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记忆|远安,真的不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22:34 2

摘要:远安,一个青山绿水,民风淳朴,历史厚重的鄂西小山城,是我生活工作过的第二故乡。那里,曾经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少年的足迹和青年的憧憬,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

远安,一个青山绿水,民风淳朴,历史厚重的鄂西小山城,是我生活工作过的第二故乡。那里,曾经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少年的足迹和青年的憧憬,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深处,山美水美人更美的远安,真的离我不远!

066,选址建设

——选址远安

1969年初,海军司令部和七机部组成联合踏勘小组赴当阳、远安,为即将布局的海防导弹三线基地选址。经过多次踏勘选点,最后确定基地定址在远安,上报海军司令部和七机部。1969年8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代号066基地的国防三线项目在远安境内筹建。1969年10月,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电令,将066基地列入重点工程项目,布局于远安县城关、茅坪场、花林寺及旧县等公社。

——建设规划

据设计纲领规定,066基地为七机部第三研究院的生产基地,主要从事海防型号导弹的研制生产。按规划,066基地由国营红阳厂(7602工程,弹体总装厂)、国营江北厂(7603工程,固体发动机厂)、国营红峰厂(7604工程,自动驾驶仪厂)、国营险峰厂(7605工程,无线电末制导雷达厂)、国营红林厂(7607工程,引信装置厂)、国营万里厂(7608工程,地面雷达厂)、国营万峰厂(7609工程,地面指挥仪厂)、国营江河厂(7610工程,固体装药厂)、国营万山厂(7612工程,发射装填运输设备厂)等9个主机厂。

规划中还有未实施的主机厂和辅属单位。主机厂:7611工程(红外线末制导雷达厂)、基地机关(7601工程,066指挥部)和设计所。辅属单位:国营长征厂(7614工程,木材加工厂)、国营江天厂(7616工程,气体站)、红星医院(7617工程,职工医院)、劲松仓库(7618工程,地区仓库)、国营远征厂(7621工程,汽车修理厂)、计量站、当阳中转站等单位。并规划了战斗部厂、电器厂、半导体元件厂、生产准备厂、发电厂等配套项目。

——基本建设

1970年3月,七机部协调相关单位组成066基地指挥部;继而,基建工程兵21支队235团、建工部第六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相继入驻工地,展开基建施工。

同年8月,相关工业部门、工厂企业(称“包建厂”)的干部职工,研究设计单位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工业部门的机关干部,纷纷从中心城市来到远安,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基地建设;湖北省军区从天门、潜江、红安、麻城、秭归、远安等地抽调2万余名基干民兵,支援施工。

经过近10年的艰辛建设,066基地布局在远安沮河沿线几十公里范围的科研、生产单位全部建成。基地占地达1.3万余亩,总建筑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从铸、锻、热处理、表面处理到门类齐全的机械、电器、无线电、火工品等产品加工、装配、试验、调试生产线,形成了承担海防型号导弹全系统研制生产的能力,并相继向军方交付了相关装备。

066,创建之初

芦蓆棚,干打垒,三通一平……,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每一个三线人都经历过的这些,也都在066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066第一代建设者,大多在1969年至1970年代初期来到远安,他们主要来自于北京、东北和西北。按当时三线建设的要求,每一个三线企业都有一个一线对口的包建单位,这个单位要出人,出技术,甚至要出设备。人,要选好人,谓之“好人好马上三线”。066的包建单位主要有呼和浩特389厂、沈阳111厂、119厂、139厂,哈尔滨249厂,西安781厂以及天津、吉林、兰州等相关工厂和研究所。包建单位相关人员争先恐后自愿报名上三线,七机部和三院也抽调了一批干部和业务骨干支援三线。几千名骨干相继携家带口荟聚到鄂西大山中的远安。

当年,066的建设者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大山深处的远安几乎是一夜之间聚集了几万名建设者。远安路远偏僻,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那个年代,三线建设讲的是“先生产,后生活”,“芦蓆棚里搞科研,干打垒中造导弹”。虽然很苦,但真没人叫苦!

--老照片:066建设场景

当年,三线就是一个小社会。各单位都要用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办好这个社会,商店、菜场、学校、幼儿园、澡堂……,甚至有“除了火葬场,什么都得有”之说。

066的拓荒者们,筚路蓝缕,承担着神圣的事业,还要肩负培育三线接班人的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一种稍显古怪的清贫日子过成了火热的生活。每当清晨,人们在喇叭播放的起床号中起床,家属区渐渐地喧闹了起来,升腾出一种生活的气息,人们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

--066初建时期,遍布工地的芦蓆棚,既是住房,又是办公室

在南腔北调、口音各异的人们进驻远安后,这片封闭、质朴的古老土地上,悄然发生了一场历史巨变。三线工地附近的村庄里不仅很快通了电,架了桥,修了水泥路,并且接通了自来水。村民们激动地感激工人老大哥。

待到066创业初现盛景,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之时,各单位开始放露天电影,宜昌地区文工团、远安县花鼓剧团来工地慰问演出,当地村民又较早地开始接触了当年最时兴的文化娱乐。

基地的生活令当地人十分羡慕,他们看着公路上往来的军牌解放卡车,想象着围墙里三线单位火热、富足的生活。当地曾有传言“最好的姑娘都喜欢嫁到洞楼楼(066)”。

当年,在远安深山里热火朝天创业的066人,也曾屡各种困惑,一道道来自上级的指令,使人们对基地的命运不再笃定。第一次是1971年,根据上级对四川的064基地和066基地的功能和作用的重新定位,因任务类同,红阳、红峰、险峰三厂(以下均简称“三厂”)被调整为二期工程;第二次是1974年9月的北京会议,决定066在建的6个地面设备厂和5个辅属项目建成收尾,其余各厂和11个辅属项目全部停建,而且职工不能离开三线。会上,066人激烈争辩,最终才使得三厂由停建改为缓建。

三厂建设方兴即止,其余各厂也难以很好发挥作用,066变成了一个不具备研制、生产系统装备的型号基地。鉴于此,包建单位开始担心三线靠不住,停止了派遣援建人员,以致使三线工厂很多工种连技术工人都无法配齐,066人心浮动。

为稳定066基地,七机部协调三院陆续向三厂下达了部分任务。但因三厂处于缓建,三院并未指望任务能按期完成。然而,凭着066人的不服输的志气,三厂均较好地按时完成了任务,甚至超出了预期。

066人为生存发展而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级”。1979年,三厂得以续建。“74•9”会议后艰难的调整期里,066各厂坚持了“只要有任务,不论任务大小、技术高低、收入多少,只要力所能及,我们就干!”

在困难的岁月里,造就了066人执着拼搏的精神,惠泽至今。

--066建设工地上的基建工程兵

80年代初,曾从北京传来“三线建设是国家的包袱”的说法,极大地挫伤了066人的航天自豪感和三线荣誉感,基地又一次人心大乱,“回城风”席卷远安。此情之下,一些长期积蓄的情绪又冒了出来,比如没有型号任务的迷茫感,使很多人萌生去意。那段时间,成了066人才流失最为严重的时期。那段时间,人心惶惶,成为066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大多数066人执着地坚守了下来,也使066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靠事业留人,“型号产品就是精神支柱”,他们秉承初心,坚定着“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信念。

066,创业之艰

066建设时期,各项目施工现场均称为“xx工地”,由企业方和施工方联合组成工地指挥部,行政主管为企业方领导,称“指挥长”,统一领导施工工作。建设过程大致有六个阶段:

1、起步阶段--选点和征地(1964-1969)

1965年,七机部的三线建设开始布局,于1968年组成066基地筹备处,1969年6月正式开始选址。同年,历史6个月,066工程筹备处与海军、七机部联合工作组,在远安进行了两次勘察选址,从100余个预选点位中确定了23个项目定点。

选点依据“靠山、近水、隐蔽、不占耕地”的原则,同时考虑交通相对便利。1970年,066基地23个项目选址基本确定。

2、基建初期--三通一平(1969-1971)

1970年前后,参加066建设的单位汇集远安,在选定的项目地址的荒山野岭里,开始了通电、通路、通水和平整场地工作。

当时,要求厂区须进沟,厂房要依山沟两侧排开;家属区一律上山坡,不得占用耕地,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平整场地的工作量,且要修建大量的护坡和道路。

远安沮河一桥,就是当年为配合066建设而建造的,耗资达百万元,历时一年峻工交付使用。原来沮河上只有一座漫水桥,早期来远安参加066建设的人员就是通过漫水桥到达县城的。一桥的建成,极大地便利066建设的交通运输。

--066建设工地上的三线战士(基干民兵)

3、施工高潮期(1971-1974)

这一时期,066基地23个项目全面开工,每个工地都有二三千人,甚至三四千人奋战施工。一时间远安大山里灯火通明,人头涌动,车轮滚滚,炮声隆隆,机器轰鸣,一派战天斗地的火热景象。基建战士们发扬“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的拼搏精神,工程进展神速。

同时,066人坚持“四边”策略和“四个当年”的方针,即边设计、边测量、边施工、边生产和当年选点、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出现了“芦蓆棚里搞设计,干打垒中造导弹”的传奇故事。

--远安沮河一桥

4、收缩时期(1974-1976)

当年,曾有两个海防型号三线基地同时在建,即四川的064基地和湖北的066基地,均进入了基本建设高潮。1973年,七机部协调并向中央呈报了《关于调整大竹远安基地建设问题的请示》。海军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委托三院于1974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064、066基地建设调整会议”(74•9会议),会议给066基地整体建设带来了很大影响,施工单位大量撤离,各单位与包建单位的关系基本中断,在建项目收尾时间拖延,基地建设困难增大。

5、收尾时期(1976-1982)

按“74•9会议”要求,在1976年或稍晚的时间内,066须将六个重点项目(主机)和5个辅属项目收尾配套,建成一条年产海鹰二号导弹200发,发射设备15套的科研生产线。

会议要求停建的红阳、红峰、险峰三厂,多数干部职工“愿干不愿散”,认为“等、靠、要”是不现实的,只有“干”才能改变现状。三厂利用仅存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发挥整体优势,在停建中坚持产品研制,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完善了生产条件并建起了简易的研制生产线,实现了“小配套”的目标,也使得三厂由停建转为缓建,争得了一线生机。

正是在此期间,红阳厂的能工巧匠们,靠榔头大锤,纯手工打造了一辆在当时算得上“豪华”的大客车。此举震动了上级,让人们另眼相看。

1979年12月6日,八机部《066基地弹体总装厂、末制导雷达厂和自动驾驶仪厂小配套方案的报告》提出,到1982年须完成三厂的配套生产线。因此,至80年代初,随着三厂缓建工程的完成,066基地基本建设基本完成了收尾,并通过了八机部组织的峻验收。

也正是066人的执着坚守,才有了后来研制重点型号全系统的基础。

6、调整改造时期(1980-)

自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066基地基本上按国家计划完成了海防导弹生产基地的建设任务,总投资5亿元,建筑总规模近百万平方米。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工业发展方针,066进入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时期,开始了军转民和军民品分线管理的探索。

1980年5月,066基地通过了八机部组织的峻工验收,宣告正式投产。

066基地建设以来,相继完成了海鹰二号岸舰导弹的生产和出口配套;中国第一代战术地地导弹和后续拓展型号的研制、生产、列装。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实施“军转民”战略,066基地相继研制生产了“万山”牌面包车、“江北”牌轻型货车、“红阳”牌农用车、“万里”牌饲料生产线以及烟草机械、液化气钢瓶、黑白电视机、冷风机等民用产品,维持了队伍的稳定,基本实现了“以民养军”。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偏居深山的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品锐减、竞争力弱、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面临严峻的生存、发展困境。“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为了解决三线建设面临的困境,国务院于1983年底提出了三线单位“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策略,成立“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066基地企业相继开始走出深山,陆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开窗口”,或与沿海企业联营,对缓解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066基地整体搬迁孝感、武汉的进程。

--066旧址:机关办公楼

066,研制之路

自上世纪70年代末,066基地便执著地开始了国内尚属空白的某重点型号研制。多年以后,人们发现正是坚持这个型号的研制,066才开始有了生存权。

1975年,在分析飞毛腿导弹对中东战争的影响的基础上,066基地决定开展地地战术导弹研制,获得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批准。为了研制“杀手锏”武器--中国第一代战术地地导弹,066人艰苦拼搏,呕心沥血,几经波折与挫败,曾几次发生飞行试验(俗称“打靶”)失利的坎坷。为了型号研制和试验,中国第一代战术地地导弹总设计师王振华,经常是几个月连续奋战在戈壁荒原的靶场。也曾经,第一批飞行试验,导弹飞了出去,可连最基本的头弹分离都未能成功,比预定目标多飞了60余公里。066人并未被挫折所击败,卧薪尝胆,继续执着地为钟爱的事业而奋力探索,终于于1989年6月26日迎来了型号的圆滿成功。

型号的成功,开创了我国三线基地独立研制生产全武器系统的先例。第一、第二代066人的奉献,形成了“团结争气,艰苦创业,求实自强、改革创新”的066精神,蕴含066人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航天事业的挚爱和对066事业发展坚定不够的追求。

1999年10月1日,饱含着066人心血、汗水和智慧,从远安深山里飞出的“杀手锏”型号装备,威武雄壮地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型号产品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消息传来,066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眼眶中满含着自豪的泪水。

--型号总师王振华铜像

王振华去世后,为了纪念,基地职工自发筹款制作铜像1尊,敬立于基地办公楼右侧,面向遥远的西北靶场。066迁汉后,铜像移立于武汉总部。

在申报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时,在远安066基地机关旧址王振华铜像原址,重新敬立了一尊王振华铜像。

尾声:远山的呼唤

066的老人们对远安怀有深情,大多人对远安亦怀着些许复杂的感情,他们怀念远安时期厂里的生活,留念山里纯净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然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落后等因素,迫使他们不得不走出大山,去闯更广阔的天地。

066人怀念远安,除了对亲历的艰辛创业的追忆外,更是066精神的传承。在山水间成长的第二代066人,对远安的记忆是童年、少年时期的美好回忆,是青年时期对未来的憧憬。为此,逢年过节,许多人都会带着家人回到大山里的老厂看看。然而,第三代则不然,他们就算生在远安,也都是在武汉或孝感长大,更不谈066迁出远安后出生的孩子们了,他们少有关于远安,关于深山老厂的记忆。他们回到三江工作的都已为数甚少,他们这代人,朝着与祖辈相逆的方向而迁徏。

老三线人都觉得三线建设意义重大,为能亲历而自豪。但他们也深信,如果现在重新来过,在山里再建一个066已成为难事了!他们说“那时候人单纯”。他们期望三线精神得以传承,应该一代一代传下去,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

如今,066基地旧址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十分令人欣慰。老人们确信,这片旧址必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热土,为传承航天精神、三线精神、066精神发挥作用。

远安,真的不远,常回去看看吧!

[注释] 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

066基地旧址,2019年作为军工遗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第八批),为本批重点文保单位中全国航天系统唯一一家。

保护项目主要包括:机关办公楼、资料楼、通信楼、万山202房、红峰426厂房和机关露天电影院等。原基地办公楼现已改造为066基地历史博物馆。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