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学期伊始,西宁市城北区山川学校的阶梯教室里,一场特殊的“生态之约”正悄然上演。当大屏幕画面“穿越”到祁连山雪线,一株株绿绒蒿在山巅上轻轻摇曳时,教室里瞬间响起孩子们整齐的惊叹声,高原植物第一次以这样鲜活的方式,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
央广网西宁9月5日消息(记者 张海东 ) 新学期伊始,西宁市城北区山川学校的阶梯教室里,一场特殊的“生态之约”正悄然上演。当大屏幕画面“穿越”到祁连山雪线,一株株绿绒蒿在山巅上轻轻摇曳时,教室里瞬间响起孩子们整齐的惊叹声,高原植物第一次以这样鲜活的方式,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
视频拍摄制作:张海东
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程,由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发起博士主讲。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张博士为孩子们讲述绿绒蒿、狼毒花、雪莲花、枸杞、沙棘等高原特色植物的分布、生长习性和生存环境,讲得直观又生动。孩子们端坐在座位上,眼神里满是专注与好奇,听得格外入神。
生动的课程吸引着孩子们专注倾听(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这堂课程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这些高原植物,了解国家公园科研人员的工作,读懂背后的故事,最终把保护生态的意识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张博士的话语,道出了课程的初心。而山川学校早已为这份“初心”规划了更长远的蓝图——学校将把这堂思政课升级为“行走的系列课程”,今后会组织学生,跟随张博士团队走进湿地、林线与冰川,让孩子们在实地探访中,触摸真实的高原生态。
“作为科学老师,我一直试着在课内课外渗透生态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种下环保的种子。”西宁市城北区山川学校科学老师李玲笑着说,“这与我们学校‘山立木葱荣,川行花自开’的文化主题不谋而合。”
课程结束后,五年级学生马淑珍仍难掩兴奋:“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才知道,我们青藏高原藏着这么多宝贝植物,它们原来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以后要是能见到它们,我一定好好保护。”
事实上,高原植物从来不是风景里的点缀。它们是维系“中华水塔”的核心力量,是调节全球气候的“天然调节器”,是支撑边疆经济的“绿色财富”,更是孕育未来科技的“潜力股”,被称作守护高原的“根系工程师”。
正如课程里传递的愿景:“让科研不再遥远,让保护成为习惯,让‘绿水青山’四个字在孩子们心里长成参天大树。”这堂高原植物课,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保护的种子,更让“守护高原”的理念,以最生动的方式扎了根。
来源:央广网