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低分化肝细胞癌(小肝癌)——病理报告解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01 1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癌病例的75%-85%。其发生与慢性肝病(如乙肝、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腹痛、黄疸、体重下降等表现。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和甲胎蛋白(AFP)检测,治疗需根据分期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癌病例的75%-85%。其发生与慢性肝病(如乙肝、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腹痛、黄疸、体重下降等表现。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和甲胎蛋白(AFP)检测,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介入、靶向药物或免疫疗法。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常说肿瘤是敌人,但治疗是盟友。今天我就为大家解读这份关于肝细胞癌的病理报告,为类似处境的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些专业解读与参考。

这位患者因肝占位性病变接受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肿瘤大小3.8cm×3.5cm×3cm,符合小肝癌诊断标准。

病理报告显示肿瘤呈低分化状态Ki-67增殖指数约60%,提示细胞增殖活跃;微血管侵犯分级MO,表明无明确血管浸润;肝脏断端切缘阴性,提示手术切除彻底。

周围肝组织可见显著脂肪变性,与术前脂肪肝诊断一致,需关注代谢综合征管理。

AFP、Glypican-3、HepPar-1及Arginase-1局灶阳性支持肝细胞癌诊断,CK19阴性排除胆管细胞癌可能。CD34血管阳性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活跃,p-CEA及CD10局灶阳性进一步佐证肝细胞来源。

患者合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需警惕病毒激活风险。

鉴于低分化及高增殖活性,术后建议辅助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降低复发风险,同步启动抗病毒治疗控制乙肝病毒载量。

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作为复发/转移的后续选择。

应包括每3个月腹部增强CT/MRI监测肿瘤复发,每6个月检测甲胎蛋白及肝功能。需注意脂肪肝可能掩盖早期复发征象,影像学解读需结合动态变化。患者教育重点在于戒烟酒、低脂饮食及规律运动,以改善肝脂肪变并增强全身耐受性。

本例凸显了小肝癌并非“早期”代名词,低分化特征与高增殖活性显著影响预后评估。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通过规范手术、精准辅助治疗及代谢综合征管理,可最大化患者的生存获益。

如果你对自己的病情有疑问,可以向我提出,看到后给予回复!

来源:郭乃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