本刚递到准岳父手里,老人突然从樟木箱里扯出本线装族谱,啪地拍在了桌上。

扉页“岳秦通婚,永绝宗祀”八个朱砂字,让准新娘的眼泪瞬间落在了结婚证上,她怎么也想不到,800年前岳飞和秦桧的恩怨,会成了自己今天的婚事坎。

而且这还不是个案,福建郑施两姓的年轻人,曾经因为族谱规矩只能改随母姓。山东武潘村落里,长辈见了两姓孩子一起玩,都要赶紧拉开。

古代这6对姓氏,只要沾边通婚,轻则被骂忘祖,重则要从族谱上划掉名字,连死后进祖坟的资格都没。

那这些姓氏人到底有啥深仇呢?为啥会有这种规矩?

明清时期,姓氏早不只是认祖的符号,更成了家族记仇的账本。老祖宗要是跟哪个姓氏结了怨,不管是战场厮杀、官场陷害,还是听来的戏文故事,都会郑重其事写进族谱,定下“永不通婚”的规矩。

这种规矩比同姓不婚狠多了,同姓不通婚顶多是怕血缘近坏了血脉。可这些禁婚姓氏,哪怕两家人隔着千里,八竿子打不着,只要姓氏对上,就成了仇人后代。

山西有本老族谱里写着“某姓不娶,某姓不嫁”,后面还特意加了句“违者,生不得入族,死不得入坟”,足见老祖宗对这事的较真。

1142年岳飞父子在风波亭遇害后,岳家老族长捧着族谱,在上面写下第一则禁婚令:秦氏者,与吾族有不共戴天之仇,永不得联姻。

这规矩一传就是几百年,《岳氏宗谱・惩戒篇》里明确记载,清代有岳家女子偷偷跟秦姓男子成婚,被族人发现后,直接从族谱上划掉了她的名字,连回娘家的资格都没了。

秦桧的“莫须有”罪名,不光让他自己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连后世秦姓子弟都跟着受到牵连。

乾隆年间有个秦姓书生考中状元,朝堂上有人故意刁难,说他是奸臣后代。虽然后来他顺利任职,但民间对秦姓的偏见还是没消,岳秦两姓的婚事,还是没人敢碰。

直到2013年,河南汤阴的岳秦后人,一起去岳飞庙祭拜,才算是打破了这800年的禁忌。可即便现在,还有不少岳家老人,提起秦姓依旧会摇头。老族谱上的字,哪是说忘就能忘的?

岳秦的仇是真刀真枪的,可潘杨两姓的禁婚,却是一场流传几百年的误会。历史上的潘仁美并不是奸臣,那为啥杨氏族谱还不让跟潘姓通婚呢?

北宋时,潘仁美作为监军,在对辽作战时没及时支援杨业,导致杨业兵败撞李陵碑而死。《宋史》里写得清楚,潘美不是故意陷害,更多是行军调度的失误,可到了明清的戏文里,他直接成了“通敌叛国”的奸臣。

《杨家将演义》这本小说传开后,老百姓都把戏文当了真。山西代县的杨氏族谱,直接加了条规矩:潘姓来议亲,闭门不纳,违者杖责三十。

有杨姓老人说,以前村里有个小伙子跟潘姓姑娘好上了,他爹直接把人锁在家里,直到姑娘家搬走才放行。

2005年,潘杨两姓的后人特意在杨家祠堂立了块“和解碑”,想解开这几百年的疙瘩。可村里的老人们还是不松口,说:“结婚可以,但不能在祠堂办酒席”

他们怕老祖宗看了不高兴,直到现在,两地的潘杨年轻人谈对象,还是会提前跟家里报备,就怕勾起老一辈的旧怨。

潘杨的禁婚是因为戏文误会,武潘两姓就更冤了,明明是小说里编的故事,却实打实让现实中的两姓人受了几百年的罪。

《水浒传》里,潘金莲毒杀武大郎的情节太深入人心,哪怕书里写着“本故事纯属虚构”,可现实中的武潘两姓还是遭了殃。

山东阳谷是武大郎的故乡,当地武氏祠堂门口,至今立着块老碑,上面刻着“潘姓不得入内”

上世纪90年代,有个武姓小伙带潘姓女友去祠堂祭拜,刚到门口就被长辈拦住了。老人指着碑上的字说:“你要是带她进去,就是辱没祖宗!”

小伙没办法,只能带着女友在祠堂外远远鞠了一躬。河北清河是潘金莲的故乡,当地潘氏后人也有规矩:宁可嫁乞丐,不嫁武姓郎,就怕被人说重蹈覆辙。

这些年观念开放了,武潘两姓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打破规矩。有对情侣因为家族反对,最后男生随了母亲的姓,女生也改了名字,才悄悄领了结婚证。

他们没敢办酒席,就怕村里老人说闲话。

武潘是因为小说遭罪,郑施两姓的恩怨更复杂。一个是抗清英雄后代,一个是降清将领后代,他们的禁婚规矩,连两岸三通后都难打破。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攻克澎湖,逼着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可在此之前,郑成功因为部将矛盾,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两家结下了血海深仇。

福建泉州的《郑氏族谱》《施氏宗谱》里,都把对方列成了禁婚姓氏,清代《闽小记》里还写着“施郑之隙,婚聘断绝”可见当时两姓有多水火不容。

后来郑家人迁到湾湾,施家人留在福建,海峡两岸的距离,反而让这恩怨传得更久。湾湾的郑姓老人,从小就听长辈说施家人是仇人后代。福建的施姓孩子,也被叮嘱别跟郑姓人走太近。

2014年两岸三通后,有个湾湾施姓姑娘跟福建郑姓小伙相恋。双方家长一开始都坚决反对,姑娘的父亲说:“你爷爷要是知道了,能从坟里爬出来”。

最后还是姑娘退了一步,改随母亲姓陈,才让这场婚事成了。这是两岸三通后,公开报道的第一对郑施情侣,可他们的族谱上,至今还写着“施氏”“郑氏”,不敢改回去。

郑施的仇是海峡两岸的,李朱两姓的恩怨更跨越了两朝,从唐朝到明朝,两次改朝换代,让这两姓成了天生对头。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建立后梁。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这两次“朱李相杀”,让两姓成了双向禁忌。陕西米脂是李自成的故乡,当地李氏族谱里写着:朱姓者,世仇也,婚娶必察,娶媳妇、嫁姑娘前,都要先查对方是不是朱姓。

河南开封是明朝皇室的封地,这里的朱姓祠堂规矩更严:李姓议亲,需验三代无反贼。清代有个朱姓姑娘跟李姓小伙相恋,家族让小伙拿出三代家谱,确认没有李自成的后代,才同意婚事。

小伙后来回忆,为了查家谱,他跑了三个省,花了整整半年时间。

这种严苛的规矩,直到民国才慢慢松动。有本民国时期的《陇西李氏族谱》里,删去了“禁婚朱姓”的条款,只留了句“婚嫁自由,唯重品行”

可老人们还是会念叨,偶尔遇到朱李两姓通婚,还会悄悄说:“祖上的仇,可别忘了”

李朱的仇是改朝换代的,那岳姓和完颜姓的仇就比较直接了,那是战场上的生死厮杀。

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对抗金兵,跟金兀术打了无数场硬仗。这两姓的仇,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金朝灭亡后,完颜氏后人怕遭到报复,就隐居到了甘肃完颜村,还定下两条族规:不看《说岳全传》,不与岳姓通婚。《完颜氏宗谱》里直言:岳氏者,吾族之死敌也,通婚者,忘祖也。

村里的完颜姓老人,从小就被教育“岳姓是仇人”。有个老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村里来了个岳姓老师,完颜姓的家长都不让孩子去上课,最后老师只能转到别的村。

这些年,村里的规矩慢慢松了,允许跟岳姓通婚,但还是有条件的,就是新人结婚前,要去祠堂给完颜氏祖先牌位焚香致歉,还要说句:“请老祖宗宽恕,后代子孙愿以和为贵”。

2020年,村里有个完颜姓姑娘嫁给岳姓小伙,按照规矩去祠堂致歉时,姑娘的奶奶还偷偷抹了眼泪,在老人心里,这还是“跟仇人后代结婚”

现在不少家族开始撕毁老族谱里的禁婚令。河南汤阴的岳秦后人,每年都会一起去岳飞庙祭拜。福建泉州的郑施祠堂,去年还举办了两姓联婚的集体婚礼。那些刻在族谱上的禁婚令,慢慢被和解书替代。

说到底,姓氏是认祖的根,不是绑住爱情的绳。老祖宗定下禁婚规矩,是怕后代忘了过去的苦。可他们更希望,后代能过上安稳日子,不用再为几百年前的恩怨纠结。

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些老规矩的呢?

来源:替我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