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技术发布TPT2,AI推动工厂自主决策,长期价值获机构看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4:55 1

摘要:8月28日,国内工业AI领先企业中控技术面向全球正式发布流程工业时间序列大模型升级版本—TPT2(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此次发布不仅是中控技术从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向工业AI平台生态商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截至发布

8月28日,国内工业AI领先企业中控技术面向全球正式发布流程工业时间序列大模型升级版本—TPT2(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此次发布不仅是中控技术从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向工业AI平台生态商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截至发布会结束,TPT2累计获得企业预定订单518家,成交112套,线上注册申请用户突破3268人,市场反响热烈,显示出产业界对AI赋能工业的强烈期待。

“TPT2是专为流程工业核心需求打造的革命性工业AI工具,”中控国际运营公司副总裁张惠泽在发布中强调。

据悉,TPT2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流程工业第一性原理的可信AI大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模型(MoE)架构,其AI属性及强大的功能性可以称之为是流程工业的“超级大脑”。它通过强化自主可控技术、提升系统开放性及深化工业AI融合,为流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支撑,也印证了工业AI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巨大潜力。

中控技术正借此实现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向工业AI平台商的跃迁,不仅巩固了在自动化领域的优势,更打开了工业AI智能升级的广阔空间,进一步证明AI在工业场景的价值仍处于认知早期,前景可期。

平台化战略升级,打开工业AI的无限想象

在工业智能化进程中,传统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工业软件交付模式暴露出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系统封闭等局限,制约了工业AI的规模化应用,尤其使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面对这一挑战,中控技术从底层重构工业AI的落地路径。中控创始人褚健教授指出,工业AI的核心虽在算法与数据,但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

为此,推出的TPT2平台,通过构建开放AI基础设施,实现生产范式转型,其真正价值在于推动商业模式从传统项目制转向订阅服务,带来更高且更稳定的长期收益,凸显出工业AI被低估的经济潜力。

目前,TPT凭借开放架构与行业适配能力,已在石化、电力、制药、冶金等领域落地超110个项目,逐步实现从辅助工具到核心决策的系统级突破。平台推动工业AI从感知智能迈向决策智能,基于实时数据实现预测、优化与控制,例如在某化工企业废水处理中,将原需数小时的人工pH调控压缩至几十分钟,大幅提升效率。

7月29日,中控技术中标中煤信息“人工智能时序大模型智能控制与优化系统软件”项目,以煤气化装置为场景构建TPT示范应用。标志着该平台进入复杂流程工业的核心工程应用阶段。

此次中标不仅是对TPT技术实力的认可,还展现出其推动工业智能迈向核心决策层的能力。在此次发布会现场,中控技术对外公布了多家与公司已经签署或意向签署采购协议的企业和相应的采购数量,标志着TPT2从技术研发阶段正式迈向规模化落地。

可以说,这种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新范式,从TPT 1到TPT 2,在持续、深刻地重塑工业领域的商业模式与价值分配。同时,大模型生态也推动企业商业模式转变,逐步从一次性项目交付转向订阅服务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未来,这种生态化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超技术本身,成为驱动产业整体演进的关键力量。

财报增长动能强劲,AI技术价值不断凸显

当前,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正成为中国工业升级的核心战略。中控技术以“AI+数据”为流程工业企业赋能转型,TPT2就是基于企业战略推出的重磅产品,加速推进“PA+BA”全域决策,驱动工业走向“少人化、无人化、高度智能化”。

其近年来在财务层面的结构性优化,也反映出工业AI所带来的真实价值尚未被资本市场充分认知。

财报显示,中控技术2024年实现营收91.39亿元,同比增长6.02%;归母净利润11.17亿元,同比增长1.38%。净利润增速放缓主要源于公司为布局未来而进行的战略性投入:一是持续高的研发费用,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高达9.78亿元,占营收10.7%,主要用于TPT等AI核心技术研发;二是为拓展海外及新行业市场,销售及管理费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AI业务的发力正成为中控技术强劲的新引擎。

中控技术董事长、总裁崔山表示,工业AI技术转化已进入爆发临界点,通过战略性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投入,全力打造工业AI硬核产品。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其工业软件收入同比大增20.70%,至26.53亿元,增速显著高于传统控制业务。显示出中控技术正从传统产品供应商向平台型公司转型,高毛利的软件业务占比提升,表明AI技术正在实际业务中不断释放价值,并将持续优化公司利润结构,并为向平台订阅制转型奠定基础。

根据中控技术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工业软件实现收入2.92亿元,毛利率显著提升至54.03%,相比2024年同期的31.67%,大幅增加22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AI技术优势向盈利能力的有效转化。毛利率的显著提升,一方面得益于高附加值软件产品占比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则源于AI技术带动了成本优化的增强。这表明中控技术已逐步从传统的自动化产品供应商,转向以AI驱动、数据赋能的通用性、标准化、高价值工业AI服务商。

其工业AI产品表现尤为亮眼,TPT系列实现业务收入11,662万元,机器人产品实现收入11,015万元。这些工业AI、机器人等具有高前景、高潜力的新兴产品正逐步成长为未来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TPT业务与机器人业务双双破亿,不仅印证了“AI+制造”商业化落地的加速,更揭示出传统产业对智能化改造的迫切需求。例如在石化、电力、化工等流程工业领域,智能控制、生产优化、故障预测等AI应用正成为刚需,而机器人在高危、重复劳动场景中的替代价值也正快速释放,其市场空间正在显著拓宽。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技术壁垒与场景落地能力,TPT及TPT2可开拓空间或突破330亿元/年,表明工业AI市场仍处于规模爆发的前夜,未来商机潜力巨大。在这一趋势下,中控技术有望加速迈向“千亿市值”的关键节点。

国家战略加持,工业AI全球布局正当时

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引擎,标志着工业AI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重构生产的基础设施。中控技术推出的TPT 2深度契合国家培育智能原生企业、实现全要素智能化的战略方向,也凸显出工业AI在宏观政策层面的定位。中控技术自主研发的时间序列大模型TPT 2,正是响应这一号召,致力于解决流程工业中长期存在的安全生产、质量优化、能耗控制等核心痛点,作为“人工智能+工业”领域的最新成果获央视《朝闻天下》栏目重点报道。

最新发布的TPT 2,不仅融合了更多专家系统的知识,更深度嵌入了流程模拟的科学机理,使其决策更加精准可靠。最大的变化在于应用模式的革新:从1.0时代需要专家上门实施,2.0扩展为既保留了企业本地部署的诉求,更增加了平台化、自助式服务。用户企业可像使用专业工具一样,自主查询数据、寻求优化方案、获取预警信息,极大降低了使用槛和成本,真正实现了AI能力的普惠化,且展现了应用的经济效益。央视报道提及多个成功案例:在兰州石化,通过对乙烯装置进行优化,单炉年净收益可超三百万元;在万华化学,全厂级应用的年增效益可达数千万元级别。装置规模越大,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显著。有的通过降本增效直接创造利润,有的则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核心竞争力。

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中控技术展现出与西门子、ABB、华为等企业不同的差异化路径。与西门子凭借高端PLC、DCS系统和全集成自动化占据装备层核心、ABB在电力自动化与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建立优势、华为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与数据通信底层联接不同,中控技术深耕流程工业垂直场景,以自主工艺模型与平台化AI服务构建核心壁垒。

崔山表示,中控技术正通过产品输出、海外并购等方式加速全球化。依托新加坡国际运营中心及覆盖东南亚、中东、欧洲、美洲的全球网络,将中国智能方案注入国际场景。在沙特中标全球最大海水淡化项目控制系统、为瑞士Holcim交付无线温振监测系统、在瑞典实现通用控制系统Nyx海外首单突破,一系列成果彰显出中控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差异化竞争力。

在这一高速扩张背景下,传统以市盈率(PE)为核心的估值方式,已难以全面反映其增长潜力和业务特质。有分析建议,对这类正处于海外快速扩张、高研发投入阶段的工业智能企业,更宜采用市销率(PS)估值方式,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其业务扩张质量与未来盈利潜力。

可以说,“人工智能+”行动正为中国工业智能化按下加速键。中控技术以TPT2为核心,不仅在国内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赋能跃迁,更通过平台化与全球化布局,展现出中国工业AI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新范式。

其背后所代表的,是中国从工业自动化产品输出国,向工业智能标准与生态输出国的战略转变,这条道路或是建立在工业AI广阔却仍被低估的价值基础之上。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